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规制措施——基于规制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树广 《中国市场》2011,(24):61-66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大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也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食品市场的安全状况与政府食品安全规制密切相关。为了提高食品市场的安全,有必要对食品市场的特征以及食品安全规制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政府才能采取更加合理的规制政策,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本文首先描述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然后根据政府规制原因的理论,具体分析了食品安全规制的原因,并结合食品市场和食品分类的特征,提出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规制措施,最后得出相关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2.
流通市场秩序失灵与政府贸易规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通贸易以市场交易为基础。但是,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由于存在着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导致贸易领域政府规制的失灵。只有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商品分销行业管理规制模式,学会按国际惯例办事,提倡诚实守信,健全国内贸易保护与市场准入的政策与法规规制,才有可能从源头上治理市场秩序失灵。  相似文献   

3.
一、行业管理的理论依据 产业不可能或者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作用自发地实现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规制和管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在不少场合下会导致资源不适当配置,即导致无效率的一种状况,这就是市场失灵.引起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等.  相似文献   

4.
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规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会扭曲市场主体的交易行为,降低市场效率,导致市场失灵。单纯利用市场机制并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引入政府规制,以矫正市场失灵。但是,政府规制作用的发挥同样具有局限性,因此。必须有效结合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消费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再规制——优化政府规制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再规制是针对政府规制而言的,是对政府规制行为的规制。在我国,政府规制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经济性规制有助于解决市场失灵,社会性规制则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但是政府规制并非万能的,也存在规制失灵的现象,“规制俘虏”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此时是否要放弃政府规制呢?答案是否定的。实现政府规制的优化才是解决政府规制失灵的一剂良方。笔者从对规制政策的立法机构、规制执行者和被规制对象的规制阐述了再规制问题,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协调发展找到了一个均衡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食品安全复合治理机制及其完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构建有效的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本文在对食品安全治理机制--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构建了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有效性的复合治理机制,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言清 《消费经济》2002,18(4):50-52
商品的数量、质量和售后服务共同构成了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对于商品的质量,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很难判断出商品的内在质量.因此,市场机制在此的作用是失灵的.当市场失灵时,通常是政府发挥调节作用,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就是适应食品安全的需要,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违法成本和预期收益的双低局面是我国食品安全境遇难以改善的根本性因素,提高食品安全责任的认定效力是一种有力的规制手段,但仅靠外部性强制措施实现食品安全责任的法定认定难免过于固化,影响市场活力。云追溯下的食品安全责任的市场化认定是基于市场内生活力实现的灵活化的责任认定,这对于优化食品市场环境而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王辉 《现代商业》2011,(8):108-109
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通过,同时美国民主党向国会递交了H.R.875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两部法律的出台均是为了应对政府在食品监管领域的失灵,改变现有监管模式,设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通过分析两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研究出两国在监管体制上的异同,加强治理食品安全。我国应以美国的食品安全局为参照,建立中国食品安全委员会,使食品安全工作收到切实有效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杨松 《中国市场》2007,(38):19-23
<正>(接上期)关于北京商品交易市场管制方式的改革管制的产生是与市场失灵相联系的,是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一种治理机制。自然垄断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引起政府管制的主要原因。市场机制是一个自行运行系统,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技术革新的功能;而市场机制要发挥它的功能,必须具备比较严格的前提条件,例如市场的完全性即完全竞争的市场、信息的完备性、受益的递减性即凸环境等。  相似文献   

11.
信息不对称下的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岚 《市场论坛》2009,(11):67-68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其根本原因在于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文章通过分析信息不对称在食品行业产生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探究了在市场调节失灵的情况下,政府采用干预的手段来逐渐改变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状,从而使食品市场信息对称化。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视角下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晓唯  张波 《商业研究》2011,(10):83-88
食品安全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食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监管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的技术,还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以构建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门玉峰 《商》2013,(6):186-188
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整体上是市场的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首先从这两个方面解析中国食品安全频发的原因。分析发现:信息不对称、负外部性和食品安全的公共品属性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政府监管组织体系混乱、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食品行业协会监管的缺失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是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然后简要介绍国外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主要做法。最后在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环境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政府规制是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直接对微观经济活动进行规范、约束和限制的行为,它是对市场失灵最通常的回应.西方政府规制理论包括政府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部门利益理论、可竞争市场理论和激励性规制理论.政府对外资并购进行规制的理论是产业组织中的结构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  相似文献   

15.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法律监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衍生工具本来是规避市场风险的一种工具,但随着发展其逐渐承担了宏观调控的职能,金融衍生工具的健康发展对社会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目前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仍然存在着由集体非理性而引起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机制对我国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尽管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实施效果差强人意,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事实上,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是政府管理的问题,更是市场机制在食品领域出现失灵的问题。因此,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就成为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旅游经济活动中,政府如何有效地弥补旅游价格的市场失灵,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政府失灵日益显现。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旅游价格政府规制过程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以及规制结果不确定,规制成本过高,部门和地区利益争夺等具体失灵表现。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相关经验为借鉴,提出了我国城市的体坛经济治理体系,研究利用市场机制设立限额贸易机制,发挥政府作用以弥补市场失灵,建立公共研究和基金,突破环境技术,促进企业低污染的产品和技术创新,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严重失灵,但这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本文从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失灵,阐述了学术界市场失灵治理的主要观点,最后论述在医疗服务市场效率低下的情况,从政府干预的角度来合理配置资源,不是让政府取代市场,而是寻求"有管理的市场化",政府可以通过保险者、购买者、规划者等角色来参与市场活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主要是参与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  相似文献   

20.
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是政府部门利用国家强制权依照一定的法规对微观经济主体活动进行的经济干预,其目标是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本文以自然垄断与政府规制的相关性分析为基础,着重分析了政府规制在自然垄断行业中失灵的表现及原因。同时,建设性地认为有限理性约束是导致政府规制失灵的根本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政府规制有效促进自然垄断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