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银行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大多数停留于操作简单的结算类和代理类业务上,传统的结算业务、服务性的代理收付款业务品种占60%以上,商业银行仅将中间业务作为揽存的一种手段,作为传统存贷业务的配角经营,科技投入低,创新能力不足,致使其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科技投入相对不足,如处于中间业务第一线的POS、ATM机在基层网点数量较少,发生故障中断使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影响了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间业务被称为金融市场上的"黄金"业务,以其独存的低成本、小风险、高利润及较强派生性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青睐的焦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管理上没有健全体系,业务品种单一,技术服务手段落后.因此,拓展中间业务,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正确认识中间业务在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挖掘市场潜力,健全激励和分配制度,加快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较大发展,但仍有许多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分析和深入探讨,意在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赢利渠道.  相似文献   

4.
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长沙市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分析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存在的经营理念不正确、投入不足、收费尚待普及等方面的问题,探讨了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方面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了其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是:拓展个人金融理财业务;大力发展银行卡业务;完善代理业务、拓展咨询、担保业务;循序渐进,将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结合起来;加强中间业务风险防范和业务监管。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方向上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不利于增强竞争力,因此改革并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国外银行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创新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所以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状况好.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间业务作为外资银行的强项,由于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已成为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的争夺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检验一项业务的发展是否健康,这个业务的构成是很重要的一个入手点,本文通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业务收入水平和业务收入结构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足和发展的潜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间业务——中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并赢得胜利的重要举措。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所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重视不够、层次较低、成本收益分析不足、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应用水平低、风险意识不强等。因此,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改变观念;完善服务功能,提高产品档次,拓展中间业务的盈利空间;加大科技投入,提供技术保障;加强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管理。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扩大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业务品种大幅增加,总量明显增多,效益逐步提高。但是与国外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悠久的历史相比,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市场存在着竞争无序,对中间业务认识存在偏差,风险防范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等种种问题。这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去探索,制定,完善相应的制度及发展策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快,更好地发展中间业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目前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办中间业务的“市场定位”偏差,导致经营目标“错位”。在平时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行用经营传统业务的思想去经营中间业务,以能吸收多少存款作为是否开办中间业务以及开展好坏的标准。把开办中...  相似文献   

10.
中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探讨——基于中间业务收入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经营净收入中的占比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其金融创新的程度.国际国内金融运行有关资料数据显示中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收入来源集中于传统的中间业务,创新产品收益甚微,外资银行在衍生产品交易等创新业务中占绝对优势,而中资银行在衍生产品交易等创新业务方面尚存在不足.我国金融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起步阶段,需要经营部门和监管部门采取措施审慎推进适度金融创新,加强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11.
一、发展中间业务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中间业务是农信社扩大获利空间的重要渠道.农信社传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一直是其经营利润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竞争加剧和存贷利差越来越小,必然使农信社利息收入在整个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呈下降趋势,中间业务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意义,当今来自中间业务的收入农信社仅为3%左右.发展中间业务将大大扩大农信社获利空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统的存贷业务获利空间缩小,外资银行的涌入,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切实改变观念,提高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和前途的认识,树立市场观念,增强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把中间业务的营销列为与资产、负债并重的主要业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金霞  韦可基  陈天宁 《大众商务》2010,(14):122-123
目前,中间业务作为外资银行的强项,由于具有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已成为外资银行进军中国市场的争夺重点,发展中间业务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检验一项业务的发展是否健康,这个业务的构成是很重要的一个入手点,本文通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业务收入水平和业务收入结构的对比分析,认识到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足和发展的潜力,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统存贷业务利差收入的逐步减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银行客户需求多样化发展,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日益临近,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收入比重低,品种少,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收费不合理.加入WTO后,中外银行的激烈竞争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完善组织管理,强化产品开发,实施有效市场营销,优化服务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收费标准,防范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5.
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已成为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已严重滞后于国外商业银行,而且"入世"后中间业务将成为中外商业银行业务竞争的焦点.因此,必须大力提高中间业务的地位和竞争实力,这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及改革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雪莲  刘冉 《大众商务》2010,(10):30-30
在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拓展方向上仍然以存贷业务为主,不利于增强竞争力,因此改革并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与国外银行相比具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在创新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所以我国中间业务的发展并没有预期的状况好。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提出了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据对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目前基层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缓慢,现有的中间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狭窄,仅限于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代理类中间业务,且中间业务收入在全部业务收入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品种不断增加、产品线不断丰富、竞争愈来愈激烈、客户需求日益增加.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财产品"零收益"引发银行中间业务所隐藏的法律风险、创新能力差、理财品种雷同、风险控制有待完善、理财队伍建设亟须加强等.促进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措施是,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加大个人理财产品创新,进一步强化综合理财服务功能,加强理财市场培育.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称商业银行三大主要业务,其种类十分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很快,新的业务项目不断出现,成为商业银行扩大收入、分散风险主要方向。目前中间业务发展潜力很大,积极研究拓展建行中间业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较慢,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必须进一步重视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培育适宜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完善制度,70年代以后,随着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西方金融机构普遍向全能型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相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差异形成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制度制约;同时,当代国际金融创新的趋势是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和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并存,而我国却存在相反的情形,即金融管制严和金融监管不足并存,过严的金融管制制约了金融创新"量"的扩张(金融品种的增加),金融监管不力则影响了金融创新"质"的提高,金融创新的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甚至会出现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