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的会计环境影响、制约和决定了不同的会计模式。欧美两地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和人文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决定了两地在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会计监督体系等方面的较大区别。我国在形成和发展新型的会计模式的过程中应多借鉴欧陆国家的会计模式  相似文献   

2.
建立环境会计是我国环境现状所需,是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需要,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将会计作为一种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与环境保护有效地结合起来,必将对会计界及环境保护起到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传统会计假设面临的挑战及改进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云飞  曹喆 《新智慧》2006,(1):17-18
网络经济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会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会计理论与实务基石的会计假设,在信息时代的经济环境下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因此,需要对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和构建,使之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环境会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重视,但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非常缓慢,管理层对环境会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环境会计的计量问题尚未真正解决、与实施环境会计配套的业绩考核体系没有建立、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是其主要原因。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企业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和环境舆论宣传,建立环境业绩指标体系,引入环境审计并建立环境管理系统等措施,促进环境会计的发展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关于环境会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以环境会计的起源和现状为引,从环境会计的概念入手,对环境会计的定义、理论、涵概内容,以及环境会计的前景进行了描述,认为环境会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也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完善,必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德两国会计环境的差异,两国在会计目标的定位、会计管理体制、会计规范的制定与实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和会计监督体制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时期,需要有针对性地借鉴德国会计模式的先进之处,逐步推进会计改革,完善会计法律体系,完善会计监管体制,保证会计标准的严格执行。  相似文献   

7.
从会计的发展历史来看,环境因素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因此,研究我国管理会计的技术环境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拟从政治、经济、法律、文化4个方面分析环境对建立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影响,提出建立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卢雁影  徐田丹 《新智慧》2004,(7A):18-19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对国家、企业的贡献日益突出,传统的会计体系对人力资源的处理将不能满足新经济环境的需要,将人力资源作为资产纳入会计体系,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将是今后会计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欧美许多国家已将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纳入会计的核算范围。在我国,为了有效解决环保问题,改善环保工作效果.把环境保护状况纳入企业的会计核算范围是极其必要的。但是,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制度中尚未建立环保会计的核算体系。明确环境会计的理论框架体系,是指导环保会计实践工作、促进环境会计发展、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环境会计的理论结构,可以借鉴传统会计理论框架的思想,结合环境会计的特点加以构建,主要包括环境会计的目标、假设、原则以及会计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详尽分析政治、法律、经济、科技教育等环境变化对会计影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充实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拓展和加强会计实务,进一步开放会计市场等一系列发展我国会计的对策,以适应“入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不同的环境成本概念及不同概念下的计量模式进行了分析。目前的环境成本概念大体分为微观财务成本、微观经济成本、宏观经济成本三种,相应地,其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环境会计采用的是微观财务成本观念,而忽视微观经济成本;宏观核算则主要采用了宏观经济成本观念。  相似文献   

12.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环境税制建设应从完善现行各税种中涉及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各项税收政策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开征专门的环境税种。当前应尽快开征水资源环保税、垃圾处理税和资源开采税,不宜开征排污税,燃油税也不宜纳入环境税范围;在完善我国环境税制方面,应把重点放在对消费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车船使用税以及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上。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的绿色GDP核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探讨和实践存在着理论支撑不足、内部化不明显、技术障碍难以突破等问题。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理论主张把环境容量也作为生产要素,企业采购环境容量生产要素的成本费用列入增加值核算的减项,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核算对环境污染的损害计量。这种思路符合经济学的原理,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实现环境负外部性的内部化,并合理绕开现行绿色GDP核算的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领域的一大分支,可分为环境财务会计与环境管理会计两个方面。企业可结合实际设置环保工程、环保负债、环保费用、环保收入等基本会计科目,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定量披露。并通过恢复费用法或重置成本法、防护费用法、产出变动法或健康损失法等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与产品生产有效结合,将环境成本进行收集分配至单位产品成本,提供完整的环境成本信息,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一个以国债为冲击的小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并运用1978~2001年的历史数据,得出国债对经济总量的弹性和乘数效应。进一步分析并得出结论: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中短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重要方面。但要提高公共投资的效率,应适当利用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和货币政策,以缓解国债压力,降低政府的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国资源的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税收可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税种缺位,已开征的税种,制度不完善,调控力度不够,使我国税收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很微弱。建议通过改革和完善现有税制,开征环境保护税和燃油税,恢复并改造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来建立我国的资源环境税制体系,增强税收的调控功能,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绿色消费概念的确切表述应为可持续消费、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行绿色消费,必须建立新的消费观念,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知识,对全民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环境规制的内驱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能否促成环境规制倒逼产业技术创新?于此命题,将产业技术创新分解为治污技术创新与生产技术创新,建构环境规制与产业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模型,并做出经验验证。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生产技术创新呈类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与治污技术创新呈正向关系;环境规制增强提升企业治污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强化了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投入挤占,使得当环境规制达到中等强度后,生产技术创新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为此,应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强化对规制政策实施的追踪问效;完善治污激励补贴机制,强化政府对危废处理行业的扶持力与监管力,丰富环境规制配比政策设计;强化命令控制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有机组合,健全环境信息反馈系统,倒逼企业治污技术的强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环境规制的内驱机制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其能否促成环境规制倒逼产业技术创新?于此命题,将产业技术创新分解为治污技术创新与生产技术创新,建构环境规制与产业技术创新的传导机制模型,并做出经验验证。研究表明:环境规制强度与生产技术创新呈类库兹涅茨曲线关系,与治污技术创新呈正向关系;环境规制增强提升企业治污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强化了对生产技术创新的投入挤占,使得当环境规制达到中等强度后,生产技术创新呈现出不确定的特点。为此,应实施差异化的环境规制政策,强化对规制政策实施的追踪问效;完善治污激励补贴机制,强化政府对危废处理行业的扶持力与监管力,丰富环境规制配比政策设计;强化命令控制型与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工具的有机组合,健全环境信息反馈系统,倒逼企业治污技术的强化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作者在《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以绿色经济思想为理论基础,将"环境承载力核算论"和"绿色GDP核算论"两大研究体系相结合,在不改变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基础上,将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消耗量、资源价格、环境质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等四个变量置于同一个系统,通过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测算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在该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甘肃省为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对甘肃省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