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2.
周丽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3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我国城市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结论,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实证与理论研究都表明大城市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规模效应。针对我国城市集聚程度较低、规模效益较差的现实,应当调整我国现行的城市规模政策,走以集中型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充分发挥城市规模效益。  相似文献   

4.
周丽苹“走以大城市为主导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一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3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我国城市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呈正相关的结论,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发展方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文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富有创新性。这种创新性不仅体现在研究方法的新颖,也体现在所选取变量的综合性。该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来测量我国各级规模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益,突破了过去利用线性回归和人均指标来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传统方法。在…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思考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体现城市的规模效益与聚积效益,使工业化和城市化真正地为社会服务,真正实现社会、人口、经济、技术、环境等协调发展;二是要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区域的经济活动也必须同时依靠农村经济活动的支撑。一、新型城镇化二次集聚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城市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1990-2001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卡里诺模型和1990-200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分析全国222个城市的城市聚集经济以及城市规模效率,并分析东中西部地区不同城市规模的城市化经济程度差异.本文发现,目前中国城市规模效率不一样,尤其是传统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并不明显,而新兴工业城市的城市化经济较明显.本文还发现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并不明显,而大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明显.并且,东部地区小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中部地区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西部地区特大城市的城市规模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在服务经济时代,城市化概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向城市聚集构成了城市化的新内容.因此,城市化战略并不只是人口规模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化,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在分析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想 《现代商业》2012,(22):93-9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很大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具有速度快、规模大、地区差异显著、政府主导等特点。从我国城市人口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仍占主导,但西部地区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近年来有所上升。我国的城市化具有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偏低以及城市化不完全等问题。目前我国处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的城市化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人口将继续向大城市聚集,同时,城市群会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2004-2014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比较不同规模城市间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分析了城市规模对城市公共支出规模效应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公共支出增长弹性远小于1,即人口增长并不等比例带来公共支出的增长,说明城市公共支出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研究还发现,在人口增长过程中大城市的公共支出弹性平均仅为小城市的1/2,表明大城市公共支出的规模效应强于小城市.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口集聚程度和外来人口因素会通过不同机制来降低城市公共支出的人口规模弹性,并且这种机制在大城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相关稳健性检验的情况下依然成立.大城市在公共支出方面具有更高的规模效应,即使在考虑大城市人均公共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大城市在吸纳新增人口方面也更具成本优势,因此鼓励人口向小城市集聚可能会耗费更多的公共成本.  相似文献   

10.
《大经贸》2011,(9):10-10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表示,大城市更有效应,特大城市特有效应,我们要鼓励建大城市、中心城市和城市带。他认为,如果到处城市化就有可能要变成"鬼城"。城市化由于产业和经济活动的聚集,使得基础设施的成本比较低廉,能发挥基础设施的集约化效应和规模效应,因为有产业聚集而更有竞争力,城市化还因为有人口的聚集,使得人的生活社会化,从而使服务业能有大发展,扩大就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城市更有效应,特大城市特有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