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黄惠云 《经济师》2006,(11):221-223
现阶段我国寿险市场仍然处于较高的垄断地位,新的营销观念尚处于萌芽状态,寿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极不适应保险消费市场需求,必须寻求新的营销模式和营销渠道。国内有的寿险公司开始尝试建立收展制营销体制,希望能够拓宽保险营销渠道,改变目前保险代理人占据主导地位但口碑较差的寿险营销模式,从而带动保险行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银行保险业务展开论述,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利润贡献率低、营销渠道单一、产品同质性等问题,针对问题所在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孙雅婧 《时代经贸》2010,(12):153-153
本文围绕银行保险业务展开论述,通过对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利润贡献率低、营销渠道单一、产品同质性等问题,针对问题所在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对我国寿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寿险营销人力发展与经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叶芹 《发展研究》2007,(6):104-106
寿险市场由于竞争主体的不断增多,导致各家寿险公司在人力发展上出现了瓶颈.要解决人力发展瓶颈问题,不是仅仅依靠保监会给予相关的优惠政策或者几家寿险公司调整营销人力发展策略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配合、共同互动并且采取相呼应的措施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为此,笔者认为,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度推动、保险主体对寿险营销人力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以及对寿险营销人力开发与经营模式的研究是解决寿险公司营销人力发展瓶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发展农村寿险业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和实现寿险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农村寿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的保险意识淡薄、现行寿险产品不适应市场需求、寿险营销队伍的素质低等问题。加快发展农村寿险业务的对策有:加大保险宣传力度;设计适销对路的寿险产品;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以及加强寿险公司内部管理。  相似文献   

6.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保险业经过了深入的市场改革,使得保险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保险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为了满足市场及人们的需求,寿险公司就要对原有的营销模式进行改革,并不断的提高营销服务质量,以便更好的满足现实的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满足市场及顾客的需求,提高寿险营销服务质量,已经成为寿险公司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金融公司合作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铭 《经济论坛》2007,(24):115-117
一、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金融公司合作意义 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和金融公司进行委托代理业务合作是近几年来保险业拓宽营销渠道、拓展保险业务服务空间的一次有益的创新,国内少数寿险公司已经在此方面进行试水.  相似文献   

8.
卢建华 《经济师》2013,(1):282-283
农产品消费的个性化及竞争的国际化,使得农产品的营销面临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成为农产品市场营销最有效的手段,农产品营销渠道策略不仅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战略选择,而且客观上成为农产品市场供求均衡的关键纽带。为此,从我国生鲜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现状入手,剖析了农产品营销渠道整合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营销渠道整合的创新模式:公司型"产销一体化"。最后,通过案例分析该种模式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如何充分开拓和积极培育农村寿险市场,以实现寿险业务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值得各寿险公司深思的战略性问题。通过依托政策东风、创新险种与营销管理模式、多样化销售渠道、加大业务宣传与员工培训力度等措施,可有效实现农村寿险市场的业务拓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的人寿保险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何在这种充满机遇也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并快速发展是每一家人寿保险公司都要面对的问题。人寿保险公司作为典型的服务型公司,服务营销的引入更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寿险服务营销的重要性、寿险产品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寿险产品服务质量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寿险业的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寿险业市场全面对外开放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寿险业正面临着如何提升效率、维持竞争力的严峻考验。研究表明,提高财务杠杆率、扩张市场占有率是提升寿险企业经营效率的重要途径。由于股权属性在不同资源投入效率上各具优势,且企业成立年数对企业效率没有显著影响,使国内寿险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并不处劣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Panel data模型实证检验衍生品的使用对美国寿险上市公司价值和业绩的直接效应,结果证明了衍生品运用之于寿险公司价值及业绩的正面效应,从而为我国衍生产品市场推出之后放开对寿险企业的投资准入提供了正面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关剑 《经济研究导刊》2012,(11):121-123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十分迅猛,寿险业的增长更是快于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也快于非寿险业的增长,我国寿险市场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不容小觑。对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来说,解决如何适应当前的保险市场竞争环境,如何在明确公司优劣势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源竞争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此,从影响人力资源竞争力外部影响因素的角度如政府法律法规、市场环境、行业规则、行业诚信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4.
贾广涛 《经济问题》2012,(4):110-112
2011年以来,整个寿险业面临增速放缓的巨大压力,如何顺利实现转型发展战略成为关注的焦点。从人才建设角度,利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寿险公司作为代表,借鉴国际通用要素贡献率计算方法,对我国寿险业人才贡献率进行了初步测算,并从管理制度、培训体系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寿险业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及其情景测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近几年来的降息对寿险业负债的影响。定量刻画了寿险业准备金对利率风险的暴露程度,在此基础上,参照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采用的现金流量测试方法,对我国某保险公司1999年末的资产负债状态进行了情景分析与应力测试,结果证明我国寿险业目前风险管理绩效尚可,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为衡量入世后在中国的外资财险企业的竞争力情况,本文借鉴经典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运用2004-2011年的相关数据,以中国财险业市场结构和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为基础,总结其他学者参数设计的利弊,经实证研究发现当前中国财险业市场结构正由寡头垄断型向垄断竞争型优化;财险业尽管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连年净增长,但该指标的变化趋势是向下的,而外资公司整体上无论是追赶效应还是前沿面移动效应都优于中资公司,中资仅剩下规模上先占的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未来50年全球城镇化人口增长中95%将来自发展中国家而由此存在巨大人力资本风险保障需求的分析背景,根据Campbell(1980)经典寿险需求的扩展模型,区分了两类不同模式的城镇化类型——提供配套设施等的Ⅰ型城镇化和仅转移人口而无配套设施等的Ⅱ型城镇化,利用151个国家1990-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只有促进人的发展的Ⅰ型城镇化才能促进寿险需求的核心假设.研究表明:(1)在全球水平上城镇化对寿险深度的促进作用为2.3%;(2)促进人的发展的Ⅰ型城镇化对寿险深度的提高作用比未能促进人的发展的Ⅱ型城镇化高出31.2%,后者对寿险深度的影响甚至为负;(3)中介机制检验证实,以人为本的城镇化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寿险业发展;(4)寿险业在城镇化过程的增长呈现S形规律,存在一个加速发展的黄金阶段.基于文章的研究结论,建议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加大人力资本的开发力度,同时把握寿险业发展的黄金时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风险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新疆1980年-2008年的财产保险保费收入、人身保险保费收入和GDP数据的对数值为依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认为,新疆财产保险发展、人身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新疆财产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协整关系,而人身保险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协整关系;短期内财产保险、寿险都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经济增长却是财产保险和寿险发展的Granger原因,而从长期来看,寿险的增长可能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寿险需求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良 《时代经贸》2006,4(9):76-78
本文对国内外的寿险需求分析研究进行了简单综述,在此基础上抽取全目30省市1998—2003年的数据.采取面板数据模型就收入、通货膨胀、社会保障、银行利率、死亡率等寿险需求影响因素与保费收入相关性作了Granger因果性检验分析。  相似文献   

20.
Empirical studies of household saving remain inconclusive about the role of bequest motives. This may be due to the diluting effect of different tax regimes across countries and time on estimates of bequest motives. Relative to market‐based economies, the former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can be viewed as an experimental institutional setting where life‐insurance demand was not influenced by tax considerations. This allows isolating bequest motives from other life‐cycle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s motives. 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life insurance, we fin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wnership probability among households with children and a high regard for the family, confirming bequest motives in life‐insurance dem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