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皓 《西部金融》2004,(8):27-28
近年来,陕西省金融运行保持平稳,各项存款稳步增长,各项贷款持续增加,较好地支持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由于陕西省自身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金融业发展也相对滞后.本文就是对近年来陕西省金融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所作的一些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陕北地区作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接续地,区域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并成为拉动陕西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但与此同时,陕北经济金融发展中的贷款过度集中、企业融资模式单一、金融创新不够等问题,已经成为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制约因素.应建立信贷支持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优化产业结构的长效机制,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增加陕北直接融资渠道,加快金融创新,促使金融服务与能源基地发展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西部金融》2003,(6):1
当前,全辖金融系统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防治非典型肺炎和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一手抓防治非典型肺炎这件大事,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及时研究改进货币政策操作手段,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据统计,进入4月份,全辖金融运行继续保持了一季度的良好态势,存款稳定增长,贷款增势强劲.4月未,全辖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521亿元,较年初增加619亿元,同比多增372亿元,当月新增100.7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697亿元,比年初增加460.45亿元,同比多增140.36亿元,当月增加96.45亿元,同比多增5.47亿元.  相似文献   

4.
金融发展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物质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存在正外部性等途径,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并导致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的高度均衡和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的低度均衡并存。  相似文献   

5.
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中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走到尽头,经济增长必须由原来的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增长方式转向依靠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方式。本文通过构建结构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考察中国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推动高于后两者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提出金融深化理论以来,金融发展理论层出不穷,推动了许多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成功的关键必须依赖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行,但是中国在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目前的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发展模式是否具有长期的可持续性?这是一个值得  相似文献   

7.
金融发展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和物质资本投资对人力资本存在正外部性等途径,促进人力资本积景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并导致金融发达、经济高增长的高度均衡和金融欠发达、经济低增长的低度均衡并存。  相似文献   

8.
金融发展存在非线性结构的增长效应,体现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弱化、消失甚至逆转.由一国金融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内生决定的信用扩张机制,是导致金融发展相对实体经济过度以及非线性增长效应生成的重要根源.因此,一国的金融发展存在最优边界,保持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匹配的信用创造能力与信用扩张水平,是实现金融最优边界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协同性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趋势。平稳性检验与协整分析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正向的区域金融集聚或区域经济增长冲击最终都将带来相互的正向响应。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进一步检验了不同滞后期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区域金融、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均需注重区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西部金融》2003,(3):30
2003年1月,西北五省区整体金融运行保持较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定增长,储蓄存款较大幅度增加,企业存款略有下降 截止1月末,西北五省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87.0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71%,较年初增加存款85.69亿元,同比多增129.77亿元.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的金融总量增长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金融结构失调问题日益突出,降低了我国的金融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累积了诸多金融风险和不安全因素,制约了金融的发展和对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金融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因此,金融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中国金融未来发展中保持总量增长与结构协调的重要路径.未来的金融结构调整与优化需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中重视结构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坚持适应性、市场性、开放性基本原则,以充分发挥金融体系功能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为目标,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两个角度有机地展开,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立体化地调整和优化金融结构,最终实现中国金融结构内部协调、外部协调、内外协调和综合协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渭南市各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增加信贷资金来源,积极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不断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信贷投入,盘活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在保持辖区金融平稳运行的同时,为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全市金融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3.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是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核心。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对陕西金融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小微企业发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4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以及"三期叠加"下区域经济金融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辖区各级行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决策和总行工作部署,凝心聚力,改革创新,真抓实干,争创佳绩,为西北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真抓实干攻坚克难,2014年全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紧扣稳增长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货币政策执行绩效显著提升。坚持分类调控总量,定向调整结构,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保持了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均衡增长。截至2014年末,西北五省(区)人民币贷款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发展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金融发展问题的特殊性与中国特殊的金融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使得金融发展不能单凭金融工具的增长、机构的增加与否来评判,因为在这里“增加”本身有着不同于市场经济的意义,本文从储蓄增长的金融中介贡献,金融中介的经营成本,金融资金的短期化使用,金融结构单一几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的要求,人行兰州中心支行加强和改进窗口指导,加强监测分析,正确把握形势,提高对经济金融运行趋势判断的前瞻性,引导金融机构着力调整信贷结构,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合理增长.本文针对金融支持经济发展需要关注的银行信贷有效需求不足、信贷投向集中、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提出了促进甘肃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西部金融》2003,(7):23
五月份,西北五省区金融运行整体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一、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持续稳定增长,储蓄存款继续稳定增加,企业存款增幅较大 截至到5月底,西北五省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666.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54%,比年初增加存款765.61亿元,当月新增存款145.78亿元,同比多增53.74亿元.  相似文献   

18.
《西部金融》2002,(12):21
10月份,西北五省区金融运行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企业存款继续增加,储蓄存款稳步增长,国家银行各项存款增量份额扩大 止10月末,西北五省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64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7%,比年初增加1010.2亿元,同比多增280.6亿元,各项存款余额当月新增75亿元,同比多增9.7亿元.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29个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就长期而言,金融发展是供给导向型的,即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就短期而言,金融发展是需求跟随型的,即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发展。因此,推动金融发展的政策,有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回顾有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马科·帕加洛提出的简化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从金融视角运用理论机制分析金融区域的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作用机制,通过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本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