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粮食安全、供求平衡与宏观调控研究(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首要问题。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并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剩余;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也有了重大突破,购销市场化进程加快,WTO的加入使中国的粮食供求与世界粮食市场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形势给粮食安全、供求平衡及宏观调控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迫切需要新思路和新办法。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涵义及内容粮食安全是一个具体的、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和粮…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豆生产能力与未来供求平衡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该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大豆的供求特点,即中国大豆总量供给不足,大豆生产与压榨布局存在空间错位;并在此供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豆的生产能力,同时对未来中国大豆的供求平衡状况进行预测,指出通过扩大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单产,预计中国大豆生产能力能提高到2800~3400万t,而2015年前后中国大豆需求量将达到5400万t左右,国内供给仍然不足;最后提出若超限度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将会给我国玉米生产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未来的大豆缺口仍需要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来解决。  相似文献   

3.
WTO框架下中国小麦供求平衡及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小麦作为三大粮食品种之一,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在WTO框架下的供求平衡问题对国家粮食安全影响甚大。本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小麦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入世后的小麦供求平衡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研究指出,过渡期之内,中国小麦的供给将以每年1%左右的速率下降;到2005年小麦自给率将由目前的95.31%下降到91%左右;且小麦供给量仍呈周期性波动态势。  相似文献   

4.
回顾2011年中国粮食价格的基本走势,对本轮粮价波动周期内国家有关部门的调控思路与成效进行简要梳理及评析,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乃是不断地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建议"十二五"时期应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各项"三农"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3.2004年国家采取了积极的促进稻米生产的政策措施,早稻播种面积扩大,2004年早稻获得丰收,比上年增产260万吨,中晚稻产量也实现大幅度提高,预计全国稻谷产量较上年增长10%以上,增产幅度为历史之最。目前预计2004/2005年度国内新增稻谷供给和国内稻谷需求之间可能仍然存在缺口。由于稻谷不同品种供给量和稻谷供给的区域性变化,目前国内稻谷市场出现了与去年同期不同的情况。(1)关于稻谷供给量的讨论。———关于国内稻谷产量。2003年全国稻谷产量由上年的17451万吨降至16066万吨,为198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3年全国稻谷产量较上年下降8%,除…  相似文献   

6.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专项储备粮规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对专项储备粮的规模进行研究。现阶段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有四个:满足直接消费、间接消费、比价合理及抵御风险;粮食安全的等级介于二级与一级之间。通过对专项储备粮的功能定位,设定其目标簇中的主导目标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通过对专项储备粮作用的研究,设定其原则束中的基本原则为保证供求平衡。在对影响专项储备规模的基本因素和变量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专项储备粮规模数学模型,并对计算出的2001年和2005—2030年的专项储备粮规模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宏观调控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芳  蒋少龙 《农村经济》2007,(11):16-19
如何合理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怎样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特别是当国家的宏观目标与农民的微观目标发生冲突时,怎样兼顾二者的利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鉴于此,本文就现阶段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来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粮食部门要围绕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要处理好六个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既是建立规范有序的粮食流通市场的内在要求,也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今后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仍要立足于深化改革,不断完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和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9.
完善宏观调控 确保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第一保障与基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与安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也对确保粮食安全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的新任务。当前,粮食部门要围绕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田波  王雅鹏 《农业经济》2000,(12):10-11
伴随着我国粮食暂时的结构性过剩阶段的全面到来,我国粮食供求总量平衡的矛盾得到了缓和,相反,结构平衡和区域平衡矛盾却日益上升,成为了粮食供求平衡中的主要矛盾。区域间流通与平衡受阻,农户间结构趋同,区域自保,在非高产区种植无比较优势的粮食品种,以排斥区外粮食流入等问题日益突现,急需从区域平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可资应用的新型区域平衡模式,以化解矛盾。 一、我国有关粮食供求平衡的模式及其分析 1、库存储备型年际间平衡调节模式。即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库存吞吐来调剂年际间粮食的余缺,在粮食丰收年景加大…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的宏观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是使粮食安全处于一种保障有力、成本合理的有效状态。鉴此,我国必须充分正视现行粮食调控过程中存在着的投入成本大、调控效率低等突出问题,自觉接受加入WTO对粮食调控政策、手段与方法等产生的严峻挑战,并从粮食宏观调控的目标优化、粮食调控体系的不断完善、粮食微观基础的持续强化等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一、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现状 1、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减少、总产量降低.名山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粮食种植,特别是稻谷的种植.近几年随着全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已由粮食种植大县变为以茶叶和粮食相结合的种植模式,而且茶叶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稻谷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式总体上是好的,但我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粮食安全基础比较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而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经济乎?政治乎?到一篇《粮食安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的文稿,仔细看了,其文所述,正是其题所示。安全的意思有安稳、没有危险或不出事故等义项。试想,人民或曰人类生活的第一要义“吃”的问题不安稳,有危险或出了事故,岂不“既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记得1947年朱自清在上海《大公报》撰文《论吃饭》。文章说,我们有自古流传的两句话:“衣食足则知荣辱”和“民以食为天”。朱先生讲,这两句话“都是从实际政治上认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说从人民方面看,吃饭第一。”言简意赅,道出了民食是“实际政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瓶颈、粮食的刚性需求等一系列矛盾问题错综复杂,粮食安全形势非常严峻。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纳入世界农业体系。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市场的冲击,粮食安全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威胁。这些迫切要求中国坚持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国内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建立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实施农业保护措施;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制定我国的农业全球化战略。  相似文献   

17.
18.
党的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首次写入党的重要文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呜,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这是党和国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粮情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加大,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安全问题,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行介绍,进而分析农产品市场开放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同时对发达国家的保障粮食安全的先进措施进行阐述,提出经验借鉴及应对策略。以保证中国粮食贸易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研究朱泽一、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介绍粮食安全(或不安全)状况可以通过一定的数量指标反映出来,因此对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估首先涉及到指标的选择。如同粮食安全的定义一样,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和决策部门对粮食安全的衡量尚无统一的标准,人们在衡量粮食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