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磊 《经济师》2014,(9):98-99
在现代社会,行政监督贯穿于整个行政管理过程,起着重要作用,而公民参与监督又在行政监督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不仅彰显着一个国家民主与法治的发展,而且也制衡着体制内监督机关的监督行为。然而,在我国,公民参与行政监督还存在制度上、政治文化上、参与渠道上以及参与能力上的困境。要保证公民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就必须改变这些困境。文章从优化法制环境,倡导参与文化;完善制度设计,保障合理参与;培育公民社会,树立民本意识;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参与能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詹琦 《时代经贸》2010,(10):28-29
伴随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基于公民社会视野的考量,政府体制改革出现了公共参与不足、民意表达不畅、公共服务短缺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公民社会发展对政府体制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从而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公民社会和公民文化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引领,公民文化建设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公共精神的“四有”公民,要突出中国特色,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伴随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体制改革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基于公民社会视野的考量,政府体制改革出现了公共参与不足,民意表达不畅、公共服务短缺等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公民社会发展对政府体制改革带来的促进作用的分析,结合当前公民社会发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从而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中,管理者与公民之间的信任问题时常被忽视。如果没有信任,那些倡导、授权、促进公民参与的政策都无法得到有效的贯彻。而经验证明,管理者很难给予公民真正的信任,其原因是管理者对公民能力的质疑以及公民参与的高成本、高风险的预计。由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信任与否直接决定着公民参与的程度,而公民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方面实现的,所以要推进公民参与就必须从个人、组织和社会三个方面寻找契机以促进管理者与公民之间信任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评中来,能有效推进广大领导干部科学政绩观的树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地方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发展。然而,从我国现行公民参与的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考评的意识、渠道、方式方法、类型、效果的现实来看,与新形势下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7.
赵祥彬 《时代经贸》2010,(20):51-52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人家当家作主的民主要求暨“主权在民”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内在要求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要求。  相似文献   

8.
公民社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间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公民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参与意识的提高,人家当家作主的民主要求暨"主权在民"在当代的社会发展中内在要求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更好的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中,存在着公民参与渠道少;公民参与意识薄弱;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水平较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监督薄弱等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去改善:拓宽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扩大公民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养,强化公民参与意识;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比之"人民"一词,"公民"的概念似更合乎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及法治中国的要求,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并不针对"人民社会"展开讨论,而只是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阐析笔者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包括其语义、由来、理论内涵和实践发展,并尝试辨析若干对公民社会的误读。要而言之,笔者把公民社会理解为包含社会组织、社会价值、社会场域和社会法权四个不同向度的社会现象或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代社会,成为现代国家的基本架构之一,其所彰显的在法治基础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公民主体性,乃是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结合对治理现代化及其衡量标准的解读,本文将公民社会与治理现代化结合起来,认为实践中正在推进的社会治理创新,乃是从上下两个方面推进公民社会建设进而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陈林珊 《发展研究》2010,(12):125-127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经历了由统治型政府向管制型政府的嬗变,并将向服务型政府模式迈进。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促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政治民主化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公民"与"积极政府"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引入公民参与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实现,政府、社会、公民共同治理模式的形成,增强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性,政务流程的透明度不断提高,巩固主人翁的地位。公民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参与的动力不强,参与的信息不畅,参与难度较大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公民评估政府活动的信度和效度。为此,必须在公民参与的制度化,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和政府互动协调机制,加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法制建设,强化公民参与主体的教育与培训等方面选择合适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是公民涉及一切公民行为时的稳定心理特征。在社会治理中公民意识有助于形成社会治理的良好局面,有助于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有助于解决社会居住矛盾。而培育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发挥社会公共精英的作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公民责任是公民基于权利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以及由此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社会责任是其核心。提高公民社会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体制深刻变革、传统社会责任观不适应和西方文化的冲击,是我国公民社会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培养公民社会责任,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实践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法律和文化环境发生的根本变迁,公民社会由此催生并赖以存在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推进公民社会的发展,并使之协同政府开展社会建设和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在我党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公民能够广泛深入地参与政治生活,使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里程.由于我国国情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还不成熟,应进一步丰富公民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创新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加强政治参与的宣传,增强公民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枸建扩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备件;健全、完善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17.
李雪念  代欣玲 《经济研究导刊》2012,(18):201-202,225
公民利益诉求机制的科学建构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之一。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公民利益诉求机制存在的制度化、非制度化及泛制度化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从制度建设、制度拓展、制度空间、制度保障、制度文化等五个方面构建系统、完善的公民利益诉求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对企业公民理论人性假说和范围界定,阐明了企业公民权利与社会责任的三种关系,在利益相关者的框架下对企业公民的战略性与利他性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并分析了企业家思想、企业文化、媒体报道、国家与社会组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税务制度等因素对企业公民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走向公民社会的困难、可能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开放时代》2009,(10):144-153
由于“秦制”以后社会的法理和制度设计的基本方向。始终在于建立一种维护和效命统治权力,以此为终极价值的“权力社会体系”,这套造成中国传统社会停滞根本原因的权力文化,不仅在制度方向上显然与公民文化完全相反,更为关键的是它长久而异常强势的侵蚀力极大地改变了无数社会细胞的原有性质和自我功能,于是使后来的公民社会建设很难具有起码的依托。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逐渐分化,多元化利益主体已然形成,公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但因为种种原因,现实却是目前我国社区普遍存在着公民参与程度低、参与主体结构不合理及参与无序等现象。鉴于此,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和分析该问题,以利于促进问题的早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