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求是》杂志曾发表调查报告,盛赞中航油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同时,国资委也表示,中航油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实施跨国经营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
中国航油集团(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重组以来经过几年的奋斗,拥有了30多亿美元的资产,营业额在新加坡新上市中国公司中排名第一,垄断国内航空石油产品的供应。但是因炒期货在转眼间宣布破产,寻求法律保护,成为近期的热门话题。曾经广受赞誉的“中航油神话”如何在一夜间灰飞烟灭?其核心人物陈久霖又是如何把中航油弄垮的呢?  相似文献   

3.
冯丽 《特区经济》2005,(8):246-247
近年全球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屡屡发生,除了典型的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住友商社等事件外,在最近的中航油事件中,由于违规越权炒作石油指数期货业务造成中航油亏损5.5亿美元。对操作风险的管理已日趋重要,银行有必要将其纳入衡量资本充足的范围。在巴塞尔Ⅱ的框架下,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刘长汀 《开放潮》2005,(11):72-73
2004年12月,中国航油集团唯一的海外公司——中国航油(新加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因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总计亏损5.5亿美金。这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明星企业突然就走到破产绝境。是什么原因酿成了继巴林银行倒闭之后的最大投机丑闻——中航油事件?本文以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企业风险管理的失败是导致中航油陷入财务灾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以新COSO报告提出的标准与评价方法,来剖析中航油事件的根源.从中引发对改进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2002年还曾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然而在2004年末,却因石油期货交易巨亏5.5亿美元而申请破产。通过新加坡普华永道会计公司公布的审计报告和相关资料,人们遗憾地发现,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成为导致中航油最终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所以,防止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本就从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外部监督三个方面,对如何防止企业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作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6.
公司     
《中国经济周刊》2006,(4):11-11
中航油与三井住友和解;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首颗卫星出口;南宁组建“航空联盟”保票价底线。  相似文献   

7.
“央企高管的全球‘海选’又开始了……”6月19日,国资委发布公告,将在全球为中航油等中央企业公开招聘10名高级经营管理者;随后还将分两个批次招聘共16名包括总会计师、总法律顾问在内的央企高级经营管理者。  相似文献   

8.
衍生品风险管理 重在实时监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关导致中航油兵败狮城的原因,至今还未有定论。但是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风险管理与监控上的一系列明显漏洞,毫无疑问是造成中航油在风险度极高的国际石油衍生物产品交易过程中亏损逐步累积,并最后走到无可挽回地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航油悲剧的余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清 《新财经》2005,(1):18-20
“牛脚沟里翻船”,可悲的并非中航油事件,而是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缺乏的风险意识;可怕的亦不是金融衍生工具,而是企业不具备驾驭该工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信泰富外汇交易巨亏,深南电深陷对赌合约、中国国航、东方航空在燃油市场折戟…….这些在境外从事期货套期保值受损的企业均沦陷于场外结构性期权.加上之前的“中航油事件”、”国储铜事件”等,境外场外衍生品已经屡次充当中国企业杀手。  相似文献   

11.
小宇 《产权导刊》2006,(1):39-39
2005年12月5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股权重组终于尘埃落定,重组后,母公司持股51%,BP、ARANDA分别持股20%和4.65%,小股东持14.35%,债权人持10%,至此,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获得新生。5日,中国航油集团公司与BP亚洲投资有限公司和ARANDA投资私人  相似文献   

12.
《环球财经》2005,(1):2-2
九年前,在新加坡,一个名叫里森的衍生物交易员,让一个百年老字号银行——巴林银行一夜间倒闭。九年后,同样也是在新加坡,中国控股的中国航油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也因为石油期权交易而损失55亿美元,迫使这家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中航油事件让中国老百姓真正明白了什么叫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3.
媒体     
《首都经济》2006,(5):7-11
《中国新时代》:美国基金“中国选秀”,《中国企业家》:解密中航油重组,《商务周刊》:2005中国外贸200强,《中国投资》:过剩产业谋变,《财经文摘》:“贫困”的苏州?央行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厉以宁称混合所有制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趋势,重庆投资300亿年内开建我国第三个航空城,未来5年北京12大科技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业绩一度辉煌。2001年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2002年被评为新加坡“最具透明度”的上市公司。然而2004年11月,这个光环笼罩的企业却由于一次石油衍生品交易中高达5.5亿美元的损失而申请破产,引起一片哗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经营都会面临风险,但这个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失败暴露出了中航油在企业制度建设方面的严重不足,也为忽视自身制度建设的企业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5.
林永廷 《上海国资》2005,(12):41-42
11月22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283号文”,要求中央各集团公司 建立境外子企业数据库,并将数据库抄送国资委。这也显示,在经 过了中航油等海外国有资产损失事件之后,国资委决心加强对境 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并将其纳入更加规范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这实在是一纸近乎荒唐的决议:日前召开的中航油第11次股东年会发布公告称,公司2004年报获得认可。而据该年报,中航油2004年净亏损8.649亿新元(约合5.12亿美元),但公司首席执行官陈久霖仍然获得逾50万新元(约合30.8万美元)的薪酬,其中80%为工资,20%为奖金。  相似文献   

17.
庄红 《辽宁经济》2006,(2):67-6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民航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难测。“中航油”事件再次向人们敲响了防范金融风险的警钟。因此,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手段,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有效地控制风险,对民航企业财务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叶雪芳 《浙江经济》2005,(20):58-60
中国有句成语“祸起萧墙”,意思是指最可怕的祸害发生在内部。近来我国有关媒体相继披露的一些重大贪污舞弊案例的发生正是应验了这句成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会计卞中贪污挪用逾2亿元科研资金大案、四川长虹约5亿美元应收货款被骗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炒作油品期货造成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导致昔日的明星国企濒临破产边缘等,尽管这些案例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内部控制薄弱,或者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  相似文献   

19.
类似中航油和中储棉这样的国有控股企业,在选拔任用经理人员的时候,除了关注经理人员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素质外,也要注重经营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控制经理人员的不当行为。  相似文献   

20.
数字     
《新财经》2006,(1):11-11
无锡尚德在纽约上市;中航油获1.3亿美元注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