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博览》2006,(10):30-30
世界银行近日发布的一期《中国经济季报》认为,中国经济前景依然良好。由于产能继续扩大保持与需求增长大致相当的水平、通货膨胀水平较低以及经常项目存在顺差,主要的政策问题不是全面过热,而是决策层担心投资增长过快可能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并影响到银行,因为支撑这些投资的银行贷款将来有可能成为坏账。  相似文献   

2.
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可是,行业产能总量供求失衡的产能过剩、工业产能总量区域差异大的区域产业布局失衡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行业产能)缺失等产业内部行业产能总量结构失衡问题困扰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后更显明显。一方面行业产能过剩或“瓶颈”。引起大起大落,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和社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引领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缺失,区域经济失衡,会导致经济增长活力匮乏。  相似文献   

3.
刘强 《金融博览》2014,(12):14-17
“如果关键条件没有突破,中国经济是不可能平衡的,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格局将会长期存在。” “从数据方面来看,我觉得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处在危险的边缘。”  相似文献   

4.
从反通缩政策效果角度看,面对通货紧缩加剧产能过剩,投资增长是推动宏观经济走出通缩并缓解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这时限制投资不利于宏观经济走出通货紧缩,也不能根治产能过剩。这次保增长与上世纪末反通缩政策实践和效果,对此提出可进行比较研究的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经济增长波动,不是短期的冲击或扰动,而是遭遇了一次较大经济增长调整周期。本轮经济调整周期要经历三个调整阶段:库存调整、价格调整和产能调整。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库存调整和价格调整阶段。其表现,第一是工业生产下降,开工率不足,企业通过减产来消化库存;第二是价格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企业采取“降价促销”策略,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但是,仅仅经历了库存调整和价格调整是远远不够的,经济周期性调整最核心的内容是产能调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结构性调整。  相似文献   

6.
王辰  刘明娟 《新金融》2006,(1):19-19
一、经济形势:高增长、低通胀,警惕产能过剩 对于2005年的宏观经济形势,专家们各抒己见。对于整体经济走势,大部分专家的观点是高增长、低通胀,但是要警惕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国际融资》2012,(6):28-29
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在外需萎缩后巨大的国内产能没有出路,但由于中国“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的特殊经济结构,使中国可以通过推进城市化进程释放出巨大内需,从而为中国经济继续提供强大的增长动力,而这是其他“金砖国家”所不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在当前的世界经济中,产能过剩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譬如在我们国家,2006年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能过剩.2004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8%,2005年的固定投资增长在20%以上.全行业企业平均开工率仅40%左右.  相似文献   

9.
赵雪芳 《中国金融》2006,(15):33-34
记者;2006年6月份我国工业增长了19.5%。城镇投资增长了31.3%。6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43%。都显示出了年初以来的加快增长趋势。2005年以来受到产能过剩压力的钢铁.水泥等产业的增长率也在重新加速。有消息说2005年国家发改委审定的11个产能过剩部门目前已经只剩下5个。中国的生产过剩矛盾似乎正在消失。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中国经济发生了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贷款高速增长推动起来的。目前,从政府到管理机构、从企业到银行本身都已对遏制产能过剩形成共识,以求淘汰落后产能达到扶优的目的。无论相关行业的调控政策是否出台,可以肯定的是,2006年这些过剩行业投资增长规模将受到严格监控,那么银行作为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从哪些地方寻找出口?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产能过剩问题:表现、根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前中国多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在总量、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表现;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需求不足等。为了消除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国家必须在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商业银行也必须在防范产能过剩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多个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在总量、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都有表现;产能过剩的根源在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效需求不足等.为了消除产能过剩带来的不良影响,国家必须在宏观调控、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商业银行也必须在防范产能过剩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财经动态     
《国际融资》2016,(7):76-77
中国超美国成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
  据海外网报道,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4月,中国原油进口量约为737万桶/日,超过美国同期的720万桶/日,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油进口国。实际上,世界石油行业也是“产能过剩”,面临“去产能”的压力。所以,在欧洲市场接近饱和的情况下,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亚洲市场成为全球各大产油国竞争的焦点。打折优惠、满足条件,产油国大佬们在中国、日本、韩国和印度客户面前的姿态越来越低,导致2016年4月中国从俄罗斯的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了52%。  相似文献   

