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农村低保制度:政府行为与政策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已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农村低保在实践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处于不断完善、发展之中,同时反映出政府行为的不足。在农村低保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级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彼此间会产生行为博弈,而这又会影响农村低保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2006年7月,江西省彭泽县为建立覆盖全县30万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县财政部门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农村低保“三级核查、三级评审、三榜公示”等工作,并对资金实行“一卡通”发放。其问,财政投入由2005年60.4万元增加到2008年705万元,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农村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全额或差额补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普遍实施此项制度对保障农村部分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发挥着有目共睹的作用,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5.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保障线、生命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本文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运行、监督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通过制度管理、制度衔接和制度创新,构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联动机制,创新管理方法,强化保障能力,规范资金管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到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得到推行,既取得了显著成效,也遇到了诸多困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预示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城镇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农村低保制度的逐步推进,我国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城镇低保人口稳定在2200万人左右,基本实现了城市贫困人员的应保尽保。在农村,1994年部分省区开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到2006年6月,已有18个省、近2000个县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获得低保救助的人口有960万。城乡低保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使大多数绝对贫困人口获得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缓解了生活危机,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仍然很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的低保制度没有实现全覆盖,还有2000万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低保制度,还存在救助标准偏低,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早在1995年即开展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2005年11月开始全面推行,已成为扶贫济困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经过几年努力,农村低保覆盖人数由2005年的34.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188.3万人,年均增长45%; 相似文献
9.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准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社会救济爿;鼍度,解决好广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既是完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事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使农村弱势群体尽快走出困境,是摆在各级财政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即所谓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村金融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没有发达的金融便没有发达的经济”,所以加快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大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农村经济占据重要地位,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度不断提升,我国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经济要想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不断强化管理。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重视农村经济管理,不断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措施,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三农”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和缓和农村社会矛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然而,农业“两税”及附加的取消,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使不发达贫困农村基层组织“村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之其它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使原本依懒于农业税提留为支撑的“村级收入”变得软弱无力,农村义务教育和公益事业费用及债务化解极为困难,农村工作将面临着一个崭新的问题。为预防农村村级“经济空白”变成“政治空白”,警惕村级债务风险转嫁给农村信用社,近日笔者对永吉县开发区、永吉县岔路河镇、万昌镇、北大湖镇等五镇一区的十八个村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3.
十~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虽然得到迅速蓬勃发展,然而随着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因素的不断变化.可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再一次面临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没有农民的充分就业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大幅增长,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是这一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1.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之间的重要连接纽带,是农业生产经营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重要前提。财政等涉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围绕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服务主体,为农民提供全程化的服务。一要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难题,获取产品销售信息。二要在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努力使乡镇现有的综合集贸市场充分发挥民间流通组织的作用,积极开拓县外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的顺畅销售。2.改革农村金融体…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主要内容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基于中国农村农民数量庞大的现实.政府政策补贴固然可以促使农民短期内增加收入.但从长远来看.政府更应该帮助农民找到致富的治本之策.才能通过农民自己的劳动获得更多的收益。 相似文献
16.
发展农村保险市场,是保险业支持“三农”、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偕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保险服务主要集中在县以上的大中城市。农村保险市场受传统观念、政策限制、市场服务主体少、保险产品和“三农”结合不紧密等因素影响,投保率还很低,发展缓慢。理论上讲,一个完善的保险市场必须具备四个要素:主体要素、客体要素、资本要素和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7.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村低保,保障的是低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是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基础工程。总结农村低保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农村低保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设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财政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围绕这一宏伟目标,在财政支农政策及资金投入策略上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民,也就是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一、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1、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民减负增收。基层财政部门必须在改革过程中认真掌握和执行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价值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进展。2006年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进一步明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20.
浅谈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问题、对策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经济是当前国民经济发腰中的最薄弱环节。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近年来,各级财政坚持“多了、少取、放活”,大力支持“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支农投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仍比较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对此,笔不揣冒昧地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