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我国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差异状况的分析以及它们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试图揭示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阐述我国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对地区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确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且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状况与地区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异状况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吻合。  相似文献   

2.
1994年河内市经济状况“越南之声”1995年1月2日报道,1994年越南首都河内市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3%,其中工业增长18%,人均国民收入616美元;这两个数字在1993年分别是12.2%、550美元,在并存的多种经济...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增长的含义及影响因素经济增长常常是指一国总产出的增长,即实际社会总产值、实际国民(内)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人均产值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它是一国经济和社会设施不断发展和改善的物质基础,也是一国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与提高的基础。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停止对经济增长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的探讨。在本世纪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摩托车市场前景展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经济进入成长阶段后,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逐年增长造就了摩托车市场突破的坚实经济基础。世界各发达国家在走向经济繁荣的过程中,经济开始增长而来达到一定高度之前,一般在人均国民收入300~1000美元的阶段上,轿车工业不可能有较大进展,而摩托车的生产、销售均在此阶段进入直线增长时期。这是普遍印证的经济规律,各国发展慨莫能外。当今,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正由300美元向800美  相似文献   

5.
陈剑 《广西经济》2008,(8):58-59
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百年来第一次在我国举办,我周经济增长增添了奥运因素后,极大提升了市场人气,拉动了奥运等办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进而对其他区域和相关行业的投资产生天联影响,2007年是与奥运会有荚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场馆建设投资的最后一个整年。存这一年,我国经济增长在连续4年超过10%的基础上达到11.9%,  相似文献   

6.
发达地区是指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 ,工业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程度较高的地区。而欠发达地区是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 ,一般是指人均国民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不同产业间的产值比值等其它指标体系均劣于发达地区的地区。现实说明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环节。但是 ,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 ,不单单是个经济问题 ,由我国国情所决定 ,县级经济在我国现实体制中是社会稳定、人心稳定的基础。因此 ,大力发展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 ,直接关系到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目前 ,由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 ,致使这些县份财政拮据、就业困难、资源与人才流失严重、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迟缓。欠发达地区的县要摆脱这种状况 ,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实现富县富民 ,发展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的县域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充分认识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基础性十分强的区域经济单元 ,它的发展涵盖人平总产值及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改善等多个方面。因而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资本流动与区域差距关联性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本作为引致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 ,其数量的多寡不仅直接体现了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 ,而且也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潜力的大小。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发展水平又极为不平衡 ,客观上就使得资本在地区之间的分布表现出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二元特征。基于此 ,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增长的前提下 ,研究了我国地带及省区的资本分布格局 ;资本存量、人均资本等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资本在区域间贡献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实 《浙江经济》2023,(4):17-19
中国未来要实现三大目标,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本世纪中叶经济发展程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逐一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加速经济增长。据测算,到2035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GNI)要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则需要每年保持7%左右增长。  相似文献   

9.
马永腾  蒋瑛  鲍洪杰 《改革》2023,(6):142-155
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对我国西部内陆地区扩大开放和贸易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省份2005—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指标体系,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该区域贸易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在变换核心变量、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贸易的影响存在非线性递减和空间溢出的特点;分区域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效应在其他城市强于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数字经济具有明显的交通基础设施赋能作用,可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的贸易促进效应,这一机制在非省会城市和非直辖市更为明显。应把握数字经济赋能规律,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数字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总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为了适当地评定跨国公司的作用,首先必须简要地概括谈一下目前的情况。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差距估计每年为2—3%。尽管中国在1979到1984年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6.8%,目前人均国民收入只是“发达国家”的10%(虽然储蓄率相对较高,占国民收入的30%)。为了在2050年赶上“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通过加强交通和电信等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最为密切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进一步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开发沿海地区和更有效地吸引外资。  相似文献   

12.
非效益型的经济发展,是那种资金和资源投入单纯围绕产值和产量,不求国民收入增长,不注重质量上内含扩大投入(主要指技术含量)的粗放型生产。在这些经济模式下,从1953年到1980年将近30年间,我国投入的固定资产总之增长约21倍,但同期社会总产值增长7.5倍,国民收入却只增长了近4倍,同时有关材料表明,我国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表示的劳动生产率,1985年是美,日,德,英,法五国平均的1/41,而1990年则为1/45,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很难改变我国经济在世界上的落后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以日本对西欧发达经济体的直接投资额为因变量,将经济规模、出口额、人口、投资环境等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引力模型之中,利用引力模型对2008年日本向西欧各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情况进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结果显示GDP、出口额、人口、人均国民收入等经济变量都能较好地解释日本对西欧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情况。其中GDP、出口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呈正相关关系,人口、人均国民收入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香港经济增长中的财政政策上海财经大学财政系陆丰泉香港经济自50年代中期起飞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1991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6330.23亿港元,1992年人均国民收入高达16382美元,这一指标在亚洲仅次于日本,比若干...  相似文献   

15.
王嫱 《中国经贸》2013,(4):12-12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基础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改善区域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拉动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需求的作用,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下文简称GDP)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张光南 《南方经济》2007,82(3):70-80
本文建立包含制度因素的生产函数,通过动态规划和比较静态分析,讨论了制度、人均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制度质量不同,资本的边际产品随人均资本积累变化的趋势不同.而且制度会通过影响人均资本产出弹性而影响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率的不同.而且本文证明了最优税率随制度质量提高而变高.最后,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也取决于制度质量,制度质量越高,均衡状态时的人均消费越大,所需人均资本投入越小.  相似文献   

17.
张文魁 《改革》2023,(6):1-14
经典的现代化理论及分析框架未将经济增长作为重要内容,与现代化研究关联较大的发展经济学也没有把经济增长放到应有位置。对历史资料的梳理表明,1979年我国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主要是出于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起步水平较低、经济增长追赶过程较长等方面的考虑。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次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战略谋划,都将经济增长指标作为核心目标之一,从而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变得更加具体、更可测度。不过,到2035年,如果把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目标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需付出更大努力,应对一些重要挑战。充分挖掘潜力、释放民间活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合理经济增长,应与发展质量的提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国式现代化须遵循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广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36亿元,增长7.2%,完成财政收入220亿元,增长9.4%,全区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广西围绕建设西南出海通道,集中力量建成和完善了一批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培养费中了发展后劲,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区域经济结构的转变,当区域经济从一个较低的阶段向一个较高的阶段发展时,经济结构的演进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在我国各经济区域所处工业化阶段从前工业化阶段到后工业化阶段不等的大前提下,为壮族区域经济结构现状定位非常重要,在定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壮族区域经济结构提升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进一步演进的方向,这是进入21世纪后,壮族区域经济转型和工业化发展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一、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国氏的膳食主活二十多年来,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日本国民收入迅速增加,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膳食生活也一改过去的“大米加酱汤”的历史传统。食品构成,在大米、蔬菜和鱼类老三样的基础上,增加了肉、牛奶、奶制品、鸡蛋、脂肪、水果等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膳食生活。1960~1980年,各种食用农产品人均年消费量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民收入连续2年负增长日本《读卖新闻》1996年3且1日报道,据2月19日经济企画厅发表的1993年度国民经济统计,该年度日本人均国民收人为303.7万日元,较之上年度降低了0.5%.是1976年以来首次连续2年的负增长。经企厅认为,导致国民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