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的粮食进口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界对中国未来粮食的进口(以下都是指净进口)有各种估计,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在几百万吨到三四千万吨之间。有更乐观的说法是中国有可能成为粮食的净出口国。这种种判断必然有其依据,本文无法把他们的依存务件一一列出,更无法将每一种预测所暗示的成本进行量化的比较。但在讨论粮食进口的时候,我们必须回答以下几个最基本的问题:进口粮食就是不能养活自己吗?进口粮食是弊大利小吗?中国粮食进口的理论规模可以有多大?粮食进口有没有警戒线?怎样的进口战略最符合国家的利益?我们要澄清那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必须从国内外的现实出发。  相似文献   

2.
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方权 《中国改革》2000,(12):52-53
  相似文献   

3.
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经济逐步引入了国际经济环境之中,中国经济运行与世界接轨,中国经济发展在与世界经济融合。展望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影响。中国的农业也正日益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融合,世界整个政治、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粮食文化观,即:民以食为天之粮食政治文化观;农业乃百业之基,粮食乃农业之基之粮食经济文化观;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之粮食行政文化观;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之粮食企业文化观;技术创新为粮食保驾护航之粮食科技文化观;量入为出,食陈储新之粮食消费文化观;食以安为先之粮食安全文化观;节粮光荣,浪费可耻之粮食道德文化观;色、香、味、意、形、养之粮食审美文化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粮食哲学文化观。论述了我国优秀粮食文化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粮食发展战略中的认识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粮食质量安全与监测体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 现代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数量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4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于《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指南》中对安全性的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品质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要求;就粮食而言,其质量安全意味着粮食在生产、储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得到控制,产品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对消费者本人、后代和环境不会导致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农业将面临强烈的挑战。在WTO的框架下 ,我国现行的一些农业政策必须调整 ,中国农业在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求生存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一、WTO与中国粮食安全世界农业资源的分布天然就不是对等的 ,有丰富地区 ,有不足地区。后者由于农业资源不足 ,必然从丰富地区购买所需而不能自足的粮食、食品。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等国农业土地资源丰富 ,必然要出口剩余粮食和农产品 ,而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农业土地资源不足则必然要从上述有剩余…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CNKI数据库,客观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现状及热点话题,揭示研究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前沿课题,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检索,绘制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图谱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1)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内研究成果持续增长,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2)在发文作者方面,该研究领域作者呈现出“集中度高、联系广泛”的特点。作者间的合作集中且普遍,以高产作者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些核心研究团队。但同时也存在相当比例的独立研究者。发文机构方面则展现出以核心研究机构为主导,带动其他机构协同研究的特点。各研究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且频繁。(3)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显示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主题热度最高。时间线图谱表明产能提升、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等是未来新的研究方向。[结论]应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机制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保障设计和重点环节实际建设相关研究,完善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9.
10.
