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与道家、儒家的生态思想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二者的有机结合并在当今的中国加以运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进行了丰富与发展,对于处理当今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世界观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用生态系统整体性观点、用非线性思维去分析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要以科学发展观去寻求经济增长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开展绿色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制定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和自身需要的必然选择。为了深化生态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探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不久前,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辽宁省本溪市人民政府在辽宁省本溪市联合召开了"全国第二展生态经济教育会议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北京有关方向的专家和全国部分高校、研究院所的专家教授和实际部门的同志共聚一堂,就加强生态经济教育、生态经济学科建设、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认…  相似文献   

4.
从联合国通过“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全球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是世界各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之一。目前存在着以强弱可持续为特征的生态经济范式,以浅绿、深绿和红绿为代表的政治哲学范式,不同学科与境下的交叉融通范式等不同视角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范式,但这些理论范式在助推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仍存在不足之处。中国生态文明代表了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在文明形态、发展维度、生态向度和实践深度各方面都有所创新。展望后2020时代,生态文明在宏观上引领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新路径,在中观上引领可持续发展实践行动新路径,在微观上引领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生态本位理论是世界文明发展进入生态时代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实现观。把21世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放在以生态为本位的框架内,在理论上旨在使可持续发展学说成为以生态为本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实践上旨在使人类超越只把自身需要与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实践选择的唯一的、终极的价值尺度的狭隘眼界,追求各种实践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实现世界系统运行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双赢”的发展轨迹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日益被人们所重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消除产能过剩和发展低碳经济成为焦点。为了更理性地理解低碳这个概念以及有针对性地对各个领域的碳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故运用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对浙江杭州临安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临安生态赤字2001年的1.175hm2减少至2007年的0.8748hm2,生态承载力从2001年的0.4902hm2下降至2007年的0.3855hm2,仍显示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重要的思想成果,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每段历史时期都会根据本阶段的特征而产生不同形态的哲学,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与文化,成为所处时代的精华。生态哲学作为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同样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随着生态话语日渐成为世界通用的话语,生态哲学便成为了人类历史当中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低碳经济"是继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上的新变革,是人类关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以哲学的视角,对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反思,指出应当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塑造低碳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我们应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足迹法作为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有效方法也逐渐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运用生态足迹法,对兵团2008年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评价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并分析导致兵团不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原因,提出兵团在今后发展中实现生态供需平衡的途径,以有利于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传统滩涂资源开发的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反思.提出在当前滩涂开发中要解决生态伦理学方面几个矛盾问题,必须重视生态伦理观在滩涂资源开发中的运用,树立现代生态人类中心论和绿色生态理念,遵循生态伦理开发原则,建设和谐滩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南方后发展山区,特殊的市情、特殊的生态区位以及良好的生态优势。决定了怀化今后的发展。只能走以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大市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已经成为21世纪各国城市发展的趋势,其建设目前正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城市交通建设发展得较快,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交通的生态化也是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主要交通问题,对生态交通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定义和概括,提出了“五位一体”的生态交通规划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一体化交通的生态交通规划原则,构建了生态交通规划的目标体系,并在坚持规划理念和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生态交通规划提出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完善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但由于我国生态产品的产权归属不清晰,造成生态保护区提供生态产品积极性不高,生态受益区选择“搭便车”行为,致使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且可持续性较差。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建立健全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网络型跨区生态补偿体系,是解决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失衡、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生态觉醒与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的加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生态环境负效应。生态失落是产生生态环境负效应,导致城市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根源。生态觉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生态城市则是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所要追求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5.
探析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的景观生态调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旅游开发是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自然保护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景观生态问题。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景观生态问题提出了调控途径,包括旅游景观生态规划,旅游景观生态设计,旅游景观生态管理等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破坏,使其发展陷入困境。与此同时.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正在逐渐兴起。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观的理论来源。实践表明,只有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才能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确保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以2000年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介绍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广东省2001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广东省2000年的生态足迹指标进行了计算,并进一步对广东省2000年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200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097ha,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463ha,生态赤字为0.634ha,反映出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广东省的资源消费超过了其生态阈值,处于生态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针对这种计算结果,提出了能够促进广东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生态功能区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更好发挥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功能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间尚未形成协调发展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筹资模式过度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尚未建立、生态功能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体看,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仍显不足。未来应支持生态功能区建立良好的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机制、建立对生态功能区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交易机制、提升生态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生态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态发展观。在实现生态资源经济化的过程中,坚持打青山绿水牌,走生态产业路,唱绿色经济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家园,致力于资源的持续开发与综合利用,逐步实现县域经济生态化。其次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从产业布局、产业政策和产业技术构成上科学调节,对不符合生态环境建设要求的项目,  相似文献   

20.
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能促进生态环境平衡与生态资源存量均衡以致增加,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分析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皖西大别山区生态资源产业化发展进行具体的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