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ADR(Alternafive Dispute Resolution),在我国通常翻译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或可选择性纠纷解决方式,指的是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的总称。ADR在其产生之初与法院进行的诉讼并没有关系。但是自20世纪70年代。在英美法系国家特别是在美国一些州的法院内附设了仲裁和调解等第三人解决纠纷的制度,将ADR作为诉讼程序的一环引入,形成了司法ADR制度,又称为法院附设ADR(Court annexed ADR),由此司法ADR作为替代诉讼的一种纠纷解决方式在法院内部建立,并在消除诉讼迟延,提高诉讼效率,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节约国家有限的司法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此种纠纷的解决方式对于我国的法制化进程,对于我国在诉讼外纠纷的解决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本文重在浅析美国的ADR机制的新发展,并以此提出对我国可以借鉴几个地方。  相似文献   

2.
我国PPP项目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如发生争议,如何解决纠纷显得至关重要,诉讼、仲裁、调解等都是可供选择的途径。当前阶段,通过诉讼方式解决PPP争议纠纷,显现出诉讼方式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陷,而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调解解决纠纷制度。用仲裁方式解决争议存在着效率高、成本低等优势,以专业仲裁的方式解决PPP争议,将真正有利于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ADR作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是一个总括性、综合性的概念,并且其内容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ADR这个术语涵盖了解决纠纷过程中的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这个领域每种方法都是相对于诉讼的另一种选择,如:仲裁、调解、谈判等.这种新兴的纠纷解决方式深深地影响了我国的诉讼机制并且对传统的法律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在我国民事程序体系理论上被划分为解决纠纷程序和预防纠纷程序两种,而解决纠纷程序又可分为诉讼和非诉讼两种,在非诉讼的纠纷解决机制中则包括调解、仲裁.所以本文在阐述ADR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仲裁与ADR的关系,并且试图给出在现行的ADR体制下如何完善仲裁制度,使其在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税收作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固定的利益分配和连接纽带,具有介入社会利益分配的广泛性、深入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税收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矛盾和冲突也在税收领域逐渐累积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突出表现在税务行政执法的争议数量增加、争议范围扩大化和争议形式多样化。因此,有必要在诉讼之外寻求多样化的争端解决途径,将ADR制度引入税务执法领域。  相似文献   

5.
司法ADR是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它能够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通过对美国与我国司法ADR的特点、类型和运行的介绍和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法院审判实际,以求借鉴.从司法ADR的适用范围、人员选任和配套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推进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构建中国特色的司法性AD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性ADR是一种进入司法程序的ADR机制。其本质上的ADR属性主张纠纷解决机制多元化,倡导诚信宽容的社会关系:程序上的司法属性则克服其它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在效率上的不足,并减轻法院诉讼压力。本文认为,在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的司法ADR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其程序规则的核心是在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基础上实现程序和人员的分离。  相似文献   

7.
仲裁是司法外解决争议的一种最为制度化的形式,是一种准司法的方法。在商事交往中,争议产生无可避免,选择一种理性的争议解决方式,避免诉讼的烦琐和不经济是争议双方共同的愿望。商事仲裁恰好就是这样一种极好的争议解决方式。而在商事仲裁中,仲裁的管辖权,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未对劳动仲裁与诉讼之间的程序衔接做出相应的规定,使得人民法院和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上相互脱节,衔接不到位,严重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应重新构建劳动争议先裁后审的争端解决方式,赋予法院对仲裁的监督权,以完善劳动争议解决程序。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A)的发展与特征、理念与价值、功能与作用的分析,阐明非纠纷解决机制在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优势与不可忽视的局限性,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以期能够更好地把ADR纳入中国当下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0.
劳动争议案件的诉讼,首先要解决的是诉讼主体的确定;只有正确确定了诉讼主体,才能依法正确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相似文献   

11.
调解制度是一种非讼纠纷解决方式,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在我国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非讼特性与强制执行力产生了内在矛盾,使其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可行的解决途径在于对劳动争议调解制度进行更加细化的规定,按标的、情节等对劳动争议案件予以"分流",以求小额简易案件成功调解,大额、复杂案件给予当事人付诸仲裁或诉讼的灵活选择.  相似文献   

