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入WTO在即,中国的零售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识之士以为,国内零售业可向国外优秀同行学习的东西还不少。国外零售业的品牌、包装、质量、服务,对国内的厂家和商家来说都起到了带动作用,对消费者也有好处。有识之士认为,中国零售业──  相似文献   

2.
杜志渊 《经济与管理》2007,21(10):79-85
中国零售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度竞争,业态结构不合理,业态区域结构失衡及过度开放等。为进一步优化零售产业的组织结构,中国应制定反垄断政策,加大力度实行零售业进入管制政策,制定零售业并购、联合的政策。制定零售业国际化经营政策,鼓励开拓农村市场等。  相似文献   

3.
毛浩然 《时代经贸》2007,5(4X):52-53,56
近年来,我国流通产业得到极大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零售巨头加紧了进军中国的步伐,国内零售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商业界和学术界讨论“外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影响”的话题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对内外资零售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外资零售业的进入是不是控制了中国的零售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夏瑞霞 《经济论坛》2002,(18):28-29
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开放程度较大的我国零售行业,面临着外资零售业的巨大冲击。在新形势下如何扬长避短、发展壮大自己是我国零售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新形势下我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1.入世将使外国零售企业分割中国市场份额。诸多世界著名零售集团会以合资或独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在中国零售市场中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麦肯锡”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零售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零售巨头控制。2.入世将使中国零售业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下降。越来越多的世界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将分割我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利润…  相似文献   

5.
入世三年后,中国零售业将面临外资蜂拥而至的激烈竞争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零售业巨人沃尔玛已从中国东南沿海挥师北上,大举进入中国零售业市场。据统计,从1992年至今,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已达300多家,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的地盘不断扩大,知名的有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日本的伊藤洋华堂等。有专家预言,在未来3~5年中,中国零售业60%的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余下不到10%的零售市场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面对如此境况,中国的零售企业…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商业的国家政策保护壁垒将彻底消除,零售业将全方位地受到外资零售业的挑战。外资零售业所拥有的先进经营理念、强劲的资本运作能力、发达的世界营销网络、丰富的跨国经营管理经验却正是我国大型零售业的“短腿”。因此,面临加入WTO,我国零售业必须从战略思路、资本营运、内部管理以及技术投资等方面做好充分地准备。  相似文献   

7.
零售业政府规制机构缺乏独立性是影响零售业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当前流通体制改革应该重视零售业政府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建设。零售业规制机构独立性受到规制机构设置、规制立法、规制机构人员独立性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目前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应当根据政府规制机构独立性的要求,从机构设置、规制立法、和规制监督体系等方面加强零售业政府规制机构的独立性建设。  相似文献   

8.
《经贸实践》2004,(10):14-14
原外经贸部副部长、现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2004中国零售业发展高峰论坛”演讲说,中国商业零售业发展重点将由大中城市向广大的农村市场转移,大多数中国制造业以及商贸流通企业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仍应将发展重点放在本土市场;零售业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化为供应链竞争,如果将本土零售、物流及消费服务市场全部拱手让给跨国公司,极有可能最终威胁到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王婉玲 《时代经贸》2007,5(10Z):65-66
本文分析了中国零售业的市场现状及其在开放环境下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与国际零售企业的对比,从而提出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入世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近几年中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试点情况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看,人世将对中国零售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从总体看是利大于弊。 一、人世对中国零售业的正面影响 1.人世将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著名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将是畅通无阻的,无论是外商进入的数量,还是进人的质量都会大大地提高。中国零售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国际著名零售集团的竞争挑战,它的直接结果是塑造中国真正能与国际零售集团抗衡的零售企业。 2.入世将推动我国零售革命的深化。加入世贸组织…  相似文献   

11.
“入世”对中国零售业的冲击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加入WTO后,势必会有更多的外资大举进入具有有极大潜在消费力的中国市场,对内资零售业产生巨大冲击。为此,我国内资零售业关键是要加强学习与修炼,在体制、规模、业态、技术与经营不断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大及中国市场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国外商业资本纷纷进军我国零售行业。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自2004年12月11日起,除个别商品外,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将不再有地域、股权、业务和店铺数量等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我国零售业市场将向外资完全开放,外资零售业将享受几乎完整的国民待遇,内资零售企业将与外资零售企业在各个领域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3.
顾客满意战略作为一种新的企业战略,经过90年代初的酝酿和发展,不断发展和成熟。迅速替代了以往营销理论,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顾客满意战略理论,本文以中国零售业为对象,分析了中国零售业实施顾客满意战略的对策,即营造顾客满意战略实施的环境,建立顾客导向型经营管理模式,建立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为推动我国零售业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外资零售企业大举进入产生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袭来使中国零售市场的开放成为一种必然。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进入速度过快,对国内零售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国内零售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中国的零售企业的改造必须马上行动起来,同时发挥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政府与企业共同行动才能够最终使中国零售业成长壮大起来。  相似文献   

15.
眼下,有两件事引起中国商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一是中国已经加入 WTO,作为最先对外资开放的零售业何去何从: 二是由上海一百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合资组建的批发企业——上海百红商业贸易有限公司获准组建,这标志着一向被视为国内商业流通领域的“要害”,一直是外商投资的“禁地”的批发业已经开禁。 在过去10年中,中国零售业一直保持着年均9.7%的增长速度;2000年,国内零售业增长更高达25.6%,创近年新高。然而,作为零售业中的龙头老大——百货业却不容乐观。百货业是商业板块上市公司的业务主体,然而从近两年该板块…  相似文献   

16.
中国零售市场随着外资的进入,迫使所有零售业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角逐。新的竞争环境下,零售业如何抵御压力和冲击,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做好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纠正对于零售业认识的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历程入手,在对中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环境及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中国农村零售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于中国农村零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零售业未来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已成功加入WTO。可以预料,越来越多的国外零售商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娴熟的经营管理技巧大举介入我国零售行业,使我国零售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从中外零售商对比入手,分析了中国零售业未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磊 《经济与管理》2004,18(11):31-33
中国零售业正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200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不可阻挡,因此零售业仍将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到今年的12月11日,根据中国入世协议,中国承诺开放零售市场的期限已到,外资零售业将不限地域、不限经营业务而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外资零售巨头的涌入既带来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中外零售业实力悬殊,给中国零售业经营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零售业作为商品流通的终端,谁掌握了零售业,谁就将控制一国的生产市场,继而控制一国的经济。如何拯救中国零售业,如何为中国零售企业寻找出路,如何实现中国商业流通体制的结构性调整,这将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社会课题。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向他们学习先进的营销理念,努力追赶,另一方面,企业也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内资零售业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20.
《经济师》2004,(4):42-43
为探求中国零售业的发展 ,文章从中外零售业的优劣势比较着手 ,分析传统零售业的弊端 ,揭示和把握中国零售业的生存方式与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