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规模迅速增长,而近年来就业日益成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为横截面单元.利用样本组成面板数据.进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来考察FDI对我国不同地区就业的影响.结果表明,FDI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就业影响是有差异的.FDI对于东部地区的就业效应要小于中部和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对劳动分配比例的影响机制,并利用1996-2006年期间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估计结果表明,对外出口对不包括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的劳动分配比例产生了正面影响,对外进口则产生了负面影响,这可能是对外出口和对外进口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和就业效应有所不同。东部地区的估计结果与不包含三大直辖市的26个省级单位的估计结果类似,中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对劳动分配比例产生显著影响。对外贸易对所有29个省级单位劳动分配比例的总效应为正。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全国30个省份的建筑业面板数据分析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并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其作用机制.从全国来看,最低工资对建筑业就业具有正效应.进一步研究后发现,这种正效应部分是通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技术进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的.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阈值,在该阈值之前,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超过该阈值,提高最低工资则增加就业.目前,提高最低工资有利于就业,对企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0-2009年间省级非农GDP和非农就业人员的数据,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处于不同工业化阶段、具有相异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地区,其就业弹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并且区域就业弹性的非均衡下降导致了我国总体就业弹性下降。 相似文献
5.
选取1996~2006年中国大陆7个台资比较聚集的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台商投资中国大陆对大陆就业的影响.对1996~2006年的整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台资的进入对大陆的就业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分阶段估计发现,1996~2000年期间,台资对大陆就业促进效应是显著的;然而,2001~2006年期间台资对大陆就业的促进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7.
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和二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分析金融发展对广东以及珠三角、东西两翼与山区对外贸易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短期,金融发展对广东进出口贸易均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金融发展对广东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西两翼和山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12008年行业动态面板GMM模型检验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滞后性,不论是当期加工贸易进口还是出口对就业拉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分部门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工贸易的就业效应存在明显的部门差异,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的就业效应相对比较显著,但是技术密集型部门加工贸易发展对就业的影响非常弱。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利用我国1990年至2009年的省份面板数据,探讨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按照收入水平将省份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三类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地区开放程度、金融发展和基础设施完善等是引起城镇居民消费区域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分地区来看,这些影响因素对不同收入水平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我国2003-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均衡性和动因差异。结论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存在着区域非均衡性,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是引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但从趋势上来看,无论是东中西部区域间差异还是区域内部差异均呈收敛的良性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对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均有重要影响,东部地区主要由自然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动机驱动,中部地区主要由市场寻求型和自然资源寻求型动机驱动,西部地区主要由市场寻求型动机驱动。 相似文献
12.
交易效率通过分工演进和市场扩展影响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收入差距.文章通过全局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0个地区1999~2007年的交易效率进行衡量,并通过面板数据分析了各地区交易效率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易效率越高的地区,其城乡收入差距越小,但随着交易效率的提高,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取三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和各省边缘区域人均GDP差异4个序列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别讨论我国直辖市、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就业结构与边缘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性,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量企业“走出去”,ODI对我国国内的就业效应已经成为理论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利用我国2003-2010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来看,ODI对我国国内就业产生替代效应;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来看,高收入地区ODI对国内就业产生补充效应,中等收入地区ODI对国内就业具有替代效应,低收入地区ODI对国内的就业效应不显著;从不同教育水平地区来看,高教育水平地区ODI对国内的就业表现为补充效应,而中等教育水平和低教育水平地区ODI对国内的就业表现为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教育水平能正向显著影响ODI的就业弹性,收入水平对ODI的就业弹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使用面板数据,首先建立回归模型来分析环渤海地区的贸易进出口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检验,外商投资对该地区出口影响十分明显,说明该地区经济增长对外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过度依赖外商投资对经济长远发展而言不存在可持续性,这次金融危机对贸易的影响就可以看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要改变该地区对外贸易现状要生产更多的附加值高的产品,这样出口产品抵抗外贸风险的能力会提升,同时,增加对外投资也是降低出口风险,增加中国贸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同时纳入能耗、贸易、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应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等检验中国能源消费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关系。短期动态格兰杰因果检验揭示中国出口与能耗、进口与能耗间均存在双向正向作用;长期均衡关系估计显示,中国人均实际出口和进口贸易每增长1%,分别带来人均能耗0.103%和0.09%的增加,人均能耗对人均实际出口和进口的长期弹性均约为0.5。可以认为,中国出口会增加能源消耗,进口并没有降低能源消耗,在目前的贸易模式下,节能减排会降低出口扩张的速度。因此,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应该与贸易政策相互协调,从而保证对外贸易的稳步增长和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总量还是增长速度上都落后第二产业,尤其是2005年之前,近两年则有较快的增长.文章试图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给出第三产业FDI落后的解释.文章通过对中国27个省份和直辖市2001-2007年第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讨论中国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现市场化程度影响显著,而市场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数据显示,虽然入世以来我国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很多省份2005年之前市场化程度增加速度并不快,而2005年之后有较快的增加,计量检验结果对我国第三产业FDI的增长速度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4,(6):84-8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的劳动报酬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在2007-2009年有明显的上升,而影响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因素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层面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本文通过采用2000-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一个劳动报酬占GDP份额的决定模型,实证研究影响劳动报酬占比的因素。实证研究发现资本产出比、失业率对提升劳动报酬占比有明显积极的影响,而投资率、出口占GDP比重,从业人员数对提升劳动报酬占比有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