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并取得了一定实效.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是46.6%,到2030年将达到65%,城镇将新增3.5亿人口,而水这一最基本的资源如何获得与利用,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文章认为,城市废水开发和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帆 《企业经济》2013,(1):151-154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现有耕地数量不减少的前提下推进城镇化。必须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土地,走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本文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在分析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及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后,提出了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改革创新方向,并强调集约用地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楼讯     
《山东企业管理》2012,(12):85-85
新型城镇化成为中央政策主轴,房地产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可以预见城镇化仍将是我国未来十年决策层的战略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发展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迅速增加,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阶段,平均大约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3.9%,全国有小城镇近6万个,每个小城镇的非农业人口为2000-3000人,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为26.11M2,城镇道路总长达30.8万km,道路面积41.6亿m2,人均城镇道路面积达8.34 m2.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已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是促进我国土地有效流转以及提高利用率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探讨了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化实践策略。利用文献资料法和定性研究法,简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和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并分别从城镇经济的专业化、多样化发展以及城镇规模和产业配置方面对于土地集约利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在文后针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有关利用结构、产出水平和生态状况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土地集约利用标准框架建设、土地规划和城镇发展规划结合、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生态保护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思考□赵洪才研究我国跨世纪的城镇化、城镇发展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一个战略问题,对于我国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全国城镇、某种类型城镇、某些地域城镇的发展的道路、模式,城镇化的途径、方式、速度等都将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有利于从较高的层次和...  相似文献   

7.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各地劳动部门从我国国情出发,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8.
正之所以将我国现有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称为中国特色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是因为我国已经形成了国有土地上法律监管内的和集体土地上法律监管外的两套特色鲜明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无可争议的事实是,集体土地上的住房弥补了国有土地保障性住房供应的不足,对城镇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中国特色的住房供应体系源自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从城乡统筹的视角分析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在适应城镇化发展、尊重现  相似文献   

9.
李新平 《经济界》2014,(6):43-45
湖南是我国最早出现城镇的地区之一,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速度,粗放式的城镇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城镇本身的质量和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城镇严重的雾霾现象、PM2.5现象,城市给水排水困难等正是粗放式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合理引道农村转移人口,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城镇化绿色转型是湖南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部署,在推动城镇化建设时,应当将综合整治工作与生态修复机制建构工作作为现实抓手,有序推动城镇化建设,建构新型生态文明城镇.本文就我国城镇国土空间规划中,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机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未来我国城市化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且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如何保持我国城市化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展,这是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提出一些新的认识,即城市产业的发展既要考虑自身产业的发展,也要考虑全球和区域产业的空间梯度转移;城市化空间战略要实施以大城市超前发展为主的多元化城镇发展战略;在深化城市化的内涵中提升城市化的质量;实现农村人口迁移的城市化向功能城市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 ,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有一个很大提高。作者认为 ,在这一过程中 ,应该以发展大城市为重点 ,并以此带动一批中小城市 (镇 )的发展 ,实现全国城市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城镇人口的进一步增长,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稳定仍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从2013-2022年住房市场发展的预测分析看,今后住房市场在数量上保持规模发展的同时,重点在于质的发展。在宏观调控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指引下,房地产业必须进一步优化住宅供应结构,科学合理地制定新城开发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稳步实现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打造中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14.
李青 《价值工程》2010,29(15):145-145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中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必须走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有特点的小城镇,作者借鉴当前不少城市的做法,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在小城镇中的应用作出几点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产生了大量的农地非农化问题,进而导致了农地功能变异、生态和粮食安全问题以及粗放的发展方式等累积负面效应。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构建可持续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注重私权和公权相互制衡下的土地资产开发,从而实现农地非农化向正常态的回归。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重心将转移至郊区和乡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对乡村进行更新建设和对城镇进行棕地再开发将成为农地非农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6.
蒋黎晅 《基建优化》2004,25(1):49-51
文章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及其相对应的住区建设模式,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同时住区建设也将反作用于城市化发展,因此研究我国城市化与住区建设的互动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的历史必然性不仅在于配第一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分布结构变动理论所揭示的农业的小部门化趋势,还在于“发展极”理论、“增长点”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区位理论和主导产业联系效应理论等所揭示的城市强大的经济功能。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等一系列城镇化新政,这对于我国城镇化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镇化进程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房地产业的发展为城镇化的进程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和实施,将给我国房地产业带来深远影响和直接收益,同样也将对辽宁房地产业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特大城市发展的状况、特征及问题刍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特大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了解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现况以及从GDP、人口总量、建成区用地等多指标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准确了解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下一步调整政策的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20.
大都市区化: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制转型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在与市场化、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中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挑战,传统城市化迫切需要转型发展。历史考察和现实经验表明,大都市区化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也必然成为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的转型。提出了推进大都市区化、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路径转型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