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归实体经济的呼声,是美国"贷危机"后首先喊出来的,美国"次危机"也是从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今,很多经济学家认定的第一次金融品而非实体商品造成的金融危机。从字面上理解,好像人们在虚经济战场创伤累累后,还有一个实体济的温馨故乡,打点行囊就回得去。其实,世界经济是个竞争战场  相似文献   

2.
海运是美中贸易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因此我国港航业首当其冲感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导致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本文根据美国政府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分析海运在美中贸易中的作用以及美中贸易集装箱海运重箱生成与美国经济、美中贸易、美中海运货量与货值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古巴拉美社8月9日】许多分析家都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场比1929年经济大萧条更为严重的危机。原因是它给金融市场的其他许多环节都造成了真正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储贷业进一步陷入危机,即使在经济增长率达6-8%的1984年仍有27.9的储蓄机构经营亏本。储贷业的长期危机成为制约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拯救储贷业,美国政府虽然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通过了许多法令、法规、却收效不大。从1983年-1989年,失去清偿能力的储蓄机构每年都在500家以上,总资产都超过2,300亿美元(见表1)。担保这些失去清偿能力的储贷机构所需基金越来越多。早在1984年,失去清偿能力的储贷机构的资产已超过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的220亿美元储.备该公司由于长期处于破产状态,最终恐难逃被清理的厄运。1989年10月,布付签署了“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强制法案”宣传要彻底解决危机,重振储贷业。执行这一计划所需总资金将达1,660亿美元。然而,在该法案至今未见成效。在当前美国的经济正走上衰退的状况下,储贷业的发展前途更蒙上了深重的阴影。  相似文献   

5.
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混业——分业——混业的过程。20世纪美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变迁是世界金融业变迁史的典型代表。美国在1929年之前实行混业经营,1929年。美国爆发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危机。整个金融体系几乎陷于瘫痪,致使40%的商业银行破产。人们普遍认为混业经营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之一,于是美国于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金融企业的商业银行业务和证券业务等严格分离。各国纷纷效仿.混业经营一统天下的格局演变为混业(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和分业(如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等)两种经营模式并存的格局。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开始出现重新实行混业经营的动向。  相似文献   

6.
去年年末,人们怀着美好的愿望,期盼世界经济能在2009年迅速走出危机,开始复苏。我也但愿如此,但是,很难!对被格林斯潘称之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用软弱的宏观经济理论去研判,是很难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的。以史为鉴,能够与2008年金融危机相比的,是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1929年的危机,美国股市跌掉90%、国民收入跌掉一半、失业率高达30%,整整八年之后,美国才总算摆脱危机。  相似文献   

7.
随着次贷危机在美国的爆发以及向全球的不断蔓延,美国信评业潜在的危害性不断暴露。本文以次贷危机为视角对信评业存在的美国标准现象进行了反思,并结合我国信评业的情况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经济形势萎靡及蚕丝销售格局变动的影响,中国蚕丝业遇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应对丝业危机并进而统制丝业经济,在政府扶植下,后方丝业托拉斯企业公司——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其几乎垄断了战时川省整个蚕丝改良事业。丝公司自身股本极其有限,其制种、收茧、缫丝、运销等各项业务均依赖于近代金融业的资金融通,且年年借款、季季借款,属于借贷性公司运营。尽管如此,丝公司却在战时年年有盈余,并在后方丝业危机应对、外销生丝生产、蚕丝业改良等方面均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从丝公司的融资及经营活动中不难发现,战时后方蚕丝业的发展状况为:经济统制与丝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金融业与丝业发展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蚕丝行业资本构成极为不合理。  相似文献   

9.
章旌 《沪港经济》2009,(1):20-23
一场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在席卷全球,并已经危及到实体经济,被波及的经济体占全球产出的一半以上。这场金融海啸的高潮是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迄今约100天,区区百日,竟然演变成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重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全球经济贸易大国,也是集装箱运输大国。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影响到全球实体经济,这种影响很快传递到全球集装箱运输业,全球与集装箱运输相关的港航业因此进入“严冬”。因为与美国贸易关系紧密,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更加敏感地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本文根据美国联邦政府交通部海事局、美洲港口联合会提供的2008年美国集装箱运输统计数据,试分析美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状况,并特别关注了与我国港口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在30年代以前,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弊端,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基本上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30年代大危机之后,美英两大资本主义国家(和二战后的日本)吸取了存贷业务和证券业务混于一家银行,从而严重增加银行风险,带来银行连锁倒闭的惨痛教训,选择了分离型模式,这一模式在美国以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加以肯定,在日本则以1948年以《证券交易法)加以规定。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这一模式的确较好地保障了金融和经济的安全、繁荣和稳定,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首先感谢人民日报社,感谢《中国经济周刊》,每年都给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思想,交流这一年来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新思考和新认知。我反复研究发现,近40年以来,在全世界发生的所有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背后都是实体经济的危机,都是制造业的危机,包括在1929年,为什么美国出现了那么大的金融  相似文献   

13.
推进精益管理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受到了巨大冲击,危机恶化程度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成为美国1929年大萧条以来遭遇的最大金融危机。受此次危机的波及,世界经济景气周期进入下行阶段,中国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严峻。为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发展阻碍.部分企业开始推进精益管理。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实施精益管理,其目的有相互关联的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极力减少形形色色的浪费,提高企业的业绩;  相似文献   

14.
西方金融业分、混经营的历史回顾 西方金融业经营模式在历史上是经过了一番演变的,大体上走出了一条“混业→分业→混业”的否定之否定道路。 20世纪30年代以前,证券、保险市场体系处于初创阶段,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一时期的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实行的是混业经营。 1929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导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在随后的4年中,又有近万家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美国  相似文献   

15.
陈军 《中国高新区》2009,(12):106-108
1929~1933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70多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正向全球蔓延。一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必然引发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绝对的“世外桃源”早已不复存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一些企业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订单减少,大批裁员,纷纷倒闭。我国企业要战胜这场危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的传导已成漫延之势,且分析人士指出,风险仍在释放,市场远没有触底。正如投资大鳄索罗斯坦言,这是我毕生罕见的危机,我从未看到过这样的危机,而且我也不会再看到像这样的危机。这将是一场继1929年大危机以来性质最严重、波及面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危机。  相似文献   

17.
王利 《黑河学刊》2009,(7):69-71
美国在1929年经济大危机中遭到沉重打击。面对国内外形势的转变,美国在外交上调整了对苏关系,期间经历了从胡佛政府的不承认政策到罗斯福时期的正式建交。尽管胡佛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对苏的态度不同,但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英国《金融时报》10月19日]美国经历过1929年的大萧条,日本经历过1989年的衰退,东南亚则经历过1997年的危机。若干年后,中国是否也将面临一个类似的灾难时刻?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经济危机对各种产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中也有一些产业影响不大,甚至受益。根据历史经验,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孕育出一批新兴潜力产业。那么,本次危机当经济开始复苏后将会有七大产业属于潜力产业,即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绿色制造业、文化传媒业、医药保健业、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20.
陈军 《浙江工商》2009,(12):44-46
1929—1933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70多年之后,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向全球蔓延。一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必然引发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反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绝对的“世外桃源”早已经不再存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一些企业经营发展面临严重困难,订单减少,大批裁员,纷纷倒闭。我国企业要战胜这场危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