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知识类生物模型角度出发,研究了我国企业基于技术引进方式的技术能力发展路径。以高铁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为例,对两大产业技术发展的成效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只有在具备本体现有知识、外界知识源、学习与催化3个基本构件后,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增长。在此基础上,需经历创意发酵吧、熟化发酵吧和扩散发酵吧3个阶段,实现知识增长发酵,最终获得真正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于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的企业创新模式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对知识管理能力的评估来确定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论述了对企业知识管理能力进行评估的具体操作步骤,并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的企业创新模式选择模型。最后通过案例对整个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企业知识管理活动可分为知识探索、知识保持和知识应用3个阶段。在开放式创新视角下,企业管理内外部知识活动的能力包括发明能力、转化能力、创新能力、吸收能力、连接能力和解吸能力6种。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是在动态环境中对知识能力的培育或动态组合,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战略和组织机制的保障,如结构机制、情境机制和领导机制等。  相似文献   

4.
从知识发酵机理看科技成果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知识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分为3个阶段,借助揭示知识创新机理的知识发酵模型的理论框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进行透视,分析了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发酵过程。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知识发酵理论的缘起,总结了知识发酵模型的优势与尚需改进之处。根据发酵工程原理和目标管理理论,由知识基因与知识菌种建立了知识菌株,即知识发酵目标计划体系,进而构建了基于目标管理导向的知识发酵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目标管理导向的知识发酵过程及其内部反应机制,为进一步扩展知识发酵模型的实践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如何促进自身以及其它合作主体新能力开发,间接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系统能力提升,是创新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关注的关键问题。以A机车及以其为核心的创新生态系统为对象,运用嵌入式案例研究方法,研究了核心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新能力开发过程。结果显示,核心企业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新能力开发是一个跨边界动态过程,包含了能力差距清晰、能力开发与演化阶段以及能力制度化3个阶段。其中,在能力差距清晰阶段,各合作主体与客户在核心企业的主导下,跨越认知边界;在能力开发与演化阶段,核心企业与各合作方协作创新,共同跨越认知、社会和治理边界;在能力制度化阶段,核心企业承担起知识集成与知识中介的任务,为各创新主体间认知边界与治理边界的跨越提供支撑,最终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新能力开发。  相似文献   

7.
从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的传播共享机制以及企业家能力等角度研究中小企业的成长问题。首先提出企业中知识传播和共享的共性问题,然后从企业知识角度对企业家能力的构成进行重新定义,提出了知识能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中小企业创业、守业和展业三个发展阶段中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和企业家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最后根据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成长难现状,构建了基于企业家能力这一核心的中小企业知识传播和共享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界定了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概念,剖析了企业技术能力微观结构。认为基于技术追赶的企业技术能力是指在致力于搜索、选择、获取、吸收和改进现有技术的过程中,有效地学习、积累和使用技术知识的能力。技术后进地区或国家的企业通过对技术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和使用,企业技术能力沿着搜索、选择、获得、吸收、改进五阶段模式螺旋式上升。  相似文献   

9.
技术战略联盟中企业技术能力提高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技术所处阶段和企业技术能力强弱对比关系总结了各类技术战略联盟的特点,构建了技术战略联盟中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过程模式。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有效地将合作企业的隐性知识整合到企业自身的技术中,并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创造新的知识与合作企业的知识进行融合,从而进行新一轮学习。如此多次循环,企业通过不断学习,技术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与静态策略的确定入手,基于对企业动态能力演进路径的考察,对企业动态能力演进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并针对动态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结合企业知识管理的关注重点,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动态策略模型,为企业知识管理动态策略的选择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协同学构建知识治理与社会技术能力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针对知识型企业进行耦合协调度评估。在此基础上,对知识治理与社会技术能力耦合协调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回归模型对知识治理与社会技术能力耦合协调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型企业知识治理与社会技术能力处于中低度耦合协调状态,企业吸收能力和知识源化策略对企业知识治理与社会技术能力的耦合协调影响比较显著。通过构建知识治理与社会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其耦合体系影响因素与路径,有助于企业完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2.
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深入剖析企业营销能力、企业技术能力与产品创新价值链之间的关系,从过程角度研究企业互补性能力对产品创新不同环节的影响和相对重要性。创新过程可视为从创意产生,到创意转化,再到创意扩散的三个阶段的有序演进。研究发现,在创意产生阶段,企业营销能力比企业技术能力作用更重要;在创意转化和扩散阶段,企业技术能力比企业营能力作用更重要;企业营销能力与企业技术能力的互补效应对创意产生、创意转化及创意扩散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集成创新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环境中的,强调的是对外部资源的选择以及利用,侧重的是资源和能力的相应评估以及整合,进而突破单个组织的局限。文章从知识集成和知识分享的角度出发,论述两者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于我国中小型企业,进行第三方知识集成、知识分享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从第三方知识集成能力以及知识分享两个层面分析了集成创新在企业创新绩效机制中的运用和发挥。  相似文献   

14.
知识技术是为知识管理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知识发酵与创造提供基础性帮助的一系列信息技术的集合。知识编码化和知识个性化是组织进行知识技术路线选择的两种模式。在比较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知识技术路线的选择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企业实施何种知识技术战略的问题。根据选择的知识技术路线,通过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可以构建出符合实际的知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发酵理论的基础上,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识共享问题,剖析了知识共享的内在机理,提出了知识共享发酵模型,分析了各种知识共享类型的特征,并就如何提高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效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云  张子刚 《技术经济》2003,22(7):46-47
<正> 一、基于知识资本的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有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在生产要素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要素,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强调知识是资本的重要构成,知识向资本的转化,直接导致“知识资本”作为一种新型资本形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了由功效函数、耦合度函数、耦合协调度函数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耦合评价模型,并以HAIG企业为例,依据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客观评价了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HAIG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管理能力处于中度耦合与中度协调耦合状态。本研究能够为正确评价和监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推动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8.
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财务战略理论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对基于知识的企业财务战略研究还很少.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激烈变化的环境中,如何充分发挥企业知识和企业学习能力,利用资本市场,通过提高企业的知识融资能力,增进企业的知识投资能力,以达到提高企业知识产出的价值能力,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盈利成长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已显得十分重要.因此,研究基于知识的企业财务战略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的视角重新审视知识转移,基于知识发酵理论,剖析了知识转移的内在机理,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转移发酵模型,重点分析了知识转移发酵过程,并就如何促进知识转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企业"核心能力刚性"问题的根源是组织惯例的刚性.组织惯例具有结构二元性,其形式面为行为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行为集合;其执行面当中行为人的即兴行为是创新性知识的源泉,也是惯例变异的来源.组织惯例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动而及时、顺利地进行变异,这是克服"核心能力刚性"的根本出路.问题的解决应通过克服组织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直觉、知识诠释、知识整合和知识制度化四个阶段的三类障碍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