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我国的能源转型不但是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长期共存,而且是因地因时制宜地发展多种能源,实现智能化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对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来说,保持长期稳产增产的关键措施是持续地推行油气田生产的战术接替和战略接替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国家经贸委组织制定了7个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规划,近日正式向全社会公布。这7个规划是《工业节水“十五”规划》、《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十五”规划》、《节约和替代燃料油“十五”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墙体材料革新“十五”规划》、《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和《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指出,解决资源战略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散装水泥推广,加快新能源…  相似文献   

3.
广东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高增长时期,能源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对当前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已不容忽视.利用1990~2005年统计年鉴数据,通过对广东能源消费与能源供给状况的分析,我们认为,能源资源优质化、能源供给多元化以及深入挖掘节能潜力将有利于促进广东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能源资源的基本特征是煤炭、水能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能源资源富集于经济落后的北方和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却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随着国民经济对石油、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石油、天然气对经济增长的供给约束更加突出。为此,中国能源发展必须处理好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对煤炭工业的正确认识问题、资源的流动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能源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问题。面对人均能源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对能源依赖程度高的现实国情。要实现以较少的能源;肖费增长满足较高的经济增长的需要,从根本上需要依靠能源生产和使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能源科技将为解决近、中、远期中国的能源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是推动中国能源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以及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和社会的非协调发展,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农产品、土地和水等资源的消耗量急剧增长,占世界人口总数41%、约25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废物、废气排放和水污染、土地污染加剧;  相似文献   

7.
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发展是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涉及资源调查、基础研究、设备制造、产业推广、市场规则等一系列要素的新兴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充分分析和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协调发展的主要方面,以保障其在发展中获得各环节有效支撑,各方面均衡协调,避免出现发展瓶颈,保障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谈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小城镇经济系统、小城镇社会系统和小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就是这三方面协调统一地发展。首先,建立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方法。然后,详细论述小城镇资源能源的、小城镇生态环境和小城镇社会人的可持续发展。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决不能忽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应注重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这一概念自诞生以来,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其基本思想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逐步向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渗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热点。 虽然目前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理念已充分体现出重视社会、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但实际运作中和国际跨国石油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国家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石油企业应在大力发展油气资源,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同时实现向能源公司的转变。也就是说,应制订规划,建立机构,组织人员关注、研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领世界能源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增加可持续发的能展力,这也是国家赋予石油企业的基本责任。与此同时,当今石油与环境、石油与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惟有可持续发展才是出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矿区,发展绿色矿山是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矿业发展方式、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构建保障机制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创新。通过和谐矿区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企地和谐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矿区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企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经济新常态下,从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煤炭市场变化角度,对山西省煤矿、乡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系统中的煤炭企业、周边村镇和煤炭城市间的内在联系,为煤炭企业、周边村镇、煤炭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3E系统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在3E系统的研究中表现出缺乏对子系统内在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尤其是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协调关系在研究中比较少见。因此,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结合一般耦合协调模型、灰色耦合协调模型以及熵变方程法对我国的经济与能源之间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协调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逐渐趋向协调。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经济与能源之间的协调度每年都在不断增大,协调性也越来越好。尽管如此,尤其是最近几年仍表现出经济滞后型,经济与能源系统之间的协调还可进一步提高。以上分析,为政府制定经济计划和能源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以达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健康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提高能源效率效日益成为有限能源资源获得下,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或者说,能源消耗降不下去,经济增长就提不上去,工业化也完不成。提高能源效率,可以延长非再生能源资源的使用年限,为过渡到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系统赢得时间,并减轻能源生产和利用对环境的损害。[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能源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探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能源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动力源泉 ,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能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要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必须以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前提。一、经济增长促进能源发展能源发展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为能源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或经济基础。经济增长在产生能源需求的同时 ,又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手段。换句话说 ,经济增长包含能源发展 ,能源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这种关系并没有因…  相似文献   

15.
西北地区电力外送规模与目标市场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西北地区能源资源优势突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通过电力外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符合国家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在分析西北地区的电力外送能力、中东部受端地区的受电市场空间的基础上,对西北电力外送的规模、目标市场及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能源安全关系着经济健康、国家安全。从国外获取能源既是经济全球化、资源利用全球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人均各种能源拥有量相对贫乏、能源开发利用远跟不上经济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能源通道的选择,是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能源、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应把握规律,大力推进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抢占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制高点,在新一轮能源变革中发挥引领和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前,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已影响到全球性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甚至外交,调整能源资源供给和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和可再生能源成为迫切问题。  相似文献   

19.
能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它们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可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基于2005—2017年黄河流域流经9个省(区)的数据,构建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利用综合赋权法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其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黄河流域能源、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仍然存在矛盾;2005—2017年,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从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趋势,不同子系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9省(区) 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也呈现出勉强协调到高度协调的时间演化趋势;从空间差异视角分析,黄河流域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仅处于勉强协调水平,且呈现显著的省(区)差异,其中,青海省、四川省3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处于中度协调水平,远高于其他省(区)。  相似文献   

20.
智能电网是电网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智能电网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能源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严峻挑战,迫切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转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智能电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