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有效识别视觉系统采集的可见光图像中的舰船目标,提出了基于YOLO(You Only Look Once)网络模型改进的10层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用于水面舰船目标的智能识别,通过反卷积的方法可视化CNN中不同卷积层提取到的舰船目标特征。按照传统目标识别方法提取了舰船目标的四类典型人工设计特征,将所提CNN的舰船目标识别结果与YOLO网络模型及四类人工设计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用于舰船目标识别的结果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与YOLO网络模型相比,综合精确率、召回率和效率3个舰船目标识别的性能指标,改进后的CNN性能更好,从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不同数据量下采用典型特征识别舰船目标与基于深度CNN识别舰船目标的识别结果比较说明了不同类型目标识别算法的优劣势,有利于推动综合性视觉感知框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宽带高分辨雷达目标识别问题,基于目标一维距离像,提取目标散射中心特征,并根据该特征设计了简单目标的目标分类器,利用暗室测量得到的缩比模型高分辨回波数据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该识别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空战目标识别中机型自动识别比较困难的问题,提出了采用航迹特征的智能目标识别方法。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分层学习特征的能力,训练CNN算法模型自动地从航迹数据中学习有用的特征并分类。利用沿海实地采集的15个类别的飞机航迹数据,经一系列数据预处理后作为智能识别算法的训练和测试数据,在验证实验中描述了算法网络的相关配置,对比了CNN与其他分类器的识别结果。实验结果表明,CNN具有很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4.
超视距雷达的舰船目标识别技术探讨传统的敌我识别系统都只能在视距内工作 ,而高频地波和天波雷达、微波超视距雷达均可探测到视距外的海上目标 ,但目标的属性识别问题一直是它们的难点 ;本文针对超视距雷达的技术特点 ,对有关的舰船目标识别方法进行了探讨。非协同目标识别的相关技术目标识别是雷达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而非协同目标识别更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对非协同目标识别的概念及其相关技术进行了介绍和简要分析。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非协同目标识别文中介绍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概念 ,数据融合应用于非协同…  相似文献   

5.
传统雷达高分辨一维距离像(High-resolution Range Profile,HRRP)目标识别方法只利用目标幅度信息而丢失其相位信息,这势必会造成信息不完备。为解决此问题,提出将深度极限学习机从实数域扩展到复数域,以有效提取复HRRP序列的深层潜在结构信息。同时为更好地保持数据间的邻域信息,将流形正则化引入到网络模型训练过程中,提出流形正则深度复极限学习机。在雷达暗室测量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相比常用的深度学习模型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和更快的训练速度,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空战战场环境下的目标可靠识别,提出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 络的战斗目标综合推理识别方法。分析了目标属性的多层次及状态变量关系,提出了层次化 的战斗识别动态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及其参数设定方法,并运用时间片联合树算法进行不确 定性动态推理,实现动态的目标属性判断与识别。仿真结果给出了目标的多层次属性信息,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特点,分析了舰船和飞机目标识别的需求以及基于搭载辐射源识别舰机目标平台的可行性,结合需求背景,阐明了D-S证据理论在舰机目标识别中的应用方法,详细说明了识别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概率赋值过程,并在试验环境下验证了该应用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磁目标识别算法中辐射源组合的本质是避免同一辐射源的多个可能识别结果同时参与一个目标识别模板的匹配置信度计算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非组合的快速电磁目标识别方法。依据目标平台与辐射源的搭载关系,建立辐射源识别和平台识别的两级识别体系,基于两点和三点模板匹配法对辐射源进行识别,然后使用非组合的快速模板匹配法对目标平台属性进行识别。仿真实验表明使用该方法计算目标的识别置信度简单易行,可用于实际工程中电磁目标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针对辐射源目标精确识别需求,结合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理论技术,提出将改进型AlexNet作为特征提取器,实现目标细微特征提取固化,形成智能化识别网络模型。以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ADS-B)信号为实验对象,在机场实地采集了13个目标的ADS-B脉冲信号数据作为辐射源目标个体识别的训练和测试样本,利用AlexNet和改进的AlexNet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改进的AlexNet网络训练时间更快,综合识别率达到98.32%.  相似文献   

10.
