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泰尔指数的测度方法对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小城镇公共服务的三大类五项指标的区域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及区域内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城镇医疗卫生类公共服务的区域总差异正逐步缩小,社会保障类公共服务的区域总差异则有扩大之势,教育类公共服务中的中学学校数呈缩小趋势,小学学校数呈扩张之势;四个区域内的小城镇公共服务差异大于四个区域间的差异;东部和中部地区各省份小城镇公共服务的差异正在逐步扩大,而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差异则明显缩小。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2003~2013年城市金融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非参数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研究结论如下,五大城市群总体、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珠三角、长中游城市群金融发展水平呈总体下降趋势。城市群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内差异最大,长三角与长中游城市群的区域间差异最大,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城市群金融发展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的演变趋势不一致,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的演变趋势也不一致。城市群金融发展具有显著的梯度效应,呈现两极分化或多极分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净碳转移水平关乎区域碳排放流动效果,影响区域碳排放权分配与可持续发展。运用MRIO模型对30个省区市2012—2017年的净碳转移水平进行测算,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法,从区域内、区域间、超变密度3个方面对净碳转移水平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整体来看,中国净碳转移水平整体逐渐提高,由净碳转入转为净碳转出,但区域和省域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净碳转移水平最高,各省域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的净碳转移水平较高;从区域差异来看,研究期内区域净碳转移水平整体差距在逐渐缩小,区域内净碳转移水平差异最大的是西部地区,区域间净碳转移水平差异最大的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从贡献率来看,区域间差异是影响净碳转移水平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区域内差异,最后为超变密度差异。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标:探讨中国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改进的指标度量2002~2019年30个省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区域差异程度及差异来源,分别采用去除空间相关性的σ系数、考虑空间相关性的β收敛模型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考察期内各省域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均有大幅提升;在“沿海-内陆”和“南方-北方”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程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净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依次为两种区域框架下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全国及各地区内均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将Hausmann等(2005)构建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标中人均实际GDP改为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强了该指标对制造业相关度量的适用性;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并对σ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予以空间相关性修正。研究价值:为判断中国30个省份及地区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水平与变化趋势提供理论与事实参考、促进区域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区域科技金融合作对科技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提高科技金融绩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各区域内均已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创新实践。但四地区域科技金融合作仍缺乏统一规划,资源重复配置,合作动力不足,相关政策不完善。本文建议区域内四省政府加强区域间科技金融创新管理,从政策协同、资源合作、营造良好科技金融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科技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6.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区域范围内的自然、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研究如何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找一个既有全局观点,又能使区域内经济增长最有效率,人均收入最高,区域的管理和分配机制最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为:国民经济总体利益与区域利益之间及区际之间利益如何调整与协调;区域间均衡发展或非均衡发展与国民经济总效益的关系;区域内生产布局合理化;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及调整途径;研究如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增长宏观效益分析等。  相似文献   

7.
进入经济新常态后,需要关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文章从金融发展、经济发展和基础环境3个方面建立了指标体系后,以熵权法对广西14个城市区域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测度,再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聚类,进一步探究各个区域间的差异与规律,最后得到结论。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标:在中国结构性失衡情况下测算中国省级层面可持续经济福利结构均衡增长指数(SE-ISEW),揭示其区域差异及收敛性,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方法:纳入结构指数修正居民消费以拓展ISEW核算基础,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考察区域差异及其来源,使用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检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结构均衡发展,拓展的SE-ISEW能够反映可持续经济福利结构均衡增长;SE-ISEW在省级层面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速慢于GDP增幅;中国的SE-ISEW存在区域差异,差异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区域间非均衡现象不同程度地减弱;全国和东、中、西及东北四大地区的SE-ISEW均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趋势。研究创新:构建结构指数并拓展SE-ISEW的核算体系,使用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研究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研究价值:为提高可持续经济福利提供理论依据,为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价值工程》2018,(1):59-62
本文运用相对发展率与泰尔指数方法,对山西省2005-2015年以区市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旨在展现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与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山西省人均GDP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总体上经济增速变缓;(2)研究期内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缩小趋势;(3)四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占总差异比例最大,其内部差异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4)造成差异及变化的原因在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产业经济结构的不同及宏观经济背景变化等。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标:考察中国技术进步方向的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与分解法研究中国技术进步方向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技术进步方向的动态演进。研究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资本偏向,偏向程度增速由快转慢,部分地区已出现劳动偏向;资本偏向程度区域差异不断扩大,加剧了资本和劳动所有者之间及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间净差异自2003年开始成为主要部分。研究创新:基于八大综合经济区视角,揭示中国技术进步方向分布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研究价值:为区域科技创新战略提供借鉴,为高质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城市群为单元的区域规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正在由"带状"转向"块状",区域经济正在由省域、行政区经济转向城市群经济。基于2002—2013年城市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VAR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法实证考察了中国五大国家城市群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五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呈非均衡态势,由基尼系数刻画的经济发展相对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2)长江中游、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内差异呈总体下降趋势;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呈总体上升趋势,其他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均呈总体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10%显著性水平下,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对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具有单向溢出效应,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间存在两两双向溢出效应,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之间无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分解及动态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1、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在空间的非均衡性,金融运行势必也会呈现区域非均衡的特性.自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区域间经济差异扩大,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加剧.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之一。金融发展水平作为经济增长情况的一个外部反映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上便是区域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作为我国金融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刘芳  王培暄 《企业活力》2013,(6):103-108
采用人均GDP、GDP和人口指标对2002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运用绝对差异、相对差异、MLD指数和泰尔指数来描述这三大区域经济差异程度,得出的结论是: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自2005年开始呈缓慢缩小趋势,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是造成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但三大区域间的经济差异从2005年开始逐渐缩小,对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影响程度在下降。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在扩大,尤其是苏南内部的经济差异最明显,对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强。苏中及苏北地区发展相对均衡。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区域间税收负担的差异,也间接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分布,导致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从而更加剧了区域间贫富差距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本文把区域税收负担差异作为分析基础,研究其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并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希望能对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以江苏省为例对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苏南地区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低,而苏北地区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高。只有重视这一区域差异化,才能在当前的金融体制改革中走得更稳更远,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塞尔指数衡量的我国西部三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α收敛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该区域整体经济差异的主要构成为区域内经济差异,区域内差异与区域间差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成渝经济区区域内经济差异所占整体经济差异的比重在三大经济区中最大。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变系数条件收敛方程模型所进行的条件β收敛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在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相对乐观的同时,区域核心城市经济增长多呈现发散状态,这将使该区域经济差异扩大。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程度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性日益明显。随着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逐步成熟和广泛应用,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区域金融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因素,能够影响并推动经济的增长。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区域全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行对已有研究成果简评。  相似文献   

20.
分别以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指标,对1995~2009年中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结构分解,并实证研究不同碳排放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大于人均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三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内差异;八区域划分标准下,碳排放总体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人均GDP、产业结构是造成碳排放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