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股权分置不仅关系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性建设,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必须以对价理论为基础,考虑相关各方的利益,制定统一合理的标准。本文介绍了股权流通对价会计处理的不同观点,并提出相关的会计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股份转让权和流通权的界别,提出流通权并非产生于股权分置改革协商机制,而是由证券交易所赋予。股权分置改革协商机制的本质是对价安排的市场化定价机制而非赋权机制。在对协商机制是解决股东之间利益平衡的分析基础上,明确其协商形式应为相关股东会议而非股东大会,但在协商涉及公司事务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时,应当通过相关股东会议和股东大会“两会合一”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3.
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支付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如何通过对价支付弥补制度安排的改变对参与方造成的损失,获取良好的整合效果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探讨对价支付的理论依据,并对主要的对价支付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为对价方案的确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完善股权分置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项重大改革,在这场全流通的改革中,需要有统一的原则和判断标准,且需要切实相关的法规法律来保证市场的公平性.要规范非流通股东的行为,并严防内幕交易和操纵股价等行为损害流通股东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6.
论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公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增加的收益按持股比例在流通股东和非流通股东间进行分配,改革就是公平的。根据这一思路,公平对价率应使两类股东收益率相等,根据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的资料,对价率的不公平程度为80.6%,流通股东也没有因股改而从中受益,股权分置改革对流通股东是不公平的。改革方案的设计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方向是正确的。不公平的原因是对价谈判中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买方处于完全垄断地位而卖方处于分散状态。  相似文献   

7.
股权分置改革与流动性定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效的今天,股权分置问题成为众多经济问题的根源和制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障碍,如何在维护股东利益和保持市场稳定的基础上审慎地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成为了中国面临的巨大的智慧考验。我们认为,对流动性的分析与定价是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其意义远大于其表面上的非流通股参与流通,同时也体现在促进金融创新和估值体系重建两个方面。本文不揣浅陋,着眼于流动性的理论依据,试图探讨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给股票流动性定价,以此来解决对价给付问题。  相似文献   

8.
为解释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决定因素,本文构建了联立方程模型。认为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公司的价值会因对价的支付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会通过预期股改后的公司价值来决定对价。因此,对价和公司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内生变量。其他外生变量或直接作用于对价,或通过影响公司的价值来影响对价。与现有相关文献中的单方程模型不同,本文模型将影响公司价值的因素合理地引入模型,因而更为系统地解释了对价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9.
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的根本性制度变革,其核心内容是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换取股份的流通权,在这一过程中,独立董事充当中小股东的代言人,但实证发现:独立董事比例与支付对价呈弱正相关,并没有显著影响到支付对价。  相似文献   

10.
徐青 《福建金融》2006,(5):42-44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分水岭。在股权分置改革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价的计量是最关键的环节。本文首先从定性的角度来分析对价的概念,然后从定量的角度探讨对价的计量问题,从而为准确而规范的对价报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合同法上对价的一般法理出发,论证了国有股、法人股股东向社会公众股股东支付对价的法律依据,指出了关于对价的若干认识误区;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中对价的形式,认为对价包括基础对价、从属对价(特别承诺)两部分,并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确定对价及相关事宜的法律程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股权分置改革中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权分置改革是一次利益关系重新配置的过程,无论是从法理上看还是从现行法律上看,都是十足的法律问题,因此必须有法律思想的导入,按照法学的理念和方式来推进.当前在经济学思维指导下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走入法律误区,产生诸多法律上的困惑和缺憾.本文就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分类表决问题、法律救济问题和立法问题展开法律分析,藉此呼吁法学界和法律界尽快全面参与股权分置改革,为确保改革的公正、公开、公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出现了诸多原来未曾碰到过的法律问题,同时,内部职工股、法人股个人化等历史遗留问题也重新浮出水面,亟待研究和解决。本文对股权分置改革中的非流通股股份权利瑕疵问题、内部职工股问题、法人股个人化问题、机构投资者参与表决的相关问题等六个疑难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含B股、H股、N股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涉及比较复杂的法律关系,有可能引发外资股股东提出的国际集团诉讼.本文试对含B股、H股、N股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的民事与行政诉讼风险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积极稳妥推进A B股、H股、N股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司认股证期末需要通过发行新股以应对权证持有人行权要求,故不能直接套用Black-Scholes公式.长电权证作为首只公司认股证,目前部分研究机构对其定价过程中的问题存在一定认识误区.本文将理清认股证定价模型原理,并针对长电权证的实际情况修正公司认股证模型,运用MC模拟的方法加以验证并提出考虑红利时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后股权分置时代监管、创新与市场发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后股权分置时代,是股份“流转顺畅”的时代,是中国经济的证券化时代。市场化、机构化、监管透明化、境内外市场一体化,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变化的主趋势。在后股权分置时代,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基本主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减少差异、缩小差距。由于市场参与主体利益的显性化,资本市场运行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过去依赖股权分置为基础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法规、监管对象、监管手段,需要革故鼎新。  相似文献   

17.
股权分置改革中的机构合谋与内幕交易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傅勇  谭松涛 《金融研究》2008,(3):88-102
本文考察了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机构投资者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的合谋问题以及合谋的可能途径——内幕交易。文章的基本发现有两个:第一,在控制了影响股改对价水平的主要因素之后,机构投资者对方案的赞成比例与股改对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全体流通股股东以及大个体流通股股东对方案的赞成比例与对价水平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第二,机构投资者对方案的赞成比例越高,公司的内幕交易程度也越高,而其他流通股股东的表决意见与内幕交易程度之间没有显著关系。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与非流通股股东利用内幕交易进行了合谋,合谋的结果使得非流通股股东得以支付一个较低的对价水平,而机构投资者则通过内幕交易获得额外收益。  相似文献   

18.
后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监管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后股权分置时代,资本市场利益机制、运行规则和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变革将对上市公司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从而给监管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本文以全流通下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的行为变化为主线,对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大股东、高管人员以及信息披露、融资、并购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监管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股权分置改革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暴露或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法律问题。本文分别对支付“对价”的法律性质、协商表决程序、改革承诺的履约保障、异议股权的法律解决途径、外资股流通的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