对影响雷达方位分辨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用于目标回波图像模拟的雷达波束数字化模型和相应目标散射模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确定舰船雷达天线方向性对目标方位分辨率等雷达战术指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复杂海面背景下红外图像舰船目标由于灰度不均匀、海杂波干扰大等因素造成的自动检测虚警率高、准确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显著区域提取和目标精确分割相结合的红外舰船目标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图论的视觉显著性(Graph-based Visual Saliency ,GBVS)模型计算待检测图像的显著图,使得目标区域信息增强;其次,结合舰船目标先验信息(长短轴、面积等),利用多级阈值划分算法提取关注的显著区域,并确定原图中候选目标区域;最后,利用空间约束模糊C均值(Fuzzy C-Means,FCM)算法对候选区域进行分割,结合目标先验知识对分割区域筛选并输出目标位置。所提方法在公开数据集IRShips上与相关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相比直接进行全图目标搜索的方法,所提方法不仅准确率高、执行速度快,且检测目标的位置更加精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传统卷积神经网络用于人脸表情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深度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的表情识别方法。该方法基于AlexNet网络的基本结构,采用单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进行训练,减少了两层卷积层和一层全连接层,在每层卷积层后加上批标准化(Batch Normalization,BN)代替原来的局部归一化,并在全连接层后加上Dropout正则化进一步防止过拟合。与AlexNet模型相比,改进的网络结构更简单、复杂度低、参数量少,可以节省大量模型训练时间进行快速预测,且更不易过拟合,同时加快了模型收敛速度,提高了网络泛化能力。在Fer2013数据集以及CK+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分别得到了68.85%和97.46%的识别率,较其他人脸表情识别方法的识别率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在人体微多普勒特征不明显条件下识别静态人体目标及人体姿态,提出了一种结合双谱对角线起伏特性与目标强散射点分布特征进行人体目标识别的方法。首先,通过分析静态人体目标双谱,提取双谱对角线起伏特性作为分类特征,降低了双谱数据的维数,减少了双谱特征冗余。然后,结合目标强散射点分布特征从不同角度描述目标,并构造用于目标识别的特征向量。最后,用支持向量机实现目标识别。仿真和实测结果均表明,双谱对角线起伏特性与目标强散射点分布特征融合的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出静态人体目标并且实现人体姿态识别。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人工提取高分辨率距离像(HRRP)优良特征比较困难的问题,研究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CNN)的HRRP识别方法。利用CNN具有分层学习特征的能力,训练CNN自动地从HRRP中学习有用的特征并分类。在仿真实验中描述了网络的相关配置,分析了不同激活函数、不同参数、不同网络结构的识别性能,对比了CNN与其他分类器的识别结果,用可视化特征图直观地说明了CNN通过卷积层能够学习到易于分辨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CNN具有很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多异构机载平台对不同类型的地面目标执行攻击任务的协同任务分配问题,以平台载弹量以及摧毁任务目标的需弹量建立平台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各平台的任务序列以及执行任务时的武器使用量序列作为决策变量,在基地-任务航路矩阵和任务-任务航路矩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平台武器约束、平台航程约束、任务需弹量等约束,建立多机协同任务分配模型。设计了两步分布协同拍卖算法,通过多次生成任务的拍卖招标顺序和基地的拍卖竞标顺序,实现了多机协同任务分配问题的优化求解。仿真结果表明,所建模型和求解算法能够有效合理地解决多机协同对地攻击的任务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大型三维视景模拟训练系统存在的真实感差、成本高、人工干预程度大等问题,构建了一种基于星载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信息的船舶模拟训练平台。该平台引入星载AIS数据提取实船静动态消息,经数据清洗、插值和融合后生成完整航线,能够用AIS真实数据驱动二维电子海图显示,生成三维视景。平台集成多元电子海图数据源,提供融合AIS和雷达目标信息的二次开发接口。在保证航行安全的前提下,船舶态势形成追越、会遇局面时,模拟船能够自动完成车舵操作并给出相应的灯光音响信号。该平台能够为复杂条件下航行与编队运动训练课目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