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华 《甘肃金融》2012,(6):72-72
(一)市县人民银行更好地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政策导向及变化趋势,使货币信贷政策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效益性。同时要加强对辖区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从宏观上准确判断金融运行情况的变化规律,掌握全市经济金融运行的总体趋势。尤其要注重对辖区资源经济增长情况的研究和分析,为金融支持陇南资源开发提供更加有效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2.
吴玉萍  高鸿 《中国金融》2000,(12):58-59
一、构建区域性信贷政策主体 ,协调国家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关系信贷政策应当分层次制定和实施 ,要特别强调区域性特点 ,使信贷政策体系尽可能完善并富有弹性。央行的信贷政策既不能“一刀切” ,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 ,也不能被架空 ,任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自由发挥”而形同虚设。人民银行地方分支机构应当加强对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作为区域性信贷政策制订主体 ,要根据当地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在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和总的信贷政策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制订区域性信贷政策 ,包括信贷扶…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我国推出了保增长扩内需的经济刺激政策,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本文在分析扩大内需、经济增长与结构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货币信贷政策存在过度宽松的风险。认为经济增长受经济结构及瓶颈的制约,尤其受到资源有限性的硬约束,如果不顾结构和资源的承受能力,实施过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不仅达不到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目的,而且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本文最后提出了要把握适度货币信贷政策,着重完成调整结构的任务,抓住扩大就业的目标,切实防止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向秋芳 《武汉金融》2003,(11):41-43
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现状的分析与个案考察,认为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投入问题,从金融的角度出发研究对西部地区小康建设的支持,国家在金融政策上必须实行倾斜,地方政府要着力创造宽松的信用环境,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的作用,为西部地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创新信贷机制,确定信贷重点,加大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要点是"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相似文献   

6.
曹鸣镝 《金融纵横》2004,(11):26-28
今年上半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这次宏观调控对当前经济金融的影响,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对此,要全面、正确分析。能不能把握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作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将宏观调控政策对地方经济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使地方经济金融在调整中不断提高,在提高中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为基层人行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但如何运作才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还是很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在目前情形下 ,我们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抓住三个环节 ,确保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实施近期央行制定的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促进作用已日益明显 ,我们深深感到 ,基层人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就是扎扎实实地把货币信贷政策贯彻实施下去。至于具体的措施 ,笔者认为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做好货币信贷政策宣传工作 ,让各家金融机构及时准确地掌握货币信贷政策。二是…  相似文献   

8.
一、建立银政联手机制 为了构建蒲城和谐经济金融环境,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更好地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人民银行蒲城县支行积极倡导成立由县政府、县银监办、各国有商业银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负责人为成员的蒲城县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并制定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方针政策,协调处理银企、银政关系,努力实现银企“双赢”。  相似文献   

9.
县域金融信贷投入缘何萎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县域金融信贷投入近年来呈萎缩态势。外因是县域企业发展有限,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内因有金融业政策、法规约束。应视情况调整信贷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政策执行传导方式上创新。围绕货币政策的执行,探索建立一整套分析报告制度。对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定期形成辖内执行情况报告,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经济主管部门以及各家金融机构发布。在宣传货币信贷政策的同时,通过全面分析辖内经济发展和金融工作的运行动态,搞好经济和金融风险预警,提出县域经济金融工作的具体建议。进一步提高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11.
钱皓 《西安金融》2004,(11):17-26,36
1998年以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我国各地区的经济金融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各地区域政策、改革步伐、发展思路的不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各不相同,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传导途径和实施效果也有所区别。本文从陕西省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特点出发.分析了近年来影响陕西货币政策传导途径的因素,着重对货币政策包括: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再贷款及信贷政策在陕西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区域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强 《中国金融》2006,(23):78-78
充分利用“窗口指导”机制。一是构建与银行业机构交流平台。央行基层行货币信贷部门要坚持组织召开由各家商业银行计财部门参加的资金分析会议,掌握和了解小企业信贷形势,传导信贷政策意图。二是构建“大金融”平台。牵头组织政府有关部门召开货币信贷政策执行联席会议,分析地方经济金融形势,结合实际适时进行“窗口指导”。三是构建与企业的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一、进一步加大国家经济、金融政策的支持引导力度。对欠发达地区实行适当的倾斜政策。一是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货币信贷政策,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际出发,制定区域性的产业政策指导意见和信贷政策。二是加大对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发挥人行窗口指导作用,并通过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三是加强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  相似文献   

14.
一、上半年辖区中央银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一)大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辖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强化货币信贷政策指导作用,正确引导信贷投向.通过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发布会、货币信贷政策通报会,以及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正确理解国家宏观调控意图,按照有保有压、有抑制有发展的原则,加强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握贷款节奏,调整信贷结构,防止贷款过快增长.在各中心支行推广运行了金融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货币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即时传导,深化了银企合作.同时,通过召开由省政府综合经济部门负责人和经济金融专家参加的货币政策咨询会议等活动,积极宣传货币信贷调控政策,正确引导社会预期,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时代金融》2013,(4):33-34
<正>今年信贷投放力度如何,有哪些金融改革将启动,金融风险将如何防范,是否又将面临物价上涨压力……日前召开的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释放出今年货币调控、金融改革等诸多政策信息,备受市场关注。信贷投放或增加央行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重点在建续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中央银行金融政策的运营冯润祥,乔洪文金融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之一,中央银行为了保证金融政策运营的正确,就要根据自己对经济金融形势做出的分析、判断,来实施金融政策。金融政策的目标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它的任务是“稳定货币”和“维...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随着国家货币信贷政策回归稳健,基层人行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积极争取上级行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增强信贷投放的能力,重点支持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改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继续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产业政策与货币信贷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有效政策工具和重要手段,只有两者之间充分融合,相辅相承,才能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在贫困地区的落实效果的调查,分析其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和举措,其中大项目建设是重要着力点。2009年,在大庆市大项目建设过程中,当地金融机构积极响应人民银行信贷政策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较好的满足了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为当地大项目顺利达产达效提供了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职能转换后,基层央行如何贯彻执行好货币信贷政策显得最为重要,如何才能把货币信贷政策同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在区域经济内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运用好货币政策工具,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