12.
证券公司治理中的纠纷解决机制对降低投资者的成本和风险有重要意义。借鉴美国集团诉讼、ADR运动和保护投资者权益等外域经验,设计合理的群体诉讼形式,确立非诉纠纷解决机制,建立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基金,是我国证券公司治理中纠纷解决机制完善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劳动争议数量的急剧上升,劳动争议诉讼与仲裁衔接的问题也越发突出。其中,既有来自民事诉讼法不完全适应劳动争议处理的实体法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一裁二审”的程序机制效率不高的程序法方面的原因。因此,要解决劳动争议诉讼与仲裁衔接难的问题,应采取“裁审分离、各自终局”这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法院对民商事纠分的解决既是司法裁判,也是一种服务。因此提高法院民商事纠纷解决效益就是对WTO规则的最好的对策和适应。而中国现行的民事诉讼程序在平等、透明度、当事人自主权和解决纠纷的成本与时限等方面都不能满足WTO规则的要求。为此,必须构建法院内设ADR体系,以不同的ADR程序解决繁简各异的民商事争议,使当事人的民商事纠纷在充分自愿和透明的基础上得到公正、及时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线纠纷解决机制解决争议的主要方式也是调解和仲裁。但在线纠纷解决中,仲裁员或者调解员不参与争议的解决,有关争议通过计算机程序而自动地得以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面对面的冲突,同时,这种方式不需要严格追究双方的责任,而能够简便地达成协议。网上调解与和解的主要优势是它们具有灵活性、简便性。这尤其有利于全球化商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我国要借鉴与吸收欧盟在线纠纷解决的经验,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好我国的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浅议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劳动争议与诉讼制度存在的问题已对及时、有效解决劳动纠纷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需要重新明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法律地位,改革劳动争议处理先裁后审的模式,最终建立“或审或裁,一裁终局”的劳动争议处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劳动争议也称劳动纠纷,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劳动争议的解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其重要性无庸讳言,要解决这些问题,科学完备的法律制度不可或缺。本文将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与国外处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并对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一是要单独立法;二是完善审判组织制度;三是扩大劳动争议促裁和诉讼的客体范围;四是要建立或裁或审的诉讼模式;五是要加强调解制度的运用等。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世界各国关于ADR为核心内容的纠纷解决的研究和不同的诠释已成了一种理论热点,并且在实践中也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但是,ADR的理论与实践仍处于争论之中,并没有形成共识,尽管如此,作者仍希望通过此文将处置迅速、费用低廉、易于接近、本人参与,有利于实现真正以当事人为中心、而不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纠纷解决的ADR的理论与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予以介绍,使之有利于我国司法制度及其原理的发展、转型、更新。  相似文献   

19.
合同是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最常见的意思表达形式之一。但在合同的实际操作中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变化 ,合同争议的产生在所难免。而在实践中合同争议也大量存在。因而如何妥善解决合同争议使当事人能从合同纠纷中解脱出来就成为当事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合同法规定的四种争议处理办法———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的分析、比较 ,帮助当事人结合具体案情选择较有效的合同争议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下,国际合作与贸易壁垒并存,国际税收争议日益增加。传统解决国际税收争议的相互协商程序逐渐暴露出不效率、纳税人参与程度低、并不能必然解决税收争议等缺陷。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国际税收争议的仲裁解决路径上。一方面,在旧有的国际投资仲裁中,涉税投资仲裁已经颇具规模;另一方面,在投资之外的领域,OECD、欧盟、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以及美国、德国等主要贸易国家也在力推税收仲裁机制。在仲裁机制逐步创新发展与税收争议解决需求日益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国际税收争议的仲裁解决路径逐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就我国而言,通过近年的经济增长,以及"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政策推动,正逐渐从被投资国向投资国、从次要贸易国向国际主要贸易国转型。在此背景之下,仲裁是更能保护纳税人与我国"走出去"企业纠纷的解决方式,应在适当时机审慎推动国际税收仲裁在我国的适用,构筑与国际接轨的税收纠纷解决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