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
国际经济环境与中国农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经济逐步引入了国际经济环境之中,中国经济运行与世界接轨,中国经济发展在与世界经济融合。展望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影响。中国的农业也正日益与世界农业发展相融合,世界整个政治、经济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基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粮食文化观,即:民以食为天之粮食政治文化观;农业乃百业之基,粮食乃农业之基之粮食经济文化观;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之粮食行政文化观;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之粮食企业文化观;技术创新为粮食保驾护航之粮食科技文化观;量入为出,食陈储新之粮食消费文化观;食以安为先之粮食安全文化观;节粮光荣,浪费可耻之粮食道德文化观;色、香、味、意、形、养之粮食审美文化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之粮食哲学文化观。论述了我国优秀粮食文化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粮食发展战略中的认识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内粮食生产水土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粮食供需缺口日益扩大,亟待深挖国家粮食战略后备潜力。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居“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地缘优势得天独厚,土地十分广袤、资源较为富集,具备建成国家后备粮仓的基础和条件。建议重点突破资源时空错配、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粮食外运成本高、人才流失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五大难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配套设施服务功能,强化发展要素保障、创新产业链发展模式、切实提升新疆粮食战略储备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6.
对粮食质量安全与监测体系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粮食质量安全的概念 现代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数量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质量安全4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于《加强国家级食品安全性指南》中对安全性的解释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受害的一种担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品质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要求;就粮食而言,其质量安全意味着粮食在生产、储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得到控制,产品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对消费者本人、后代和环境不会导致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农业将面临强烈的挑战。在WTO的框架下 ,我国现行的一些农业政策必须调整 ,中国农业在更加开放的国内市场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中求生存将是十分敏感的话题。一、WTO与中国粮食安全世界农业资源的分布天然就不是对等的 ,有丰富地区 ,有不足地区。后者由于农业资源不足 ,必然从丰富地区购买所需而不能自足的粮食、食品。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等国农业土地资源丰富 ,必然要出口剩余粮食和农产品 ,而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农业土地资源不足则必然要从上述有剩余…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CNKI数据库,客观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现状及热点话题,揭示研究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前沿课题,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检索,绘制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图谱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1)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内研究成果持续增长,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2)在发文作者方面,该研究领域作者呈现出“集中度高、联系广泛”的特点。作者间的合作集中且普遍,以高产作者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些核心研究团队。但同时也存在相当比例的独立研究者。发文机构方面则展现出以核心研究机构为主导,带动其他机构协同研究的特点。各研究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且频繁。(3)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显示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主题热度最高。时间线图谱表明产能提升、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等是未来新的研究方向。[结论]应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机制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保障设计和重点环节实际建设相关研究,完善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文章着眼全球粮食安全大视野大格局,在系统分析谷物生产、区域布局、贸易消费的基础上,综合研判全球谷物增产潜力和动能,立足国内国际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方法 基于此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谷物生产贸易情况,综合运用历史、实证等研究方法,提出全球视角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点任务。结果 我国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也存在粮食供需紧平衡、国内外价格倒挂等困难和挑战。结论 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国内稳产与海外拓展统筹、适度进口与多元进口并举、自主创新与技术交流兼顾、市场实力与治理能力协同,以企业集团为依托布局全球粮食产业链,以科技服务为重点参与全球粮食生产,以渠道多元化为原则优化重点品种进口,以大豆为切入点增强农产品议价能力,把牢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方法]文章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量化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6年各农业生态小区的粮食单产,核算2004年和2016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果](1)相比2004年,2016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平均提高4. 96%。(2) 2004年和2016年全国平均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实现率分别为49. 18%和52. 31%。(3) 2004年和2016年的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 70亿t和9. 59亿t,呈下降趋势。(4) 2004—2016年,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大于粮食单产能力变化。