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玉勋 《会计之友》2008,(27):88-89
非货币性交换准则对换入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的选择和入账成本的计量方法进行了规范,但对入账成本计量方法的规定却存在问题,需要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2.
资产的传统计量属性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入账价值,而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公允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配比原则,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相似文献   

3.
资产的传统计量属性是以历史成本作为入账价值,而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引入公允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加符合配比原则,使会计收益更加真实、全面,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及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企业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入账成本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进行认定时,整个资产交换金额应当包括交换资产的增值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同时换入多项资产入账成本的确定方法应当是,先确定换入资产的含税成本,然后再对存在增值税的换入资产,将其含税成本分为不合税成本及增值税进项税额。  相似文献   

5.
公允价值与会计计量原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计量的原则,它要求登记入账的各种资产必须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即按取得该项资产时所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量计量,即使物价发生变动也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计量原则,但是,在新发布的会计具体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这一新的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原则中是什么关系,是否需要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具体会计计量属性,本文对此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下公允价值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维芬 《财会通讯》2006,(11):51-52
一、历史成本计量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利弊历史成本计量是建立在币值稳定假设的基础上,要求资产和负债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历史成本计量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往往只对实际交易活动产生的结果进行确认,而不对尚未发生的交易进行估计。从股东及债权人的  相似文献   

7.
梁瑞红 《财会通讯》2006,(12):59-60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入账价值计量模式不同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的入账价值可采用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计量,非货币性资产交易资产入账价值以公允价值计量为基础,其判断标准是该交易符合商业实质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即以公允价值计量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或换出资产至少两者之一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按新准则规定,商业实质的判断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一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最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二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企业换入一项资产时,无论是按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还是按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都应是包含增值税额,在计算换入资产成本时扣除可抵扣增值税额;在计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也应该包含增值税额。当然,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时,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所包含的增值税额相等,也可按不含税价值计算。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首先应按换入单项资产的方法确定换入多项资产的入账价值总额,然后确定分配到各项资产的成本。但  相似文献   

9.
金融工具会计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确认和计量方面。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应为:将支付的对价作为取得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金融资产的后续计量应为:企业发起但不是为交易而持有的贷款和应收款项按成本计量,持有至到期的投资按摊余成本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确定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优先顺序为:公开活跃市场上该项资产的市价、参考市场上类似交易资产的价格、采用期权定价法或资本资产定价法。  相似文献   

10.
在资产负债会计发展过程中,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项目不断优化,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断净化。本文分三个层次论述了资产负债会计的发展过程。记账基础、计量方法、计量技术三大要素的进步,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完整趋向完整;基于经济利益、现时价值、未来损失的会计思想的演进,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真实趋向真实;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将来,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从账外存在到账内确认,使负债账面信息从不全面趋向全面。  相似文献   

11.
一、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处理要点 首先,确定取得的可辨认净资产或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其实质是一项“交易”。作为购买交易中取得的资产、承担的负债或取得的股权,需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不应该用账面价值计量。取得可辨认净资产或股权的具体方法分为: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情况下,购买方需要将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控股合并的情况下,购买方应当在购买日按所确定的合并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以确认取得的被购买方的股权份额。  相似文献   

12.
在资产负债会计发展过程中,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项目不断优化,入账资产和负债的金额不断净化。本文分三个层次论述了资产负债会计的发展过程。记账基础、计量方法、计量技术三大要素的进步,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完整趋向完整;基于经济利益、现时价值、未来损失的会计思想的演进,使资产账面信息从不真实趋向真实;从关注现实到关注将来,从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从账外存在到账内确认,使负债账面信息从不全面趋向全面。  相似文献   

13.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换出资产的终止确认以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以下简称准则)规定: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14.
一、新准则有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主要变化 1.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中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新准则中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资产,分别采用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计量。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相似文献   

15.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秀芬 《财会通讯》2006,(10):60-61
一、换入非货币性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更加合理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第4条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2)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认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新准则第7条规定,未同时满足本…  相似文献   

16.
公允价值计量及其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准则之中。比如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要求,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性资产交换》的规定,如非货币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相似文献   

17.
我国于2007年1月1日实施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准则的最大亮点是,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并不同程度地运用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债务重组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等具体准则之中。比如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的要求,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性资产交换》的规定,如非货币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相似文献   

18.
2014年会计准则中增加了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本文在第39号的思维下,重新思考了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对租赁资产的入账价值计量。结合租赁决策和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账面价值计量模式下多项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新准则规定,当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多项资产,不符合商业实质或者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时,换入的多项非货币性资产应以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总的原账面价值的比例来分配总的入账成本。那么,换人多项资产方必须取得换出方关于这些多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否则就无法确定这个分配比例。而且按照原账面价值的比例来分配,是否会导致各项资产的入账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偏离呢?因为原账面价值是历史成本信息,按这样的比例来分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显然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公允价值与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一项实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公允价值和资产价值确定的主客观程度对个体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在采用公允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的情况下,个体投资者投资的可能性更高;同时还发现,公允价值计量对个体投资者决策的影响被资产价值确定的主客观程度所调解,在资产价值确定客观性强的情况下,与历史成本计量相比,在采用公允价值时,个体投资者投资的可能性更大;而在资产价值确定主观性强的情况下,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和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