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静 《魅力中国》2011,(7):253-253
电视新闻是通过电视屏幕图象和解说词相结合的形式传播新闻,是视听合一的新闻式样,直观性和真实性是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作为当今新闻传媒的佼佼者,它虽然是以图像为主,但文字语言所起的作用也至关重要,首先是电视新闻标题,一些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标题不重视,认为受从看电视主要是看画面、听声音,有没有标题无所谓。但笔者认为电视新闻标题的作用更大。好标题的出现可以刺激、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电视画面观众才喜欢,才能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作用。不断研究和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这不仅是广大观众的要求与希望,同时也是我们电视工作者所应追求的目标。一、以新闻真实为本,提高电视新闻的可视性新闻应始终以真实可信作为提高可视性的根本,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过程,都必须真实可信。缺乏真实性的新闻,就谈不上可视性,而且还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效果。因此,电视新闻不能通过“导演”制造出来,只能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再展现给观众。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视新闻记…  相似文献   

3.
张莹 《魅力中国》2014,(22):290-290
如今,电视新闻报道中主要是关于现场的新闻报道,由于现场新闻报道有时效性强、现场感强、信息量大、参与感强以及可靠性强的特点,因此已经被大多数社会大众所接受。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给予大众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因而成就了其真实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会为现场新闻报道添加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和效果。现场报道也更加频繁的出现在电视新闻类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在央视或者是在各省台甚至是市县台播出的由记者出镜所作的各类现场报道也是层出不穷。不难看出,现场报道目前已经引领了电视新闻报道行业,也是一种传播新闻的最佳形式。毫无疑问,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生命源泉在于新闻的真实性,本文就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真实性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4.
浅谈如何增强电视新闻现场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新闻现场感是电视新闻真实性的体现,也是电视新闻的魅力所在。电视新闻工作者通过对电视画面、同期声和报道方式的合理选择和巧妙结合,使新闻更具真实性和接近性,更易被广大受众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5.
盖鹏  马莹 《发展》2012,(11):112-112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发挥电视新闻优势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同期声,是指在拍摄新闻时,同步采录的记者出镜、人物讲话、采访对象的谈话、环境背景的音响,它是电视新闻的声音形象元素。它与电视新闻的视觉形象,如电视画面、特技画面等一起共同承担着传播信息的功能,对于增强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代军 《魅力中国》2014,(12):296-296
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新闻采访作为电视新闻的基础,决定着新闻的质量。电视新闻离不开“文字、声音、画面”三点因素的相得益彰,所以电视新闻报道更具事实张力和社会影响力。电视新闻要“厚重”于其他媒体新闻,这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更高。笔者结合十年来电视新闻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谈谈个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7.
赵涵  王超 《黑河学刊》2008,(5):57-58
今天的电视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歪曲了客观事实形象,就歪曲了历史。讲真话、叙真事最有说服力。因此,真实性的问题,是新闻工作的原则问题,是电视取得观众信任的基础,是电视新闻的生命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叶成林 《魅力中国》2014,(12):282-28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之一的电视新闻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凭借时空同步、声画并茂的优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在整个电视新闻节目中,电视新闻编辑制作居于核心地位,编辑制作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为此,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制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电视新闻编辑制作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多种编辑手法,在不影响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一些特技,这样既有助于丰富新闻画面的影像结构,增强视听冲击力,又能够更好地满足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高的收视需求。  相似文献   

9.
刘波 《理论观察》2009,(6):162-163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以对某一新闻事实的纵深开掘为标志的报道形式,它不仅交待新闻事实,更侧重于揭示、说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及其后果、趋向等,它通过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归纳,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寻求新闻发生的本源,揭示事物的本质,使受众对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有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现场(新闻)真实性是对报道对象的客观反映,现场真实性就是要把所发生的新闻事实,不加修饰、原原本本地展示在受众面前。从现场感与同期声、现场感与镜头的运用等方面系统阐述电视新闻现场真实性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对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把报道做得生动、鲜活、真实、可信,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敏 《魅力中国》2014,(9):295-295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语言几乎无处不在,它的作用主要是解释说明、画面,或把画面放到某种特定内容之中。那么,在电视新闻中如何使用新闻语言呢?笔者认为,新闻语言受画面支配,以画面为依托,因而要以画面为主导。  相似文献   

12.
刘波 《理论观察》2010,(1):157-158
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它以新闻事件为由头和内容,通过对新闻嘉宾的现场访谈和主持人的思路引导,反思新闻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给人以启迪。我国的电视谈话节目诞生于1995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推出了我国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  相似文献   

13.
王丹 《理论观察》2009,(2):157-158
电视新闻评论是一种新的节目形式。它集新闻、评论、专题为一体,以社会关心的话题为主.是追踪社会热点、展开新闻背景、阐释事件因果的深度报道,具有传播政策导向、表达自身立场、引导社会舆论、开启民众智慧、统一受众认识等功能。新闻评论是媒体的灵魂和旗帜。电视新闻评论与其它媒体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优势,掌握这些特征和优势有助于我们做好电视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4.
蔡静 《理论观察》2008,(2):171-172
近年来,随着传媒手段的进一步丰富,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的表现手法也随之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新闻细节的运用作为提升电视新闻传播质量的形式受到重视。那么什么是电视新闻的细节呢?它都具有哪些主要特征和作用呢? 在新闻理论的研究领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详细阐述,但观点也不尽一致,在这里,我们采用了其中相对全面的一种概念:“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富于感染力的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要素。”  相似文献   

15.
黄建玲 《发展》2008,(7):79-79
电视新闻的文字稿是对电视画面的说明、阐述,它与电视画面相辅相成,共同发挥着作用。电视新闻文字稿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具体到口播新闻、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各有不同的要求和特色。  相似文献   

16.
伏文军 《魅力中国》2014,(1):325-326,329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要想说清楚电视新闻编辑学,不妨先简单回顾一下它产生的历史背景,以便后面的分析更加脉络清晰,有的放矢。还要弄清楚新闻的定义、报纸编辑工作,以及它们与电视新闻编缉学之间的联系与传承关系,以让本文的历史线索和论述线索更为明了。本文中报纸编缉工作的内容将会占据比较大的篇幅,之所以如此行文布篇,是因为电视新闻编缉学与报纸编缉工作之间有许多共同点和贯通之处。众所周知,报纸编缉学的历史更为悠久,将它作为重要的参照系,也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论述电视新闻编缉学了。  相似文献   

17.
现场新闻之“现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艳 《新西部(上)》2009,(8):158-158,143
现场新闻最大可能地展示新闻现场,强化了传播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但是,现场新闻的采访、报道一定要多些人文关怀,多些判断质疑,多些社会责任感.以更好地发挥电视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彰显现场报道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谈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晓光  王丹 《理论观察》2006,(1):168-168
电视新闻编辑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需要有认真的态度和对新闻全局的掌控,更需要加强“再创作”的能力。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再创作”,指的是编辑在确保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创造,把每篇新闻稿件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使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得到最好的表现,从而更  相似文献   

19.
真实性是新闻的基本属性,也是整个新闻报道的原则。它体现着新闻的基本特征、性质、要求。对于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而言,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笔者剖析了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并且对新闻从业人员如何维护新闻真实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刘慧 《魅力中国》2011,(7):258-258
画面是构成电视新闻诸元素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与广播、报纸新闻相比,非常直观生动的可视画面,也就是电视的视觉语言,以其视听结合、以视为主的基本特征。是电视新闻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同时也是它区别于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工具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