[结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粮食单产提升不足以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单产提升,必须同步推进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析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定位,准确把握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调整范畴,为正在制定的《耕地保护法》关于“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具体的立法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和制度目标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在认识论层面,耕地权利设限与补偿的法权基础模糊;在本体论层面,耕地保护补偿的内涵外延尚存争议;在价值论层面,生态供益与增益的激励属性无从彰显。(2)耕地具有资源利益和生态利益一体两面共存的属性,《耕地保护法(草案)》相关条款仍是在“资源—管制”立法理念下的产物,存在显著构造缺陷。(3)以补偿目的为基准,该制度涵盖耕地资源存续补偿与耕地生态保护补偿;以补偿属性为基准,该制度包括耕地保护填平补偿与耕地保护奖励补助。研究结论:建议通过“一般规定+具体制度群”的立法模式在《耕地保护法》中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从而实现该制度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目标定位、价值导向和功能预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量“十二连增”的贡献因素,为实现持续稳产高产目标提供决策依据。[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LMDI),基于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两个视角,对2003—2015年三江平原地区23个县域尺度的粮食增产因素进行分解。[结果]从增产格局看,三江平原东部、北部地区增产效果优于西部、南部,且水稻增产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产量呈下降趋势; 从增产总效应看,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呈现正向效应,但单产效应贡献量不足播种面积效应贡献量的1/3; 从分作物分效应看,播种面积效应与单产效应的贡献量均为水稻>玉米>大豆,大豆播种面积累积效应为负值。[结论]研究区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是以播种面积扩大为主的外延式增产。今后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同时,加强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的培育、发展精准农业、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才是保障三江平原地区粮食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阐释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的交互逻辑,重塑大食物观统领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新格局。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大食物观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全新理念、“人民至上”价值取向的具体实践、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拓展延续、适应全球复杂格局的现实需求;(2)大食物观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关联密切,凸显人地协调的系统逻辑、统筹兼顾的整体逻辑、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逻辑和供需匹配的实践逻辑;(3)当前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践存在偏差,耕地用途管制政策与实践需求不匹配,生态保护红线与农业生产矛盾,生态产品价值缺失导致多方弱参与,“大食物观”边界模糊加大了制度粘度与跨界操作难度;(4)未来应从精细化管控耕地用途、重构大农业生产空间、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海沙开发与保护和创新食品全产业链空间利用模式等方面重塑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研究结论:大食物观根植于地、兴旺于业、服务于人,重塑高质量国土空间格局适应大食物观的新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与茅于轼先生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讨论和评析茅于轼先生在其主持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中所提出的若干观点,以澄清我们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相关认识。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仅从经济分析角度评价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是不科学的;(2)应该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科学体系;(3)对未来粮食缺口的预测必须科学合理;(4)房价问题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将其归咎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研究结论:茅于轼先生的研究在立论基础、分析过程和结论提出等方面都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农户的角度,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分析我国三大粮食作物目前生产中存在的增产问题,以期为我国未来粮食科技研究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结果显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科技、气候变化、土壤质量问题。需要针对水稻、玉米、小麦三大作物的具体问题,加强相关科学技术研究,加大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农田生态服务价值的概念、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对9项调节因子的计算作了介绍。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主产区农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平均为4044.55元/hm2.年,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三大平原农田总生态服务价值为3128.82亿元/年,总体占全国的67.82%。东北平原单位耕地和人均农田生态服务价值均高于华北平原和长江流域。 相似文献
19.
简述历史因素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简介自然因素导致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问题:植被稀疏,气温连续上升,湖水位持续下降,湖水含盐度、矿化度不断增加,湖水碱性程度不断增加,湖底沉积物增多,鸟岛成为半岛致使鸟类大量迁徙,湿地面积逐渐减少,沙尘暴灾害加剧,湖区周边地区沙化面积扩大。指出,人类活动又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开荒毁林、植被退化,草场退化、牲畜超载,农田质量下降、土地盐渍化,水质污染,化肥、农药污染,湟鱼资源日渐枯竭,珍稀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以及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浅议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的农地不断转化为城市用地。农地城市流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化和经济发展 ,而在流转过程对生态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也不可忽略。本文在探讨农地的生态保育功能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农地城市流转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 ,最后针对农地流转带来的环境问题 ,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