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财贸研究》2020,(3):43-48
通过深入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内部经济发展情况与外部发展环境,结合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优势,研究发现:淮河生态经济带整体经济实力弱,内部发展差距大,产业升级空间大;外部有多个省会城市及经济强市环绕,是区域经济的洼地。在区域特征方面,淮河生态经济带地理区位优越,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也存在行政分割严重的问题。未来,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导向,从经济主导转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推进;转变区域发展动力,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核心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转变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变区域空间格局,协同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优化重组区域生产要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圈中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发展动力强劲,经济协同发展程度高,而京津冀经济协同程度相时较弱.本文通过分析近代天津与腹地的经济互动,探讨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最大的物流中转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和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陕西省县域经济结构虽然不断优化、内生动力逐步增强,但县域经济仍是我省发展的最大"短板",存在问题不容忽视。本文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陕西省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瑾 《商》2014,(41):266-26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通过采用地方政府竞争以及非均衡发展策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2014年首次突破十万亿美元。然而非均衡经济发展模式所导致的区域不平衡也越来越突出,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日益拉大,这给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冲击。在此背景之下,如何在协同理论指导下,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对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理论以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协同理论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及具体策略,以期为实现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带来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5.
区域绿色发展必须要以经济运行为核心动力,以生态效益为目的。通过运用共享经济的运行模式,整合碎片化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生态资源的浪费,以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提升区域生态效率,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在未来发展中,必须明确共享经济下的区域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合理的地方性规制渠道,明确区域监督主体。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吉林两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北方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纽带。哈长城市群具有优良的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但所面临的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区域协同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亟待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合作机制、空间组织机制促使哈长城市群的建设与发展,从而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  相似文献   

7.
实证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偏低。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大省,需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争做排头兵,为其它省份提供发展借鉴。当前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发力不足、开放发展遭遇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利益分歧等问题。江苏应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1+3"功能区战略实施,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内部地区有侧重地发展;推动政府创新型企业的财政支持、建立企业家的创新压力、动力及引力机制;实施富民政策,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新时代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现状,结合某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剖析新时代职业教育如何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新的人才需求,同时职业教育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分析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从解决问题过程中探寻新时代职业教育协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选取江苏沿海经济带16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样本,因为常见的选择GDP和人口作为指标,数据太过单一,所以采用多项指标对引力模型进行综合计算,并使用SPSS中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模型。通过分析16个样本的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为江苏沿海经济带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卢中华 《商场现代化》2006,(2Z):194-195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经过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即放权让利微观搞活阶段、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发展阶段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时至今日人们更为关心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更为注重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一体化趋势。一般而言.区域经济统筹.协调,一体化发展首先始于区域内部.其实质是区域系统的协同——区域系统内部的协同和多区域组成的复合区域系统的协同。  相似文献   

11.
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是区域间整合科技资源、带动区域科技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模式及战略选择,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科技合作与融合,并带动区域整体的发展。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绩效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绩效因素是协同创新的结果也是重要行为导向;内部因素是和主体行为相关的因素;外部因素指影响创新主体行为的资源、环境、链接等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的区域间跨境合作,经济带的建设,对甘肃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转换均提出全新要求标准。甘肃应当致力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按照自己资源特色,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和经济带区域的产业互补。本文主要致力于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的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首先指明"一带一路"带给甘肃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结合甘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理空间,最终详细的阐明甘肃区域经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提升路径,以期更好的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进行人才培养创新改革,才能让人才产生更大的经济效应。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南部实施经济战略大跨越、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区位,对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物流翻译人才是外贸翻译的重要智力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物流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以期为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输送更多合格的翻译人才,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4.
吴振顺 《商业时代》2005,(17):17-18
供应链战略的实施,改变了区域经济的资源配置和发展模式。供应链战略帮助企业外部协同能力提高,使得区域经济组成数个产业规模的供应链企业群,通过协同经济的增量效益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供应链战略对分工经济和整合经济的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关系已经是很多人的研究共识,但是大多学者从区域物流指标及区域经济指标的关系出发,论述两者之间的协同关系,而时空关系在社会经济研究中不可忽视。本文从时空关系的研究视角下对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发展关系进行探讨,从时间成本及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分析区域物流的时间节约及网络布局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可以分为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所谓企业外部创新动力,是指那些存在于企业外部并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影响或形成"动力场"的诸多因素,外部动力主要包括政府推力、技术推力、需求引力、竞争压力等。所谓企业内部创新动力,是指存在于企业内部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内驱力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7.
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类型,属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广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成效,提出未来持续平稳提升广州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应合理协调系统内部不同方面的协同发展关系、补足短板,同步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战略经济区,承担着建设和发展中西部地区的重任。国内外经济发展日益重视包容性,包容性发展理应成为区域经济合作中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就是要以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实现地区间在经贸、文化、交通、能源等方面的互利共赢发展,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人才支持困境、经济对接困境以及协同机制困境三个方面,分析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路径,即优化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多方面加强外部经济因素对职业院校的对接力度,以及多维度提升职业院校的科研能力与经济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区域协同治理理论和交通经济带理论为理论视角,分析了湘西区域旅游合作的必要性、合作优势以及合作中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张吉怀高铁对湘西区域旅游合作产生的效应:即高铁开通对湘西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效应、对区域经济和旅游客源的聚集效应、对湘西区域治理产生协同效应。最后提出协同治理视角下应积极构建湘西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和旅游合作执法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