14.
张镭 《证券导刊》2012,(36):76-77
盘江股份是贵州最大的煤炭企业,也是西南地区炼焦煤领军企业。受益于在产矿扩产和在建矿投产,公司未来产能内生增长强劲,而贵州等西南省大发展则能顺利消化公司的新增产能,因此公司未来有望随产能释放和贵州发展而进入快速增长期,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表现保持过去二十年来极为常见的循环模式:由经济扩张政策支撑的快速投资增长抬高经济增长率,由此引发通货膨胀,于是政策紧缩,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但通货膨胀依然居高不下,甚至仍在上涨,所以需要强制实施更多的紧缩政策;最终通货膨胀降下来,但经济增长的减速程度超过预期,这是经济周期早期的过度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引起的;此时政策又变成了扩张性的,而周期又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16.
《西南金融》2005,(11):62-62
尽管目前中国的货币供应与贷款增长明显减缓(7月份已显示出放松的迹象),但人民币利率依然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导致市场的流动性过于充沛,资本要寻求出路,加上全球资本看上了中国市场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各路资本纷纷投向中国的各个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灵活性已大大增强,对不可避免且难以预测的各种冲击的自我调节能力已越来越强。也就是说,产能过剩或行业竞争激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已开始逐渐减弱,除非出现意想不到的大范围经济调整。  相似文献   

17.
黄蕙 《金融博览》2006,(1):19-19
历经一年的冷热之争,2005年中国经济最终以“高增长,低通胀”的不俗成绩画上了句号,但与此同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警灯也随之亮起。为何在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后产能过剩问题会如此凸显?过剩产能又将如何消化等等,成为经济人士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影响中国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张立群认为,产能过剩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经济萧条时,产能过剩可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偏冷;而从目前中国发展的阶段和大国特点看,产能过剩不一定导致经济偏冷。“只要政策得力,调控好失衡的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GDP仍会保持在8%的合理速度。”国家发…  相似文献   

18.
毛其淋  杨晓冬 《金融研究》2022,505(7):38-56
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困扰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深层次难题,本文以中国2002年外资管制放松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系统研究外资开放政策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外资开放有效提升了同行业内资企业的产能利用率,生产效率、出口扩张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外资开放影响内资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重要渠道。外资开放对民营企业、一般贸易企业、吸收能力强的企业以及沿海地区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效应更大,并且地区制度环境增强了外资开放的产能利用率提升效应。此外,内资企业除了获得行业内外资进入的水平溢出效应之外,还分别从上游和下游行业的外资进入中获得正向的前向关联与后向关联效应,进而显著提升了自身的产能利用率。最后,本文还进一步考察了外资开放政策对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发现外资开放通过资源再配置渠道显著促进了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增长,进一步检验显示,外资开放一方面促进了市场份额从落后产能企业向相对优势产能企业的再配置,另一方面促进了落后产能企业的淘汰,进而提高了资源再配置效率并促进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率的提升。本文从外资开放政策视角探究了产能过剩问题,对新常态下破解产能过剩困境、实现“去产能”政策目标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连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局面,以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被日益增加的产能过剩制约,出口型制造业遭遇发展困境,经济增长正通过依靠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来实现转变。在此背景下,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蒙古最大贸易伙伴,中蒙双边贸易既面临着复杂挑战,也蕴藏着巨大机遇。本文以中蒙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口岸(以下简称二连口岸)为切入点,通过对当前中蒙贸易现状的深入分析,找出制约双边贸易进一步开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思路,以期能够促进中蒙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流动性过剩和地方政府扩张经济的强烈冲动作用下,中国经济已明显过热且日益失衡。随着进一步紧缩政策的出台,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中国经济增速将略有放缓但依然十分强劲。由于政府致力于区域平衡发展,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吸引外资流入,中国经济急剧调整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经济虽有其自身的弱点,但抵御资本外逃的能力相对较强,持续的经济过热将导致产能过剩、通缩和资产价格调整。然而,近期全球经济强劲增长的前景、中国对经济增长而不是中期稳定的偏好,以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都将在近期内继续为中国资产价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