5、突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发展营养强化技术,确保民众食物安全。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战略重点任务就是确保国家和民众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的食物安全。稳定确保国家和民众食物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就具有可靠的条件。为此,需要树立新食物安全观和探索可持续的食物安全技术途径。这里,提出一个新观点和新技术,即通过发展食物营养强化技术,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自FAO上世纪60年代首次敲响世界“食物安全”警钟以来,其内涵不断延伸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障粮食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发展战略.该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分析,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任重道远,并提出了必须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努力降低粮食产后损失,充分利用政策手段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生物液体能源发展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阐述了全球生物液体能源的发展是导致近期世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的主要原因;我国2005~2006年是大米、小麦、玉米的净出口国,但大豆进口快速增长;我国目前所采取的政策,虽然短期内控制了部分农产品价格,但会不断积累价格上涨的风险;应准许粮食价格适当上涨,同时对城市低收入者适当补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如何保障未来粮食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中之重。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两藏战略)是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与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的现实途径。在当前国际战略形势不稳定、国内粮食供求紧平衡的背景下,亟需深入实施两藏战略研究。方法 文章围绕“形势研判—内涵延展—理论架构—要素解析—评估决策”的研究路径对新时期的两藏战略实施目标、定位、方向、任务等关键内容进行阐述,试图面向全球变化视野在系统层面剖析两藏战略现实问题。结果 两藏战略涵盖主体行为、粮食系统、耕地资源、技术体系4个核心内容,是一项具有多层级、多要素、多主体特征的“社会—资源—管理”系统优化工程。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可通过构建理论粮食安全空间提出以强调跨学科理论与技术融合为核心的系统评估方法,为国家尺度粮食安全评估提供思路。结论 未来应以农业生产适宜性、粮食安全紧迫性、农业供需关联性作为耕地弹性利用的原则,在保障口粮自给、提升农业质量的需求前提下,实现农业系统永续利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策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何为"藏粮于地"?实施"藏粮于地"有何益?实施"藏粮于地"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施"藏粮于地"?对此,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粮食库存丰富,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近年国际粮食价格低廉,这些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创造了条件。然而,实施"藏粮于地"并非易事,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耕地面积有可能再次大幅减少,耕地质量堪忧;水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自然灾害突出;规模化生产经营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弱;国内粮食生产大萎缩和世界粮食价格危机有可能再现,冲击"藏粮于地"行动计划。实施"藏粮于地",关键在"地",核心在"藏"。数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耕地是基础,同时,还必须有完好的"养地"与"用地"机制。因此,应强化"护地"、"建地"、"养地"与"用地",即走护、建、养、用"四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年来,在我国粮食增产同时,自给率水平不断下降,主要粮食品种净进口均呈常态化且增长迅速,甚至在2015年出现了奇怪的"三高并存"现象。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探寻有效控制进口的途径迫在眉睫。[方法]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量统计描述、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我国粮食进口现状及进口过度的原因。[结果]当前我国粮食进口过度问题严重,主要表现为"非必需进口过度"和"结构性进口过度"。造成我国粮食净进口远超产需缺口的直接原因是不断扩大的国内外粮食价差,根本原因是国内外生产成本差,其中劳动力成本在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升中的贡献最大。[结论]确保粮食进口适度适当,要加强政策支持,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影响进口粮食价格,缩小甚至逆转国内外价格差;推动农业"走出去",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用足用好"黄箱"和"绿箱"政策,健全农业补贴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退耕还林试点市延安为研究对象,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法,对延安市1997~2009年间耕地变化动态与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3年延安市耕地压力指数、最小耕地面积呈上升态势,2003年后则趋于下降;近些年耕地压力指数略高于1,区内耕地压力、粮食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从青海高原生态环境特征出发,具体地阐述了该地区生态的脆弱性,认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缥果,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注意保持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增殖的平衡,走开发与保护并举的道路,提出了建立生态农业,以可持续发展去协调人地关系的初步对策,力求做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保持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农户调查的我国粮食增产主要限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从农户的角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增产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科技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结果显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科技、气候变化、土壤质量问题。需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的具体问题,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加大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状况及时空演变,为提升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及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以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相关数据,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和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二者的综合评价值、耦合协调水平及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结果 (1)2009—2018年粮食主产区土地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从0.369增至0.433,呈“缓慢上升”态势,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跃升至濒临失调,空间布局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2)各省区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类:低度磨合土地生态滞后、高度磨合同步发展及低度磨和粮食安全滞后。结论 针对土地生态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采取差异化措施,实现粮食安全与土地生态安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之间的冲突关系是关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区域粮食安全和水环境安全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生产技术在调控二者关系中的根本性作用.其次,基于1979~ 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及相关投入要素数据,定量估计了反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粮食生产函数,发现种植面积、灾害情况和化肥施用量是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我国2020年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为了保障2020年的粮食安全,在现有生产技术不变的条件下,耕地施肥量需要达到407.8kg/hm2,即使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需要施肥346.6kg/hm2,两者均高于环境安全阈值,即我国2020年的粮食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将难以兼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并综合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来促进农业生产行为的转型,对缓解粮食安全与水环境安全之间的冲突关系、促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