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合各项数据来看,中央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以来,国家综合运用了信贷、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以及土地供应等多种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其他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相比,土地调控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还着重分析了2003年以来土地政策调控的目标,实际调控效果,土地调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98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然而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通过详细比较1998年以来三个阶段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对各个阶段的宏观政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2007年5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及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三项调整措施同时出台,这在银行调控历史上较为罕见,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管理部门干预和调整经济运行的迫切性,央行“三箭齐发”的调控目的并非调控资本市场,而是针对实体经济较快增长而出台的。由于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效果要到下个月经济数据由来后才能见到效果,因而,现在对调控效果过早下结论是盲目的,不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2023年以来,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增长速度放慢,通胀有所缓和但仍处高位,美欧货币紧缩引致金融脆弱性加剧,相继爆发多起金融风险事件。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总体复苏的态势基本明朗,供需双侧企稳回升,但细分领域仍存在明显的结构性差异,劳动力市场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青年群体稳就业压力较大。建议一方面着眼于短期视角,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快扩大内需政策落地生效,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全面巩固增长回升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另一方面着眼于中长期,利用好中国经济复苏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窗口期,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稳外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时紧抓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相似文献   

5.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中央针对当时粮食生产连续减产,房地产、钢铁、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煤电油供应紧张等苗头,启动了以收紧信贷、严格控制土地资源、提高某些产业项目的市场准入门槛等措施为特征的宏观经济调控。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中央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措施效果如何?我们以广东的实践对此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陈辞  张倩 《产权导刊》2008,(7):22-24
今年央行已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库,也是自2006年7月份以来第十七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见其调控宏观经济的决心。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灵吗?  相似文献   

7.
华民 《沪港经济》2008,(5):19-19
中国从2004年开始的宏观经济调控至今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外部经济的波动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最重要的工具,是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二者之间搭配组合方式的变化、操作工具的协调程度、政策力度的把握都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调控的综合效果,而且对于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复杂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一方面要维持一定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应对不断加大的物价压力,同时要下大力气搞好结构调整,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变为逐渐多元。这也决定了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更“积极稳健、审慎灵活”。  相似文献   

10.
1、努力减少顺差,要密切关注形势变化,避免大起大落 我国贸易顺差大幅攀升,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减顺差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首要问题。2006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商务工作会议要求,中央提出2007年宏观调控中心任务是“调投资、促消费、减顺差”,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减顺差的重要性,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认真抓好抓实。要清理和规范鼓励出口的措施,坚决执行减顺差的各项调控政策。当前减顺差的主要措施有继续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同时,扩大进口,包括关键设备、技术进口,重要能源资源和原材料进口。从实际操作看,减顺差主要是放缓出口。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创下10年新高的中国CPI指数,几位业内专家表示,CPI创新高虽在预料之内,但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通胀压力,中国央行近期将会采取加息措施以调控宏观经济走势,抑制通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有关货币政策以及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理论分析,论述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问题和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调控经济的发展。中分析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通货膨胀的原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房地产调控应加大力度完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峰  尹晨 《开放导报》2006,(3):23-25
2005年的“房产新政”对抑制我国房地产市场过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房地产市场反弹、房产泡沫重新膨胀的因素依然存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事关和谐社会的协调发展,对其调控不应放松,仍应以中央政府为主导。调控政策需进一步完善,行政调控手段应逐步退出,而以包括税率、利率、土地、汇率和道义劝告等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主。  相似文献   

14.
周建松 《浙江经济》2004,(14):35-38
继1993年实行全面紧缩和1998年积极扩张型两轮调控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了经济的较快增长.也被世人誉为风景这边独好。然而,进入2004年以后,人们却突然地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经济所呈现的过热状态和过份强调GDP增长所带来的负效应。在财政政策难以作为的情况下,人们再一次把实现宏观经济稳  相似文献   

15.
《辽宁经济》2011,(12):19-24
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欧债危机和美债危机持续蔓延,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或陷入衰退,新兴经济体虽然经济前景乐观,但面临着通货膨胀压力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金融风险陡增,预计2011年和2012年,全球GDP增长均在4%左右。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但增速明显趋缓,经过金融危机以来的持续调控,我国政策工具的腾挪空间已经有限,财政政策更多的可能是结构性减税,货币政策更多的可能是根据形势变化进行“松、紧”的预调微调和定向调整,在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寻求平衡,政策的弹性减少,操作空间受限。  相似文献   

16.
阮铮 《辽宁经济》2000,(10):7-8
随着市场架构的完善和宏观经济调控重心的转移,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怎样配合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在实证分析我国近年来“两大政策”配合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实现二者协调配合的机制。   一、我国改革实践中“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存在不协调及原因   (一)财政调控职能弱化,对货币政策产生了“缠绕性”的干扰与冲击,使“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出现困难。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支出与收入政策,它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与结构实现的。一定规模的财政收入即有足够的财力是实现有效财政宏观调控的前…  相似文献   

17.
《调查研究报告》2004,(10):1-16
2003年,在国民经济持续较高速度增长的背景下,价格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预计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2%左右,略高于年初确定1%的调控目标。展望2004年,推动价格上升的压力较大,但也存在价格平稳的条件,如果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得当并取得成效,价格将保持适度上升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将在3%左右。  相似文献   

18.
吕玉忠 《产权导刊》2010,(10):10-13
进入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国内积累的深层矛盾与短期矛盾相交织;国内矛盾与国际矛盾相叠加;突发事件和不确定因素暴增。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加大,中央高层发出了“两难抉择”的感叹,大有“斩不断、理还乱”之感。  相似文献   

19.
谈计划在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万金山,黄宝音(内蒙古伊克昭盟计委)计划调控作用的特点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宏观调控手段体系中居于一分重要的地位。它除了具有调控方式的经济性、调控经济的直接性和间接性,还具有发挥作用的效益性等其它宏观调控手段所具有的共...  相似文献   

20.
李瑞伯:美联储前高级经济学家,维吉妮亚大学历史学学士和数学硕士、1973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1973年7月至1999年5月在美联储工作,从事政府融资、利率影响、利率调控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和美联储货币供给数据库的组建等工作。[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