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西方,从上世纪70年代起,西方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产生了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旨在将生态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当中,希望构建一种新型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方,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生态伦理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道家的“道法自然”、“人性自然”的思想;佛家的“众生平等”的思想等等,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原则内涵是一致的.我们一直所忽视的中国传统文化才是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周蜜 《商》2014,(6):67-67
“天人合一”思想是曷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一定范围内,它已经被作为易学甚至整个中固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对天、地、人、自然关系的探索的蛄晶,对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科学、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等等,都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当代社会是高度文明和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思想进步,“天人合一”思想还有没有其现实意义,是否能够继续在当代社会中体现其价值呢?  相似文献   

3.
宋戈 《商》2014,(50):99-99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这种“会通”精神体现于古建筑中,就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传统建筑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国传统建筑很重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在自然环境中揉入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中国传统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追求多样性统一的特点,即所谓“和合不同,奇偶结合”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着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思想的"仁"、"礼"和"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规范古代人自身、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准则,在今天的消费时代,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我们以此来补充和重建消费时代人们缺失的精神家园,对实现各方面关系之间的和谐发展是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爱物”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其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要爱惜一切与人生存密切相关的的事物,这也是“天人合一”哲学的核心内容该文着力探讨“爱物”道德思想的内容及其对于我们今天社会发展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西方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专业化协作的“契约关系”上的,西方社会传承古希腊文明,继承了“天人分离”的文化DNA,和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不同。中国人总希望把自己及其情感寄托在别人或亲朋好友心中,注重人文关怀和人际间的情感联系,注重亲情关系,所谓“孝悌”;而西方人并不相信人,他们相信制度,相信上帝,相信白纸黑字的契约文书。  相似文献   

7.
田啸  魏明 《适用技术市场》2011,(14):140-141,147
纵观和谐的“源”与“流”可以发现,和谐思想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声乐相和.音调相谐”是“和谐”的本义,也是和谐思想的萌芽;先秦时代是和谐思想的形成阶段,核心为“自然无为.中和位育”,这阶段的和谐思想由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统一,被延伸到人类社会当中,用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以及国家治理、平定天下的一种理想状态;自秦汉到明清是和谐思想的成熟阶段,核心为“天人合一,内圣外王”,这阶段的和谐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普遍的价值取向:清末及近代是和谐思想的发展阶段,核心为“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阶段的和谐思想已经不局限于伦理方面,它已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是一个将本体论、价值论、实践论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李建新 《商》2013,(7):234-234
"天人合一"思想由来已久,影响深远,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对具有广泛的现代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当今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反映出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人合一、贵和尚美等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水在中国传承已达数千年之久,在其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周易、八卦、气论等思想,讲"藏风得水"以"乘生气",使人与自然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和居住环境中非常注意风水。在道教和佛教的建筑设计上,也体现了风水的理念和原则。风水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现象,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民俗,是研究有关环境与人的学问,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道家文化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哲学智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知常"、"知和"的生态平衡观,"知足"、"知止"的持续发展观,对于增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减少,资源匮乏的人类现状,提出一种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精髓天人合一的观点,希望能够形成人类与自然,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新局面,达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的生存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生存环境,也是人类最终要实现的理想家园模式。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建立在与自然对立基础上的西方科学虽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但其弊端也日渐彰显——能源逐渐匮乏、生态每况愈下、生存环境日益恶劣。因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和当今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都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及宇宙整体和谐与社会、民族、人等局部和谐的辩证统一。发展的欲望与资源持续匮乏、环境不断恶化以及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使得人类社会面临严重的发展困境。构建和谐社会一方面需要解决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还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祝贺 《品牌》2014,(10)
本文从提出研究传统民居设计的思想主线“天人合一”思想入手,分析了传统民居“住”的和谐形式的基本内涵,从“住”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功能两个角度探讨了传统中国人居住方式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和"清逸意识"的生活观对旅游审美产生了重要意义。特别是人类对旅游景区的不合理规划和过度开发等破坏自然的行为,使"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对现代旅游的意义更为明显。从实际的旅游经历来说,对景区、景点的概括性说明,导游的渗透性讲解以及游客自身素质的提升可以使游客获得旅游美感。  相似文献   

17.
《商》2015,(49):130-131
在人类中心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越发紧张,生态危机的出现开始引发全人类的关注。西方环境哲学家最早意识到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弊端,力图对这一价值观进行生态整体主义转向,形成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罗尔斯顿吸收了环境伦理学者的先进思想,汲取了生态学、进化论和大地伦理学的有益成分,探讨了东方文明与环境伦理的思想结合,对自然价值进行了重新界定,厘清了自然的系统价值与价值的关系,对自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思想十分丰富,对后来的环境哲学家们也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张玉丹 《华商》2008,(18):95-95
西方传统的艺术理论中都是注重对客观实体的描述,主张以科学的态度再现和摹仿自然,而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却把意境放在第一位,主张天人合一,情景交融,不把对形的描述作为唯一目的。从而创造出独特的中国画体系。本文从与西方的美学理论对比中,对中国画独特的艺术特点进行多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卡奇强调社会历史的总体性进步过程,阿尔都塞则把社会理解为一种结构性总体,从而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体性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总体性的认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而重新认识和反思葛兰西的“绝对历史主义”,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和思想的现代释义——儒家的管理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中贵和”的中和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其精义就在于通过“执两”、“用中”、“行权”,以达“和谐”之目的。在某种意义上,“中”是手段,“和”是目的,也是衡量“中”的最终标准。中和思想是符合事物发生、发展与存在的规律。现代管理源于西方,根植于西方文化,然而,其中许多基本哲理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至深的渊源和高度的暗合,尤其是在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之中,中和思想更是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