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我向来不屑于同情想贪小便宜反而吃了大亏的消费者,谁让他们听信骗子们的巧舌如簧;我也向来不施怜悯于那些异想天开的受骗者,连七岁小孩子都骗不了的假话,他们怎么就那么言听计从?但是有一种人,我无论如何不敢嘲笑他们的轻信和受骗时的义无返顾:当他们的挚爱亲朋患了绝症,命在旦夕,这时一个向来被我们称为“喉舌”“阵地”或者“社会良心”的新闻媒体上,刊登出一篇“专访”或者“广告”,称某某大夫或药品专攻这一绝症,甚至可以“药(人)到病除”。这时他们会怎么办?尽管常识告诉他们,既然被称为“绝症”,就意味着起码目前无…  相似文献   

2.
语录     
《浙商》2011,(2):24-24
“我不幸6年前接受了他们(老虎基金、IDG等)投资,但我拒绝让他们进董事会,6年还从来不见他们。按目前当当价值,他们投资翻番近30倍。在纽约的晚宴,看他们乐翻天,我生气,只好半途退场。”  相似文献   

3.
王文哲 《浙商》2006,(4):112-113
“我上过无数管理课程,对员工期望很高,想尽办法善待他们,维持良好的关系。可总觉得员工不忠心,我若有一天生病在家,他们一定无所事事。为什么不能把他们训练成独立又有责任心的员工呢?为什么我始终找不到这种员工?” “我要做的事太多,可总感到时间不够。每天都神经紧张、匆匆忙忙。一周7天,天天如此。” “我的事业成功,但却牺牲了个人与家庭,与妻子形同陌路,十几岁的儿子不听话。怎么办?”……[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语音     
《商业文化》2007,(21):16-16
“中国的企业家像我这样活,一百个都死了:我要是像他们那样,一百个我也早就死了。”  相似文献   

5.
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创造条件激发、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保护他们学习的良好情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成就感、成功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6.
马瑞芳 《市场周刊》2009,(3):111-111
王夫人因为金钏儿“教坏爷们”打了一巴掌,金钏儿投井而死。接着,不断有家人来给凤姐请安奉承送礼,风姐知道他们必有所求,却琢磨不出咋回事?问平儿:“这几家人不大管我的事,为什么忽然这么和我贴近?”倒是平儿门儿清:“奶奶连这个都想不起来了?我猜他们的女儿必是太太房里的丫头,如今太太房里有四个大的,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  相似文献   

7.
“当她看到我,一边喝着东西,一边开始带起耳机,自己听音乐,就不跟我讲话。”华友世纪副总裁吴锋第一次约见张靓颖,就极其真切的感受到,“凉粉团”和张本人对外界的抗拒。那正是张靓颖备受争议之时,“太多声音在他们旁边,后来知道他们其实是在保护自己。”  相似文献   

8.
徐王婴 《浙商》2005,(4):26-29
是他们杂志社将标题改成了“‘丑陋’浙商”,我多次告诫他们,不要用那样的标题。  相似文献   

9.
朋友     
如果让时光倒流10年,马一鸣和李斌就不仅仅只是我读大学时的同窗,我们哥儿仨还真算是相处得不错的朋友。而他们俩,当年因为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月之争,最后竟不可思议地成了关系更“磁实”的铁哥们儿。但所谓“道不同不相与谋”,毕业后,我分配到一所学校做教师,渐渐和双双辞职“下海”扑腾的他们俩少了往来。但毕竟,我们还共同生活在一个城市,他们的故事便不时传到我耳中。 李斌家就在北京,和我们这些“外地生源”相比,自然颇得地利和人和之便。毕业分配的时候,他选择的是一个民主党派的中央机关。呆了没两年,小平同志南方讲话…  相似文献   

10.
刘静 《广告大观》2006,(10S):130-130
“我的广告有多少人看到了?” “他们记住了我的广告吗?” “看到了我的广告他们有购买欲望吗?”  相似文献   

11.
《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们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  相似文献   

12.
“作为父母,很多时候你需要看着自己的孩子跌倒,而不是冲过去保护他们,避免他们摔跤。作为管理者,我也需要信任我的下属,给他们发挥的空间。即使我的经验告诉我,下属这次的决定并不正确,但让他们犯一些小错误,接受些小惩罚,才能更好地吸取教训,更快地成长。”  相似文献   

13.
《浙商》2007,(15):42-42
“今年,我为我的大客户们订阅了《浙商》杂志,花钱不多,效果却很大。不过是一顿饭的钱,我的客户们每月都能收到我为他们订阅的《浙商》杂志,对我们公司印象都很深,他们都记住了我们!”[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王文正 《浙商》2009,(2):81-82
“很多人认为,做房地产的只会搞资本运作和搞关系,但短于经营实业和管理。”朱剑峰说,“我要证明给他们看,至少我是一个例外。”  相似文献   

15.
丛素娥说:“山里的孩子很上进,每每看着他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我实在割舍不了对他们的牵挂,也推脱不了身上这份责任。我哪怕燃烧成灰烬,能照亮他们的前程,我都无怨无悔!”  相似文献   

16.
王东京 《经贸导刊》2000,(10):22-22
最近我赴湖南调研,实地考察了长沙市国企改革的有关情况,如果要对长沙市的企业改革作出评价,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他们抓住了企业改革的“牛鼻子”,通过“两个置换”,实现了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杨霖 《广告大观》2004,(9):146-148
刚到大陆的那一年,我52岁,这个年龄在台湾连“青年才俊”都谈不上,虽然我在台湾获得多种奖项,可也只能说是“有潜力有前途的可造之材”。但是,到了大陆之后,我发现29~55岁的大老板比比皆是,他们的人品、能力、学历、家世不一定很优.但是有一点,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可以放大胆子去拼,可以边做边学。  相似文献   

18.
泸州市在创建规范化物价检查所中取得明显成效,他们将“创建”融于日常价格监督检查工作之中,树立“要我创”为“我要创”的理念,以“创建”为契机,促队伍建设,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  相似文献   

19.
赵一鹤 《广告导报》2006,(12):90-90
中国人对于时髦词追捧的热情向来就很疯狂,最近笔者遇到了很多食品、服装、通信、IT以及网站类的客户无一不对“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笔者遇到过无数次同样的情况,在企业客户还没有明确自己需求的时候,先把要求树立了起来:你看人家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看人家蒙牛酸酸乳“酸酸甜甜就是我”,看人家麦当劳“我就喜欢”,看全球通“我能”,看人家可口可乐“要起由自己”,我就要他们那种的“我”,一定要“我”,也不管它的消费群体是年轻的、年老的、成功的、奋斗的、小资的、平民的、有实力的、没实力的,反正只要强调我,好像品牌传播已经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20.
我写默多克传记的时候形容新闻集团“像黑手党一样”.惹得出版社律师不满。我跟他们解释说.我并没有暗示他们是黑社会,而只是用“黑手党”打个比方,说明新闻集团自视为国中之国,而且这个公司就是建立在大家族的关系和忠诚之上的。虽说是比喻,但并不意味着此话有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