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优化广东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考虑的金融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从六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广东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措施,并相应地提出了针对广东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政策。广东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业,要有新思路,更要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创造性地发展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推进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域性融资环境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把广东建设成为金融强省。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为脉落,以海洋文化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海洋文化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的关键作用,把广东海洋文化的优势、特点,以及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列举和评述的方式贯穿结合,说明了海洋文化在建设广东文化强省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提高渔民海洋文化素养,落实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力度三方面,突出了怎样实现广东文化事业强省、文化产业强省、文化辐射强省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提高综合竞争力,既是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的一个重点指导思想,又是贯彻在全省“十五”计划纲要中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这样说的依据是,“十五”计划纲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努力建设经济强省,科教强省和文化大省,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据此规划“十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主要目标;强调着力解决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再创发展新优势;强调信息化建设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加大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增强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等等,显然,经济上强,科技,教育,文化强,创新创业环境好,生态建设好,综合竞争力也就增强了。  相似文献   

4.
要把浙江建设成经济强省,必须努力建设科教强省。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浙江省在新世纪之初,确立建设科教强省的战略目标,是适应国际国内发展大趋势的客观需要,是浙江在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施科教兴省战略的深化和发展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使我们面临着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30年,浙江“无”中生“有”,把“资源小省”建设成“经济大省”,靠的是创业创新的智慧,靠的是浙江精神的驱动。步入新一轮发展,资源约束普遍趋紧,环境压力与日俱增,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浙江要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依然要靠创业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依然要靠文化引领。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委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讨论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会议精神,提出了贯彻落实意见。一是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战略部署中。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切实发挥科技在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中的根本支撑  相似文献   

7.
吕慎杰 《现代乡镇》2008,(12):38-41
广东是海洋大省,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目标以来,海洋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海洋经济总量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其发展思路、战略布局、发展方向、政策设计、体制创新等方面对全国海洋经  相似文献   

8.
广东是我国海洋经济大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客观要求。文章以产业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SWOT分析框架,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对广东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深入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坚持统筹海陆规划、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海洋污染防治体系和重点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广东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是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和排头兵,也是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经济建设的强省。广东海洋强省建设必须置于我国海洋强国战略体系之下。海洋经济强省是海洋强省的基础与保障,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既要发挥现有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地位、海洋经济发展能力以及临近港澳、海陆协调发展等优势,也要挖掘海洋科技、遍及全球海洋国家华侨华人产业实力、海洋社会文化等综合潜力。在壮大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基础上,特别重视海洋产业的国际获利能力,不断提升其全球产业地位与竞争力,在实现海洋经济强省过程中为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创撕型国家的号召,忻州市委提出了把忻州市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城市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在维持人类生存繁衍、推动社会进步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建设创新型城市,生产力创新首当其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强省之路     
对于山东来讲,从一个经济文化大省到经济文化强省的跨越,无疑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第一要务。2008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团审议时,要求山东"实现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同年7月召开的山东省委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5年来,随着"一线三点"工作思路的确立和"一蓝一黄"发展战略的实施,山东经济文化强省战略内涵不断丰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战略发展体系,成为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全省改革发展的行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态目标和过程,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也是提高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2年,省委、省政府从新时期新阶段浙江工业发展的新任务出发,作出了建设工业强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全省工业发展理清了思路.面对建设工业强省这一繁重任务,有必要深刻理解建设工业强省的意义、工业强省的内涵以及怎么样建设工业强省三大问题,以便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相似文献   

13.
江苏是制造大省,以实体经济见长。推进"中国制造2025",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关键是要有与之相应的劳动力结构,工匠精神是其"精神之钙"。江苏要适应新常态,谋划未来,必须从制造大省升级成为制造强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全面贯彻落实工匠精神。文章基于中国制造2025出发,以文化浸淫、制度完善、科技创新为逻辑起点,针对江苏省中小制造企业工匠精神缺失,制造企业数量多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的困境提供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立旭 《浙江经济》2005,(17):14-15
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决定》指出,建设文化大省,必须从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公共服务能力入手,重点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等“四个强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海洋文化是开放的世界文化,不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之一,而且是广东文化发展的基石和特色。推动海洋文化大发展既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文化强国”的需要,也是广东省打造“改革开放大省”、“文化强省”、“海洋强省”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广东既是经济强省,又是资源能源消耗大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广东发展绿色贸易尤为重要。本文就低碳经济下广东发展绿色贸易的机遇、挑战展开分析,并提出优化外贸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大政策扶持引导,保障广东外贸低碳化转型;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依靠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取得了高速发展的广东, 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从日前召开 的广东省科技工作会议上获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 广东省的第一经济增长点。从依靠政策优势到依靠科技 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转型使广东从经济强省逐步 迈向科技强省。  相似文献   

18.
从泰山之巅到黄海之滨,从黄河两岸到鲁西平原走在山东,随时被干事创业的热情所感染,整个齐鲁大地沉浸在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创新实践中。从"经济大省"到"富民强省",再到"经济文化强省",山东省发展的目标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明确。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已经成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省,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许多差距  相似文献   

19.
广东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东已经成为金融大省,但在向金融强省的方向迈进的过程中面临制约其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区域发展不平衡、金融生态环境较差、中小企业融资难、农村建设缺乏金融支持等。本文从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观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西部大开发初始之年,云南人就提出了“绿色经济强省”和“民族文化省”的发展目标,要将云南建成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地区的国际大通道。为此,云南省提出着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烟草、矿产和旅游业等五大产业,其中生物资源开发创新被看作是云南“孵鸡成凤”的看家产业。如今,云南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