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城镇化中的耕地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哲远  吴妍 《经济问题》1997,(9):40-42,46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管理与使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这意味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仅农用地转用的速度会加快,而且转用的规模也会增大。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关系,必将导致更多的矛盾和纠纷,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也会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造成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土地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其原因,对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补偿   总被引:54,自引:4,他引:50  
当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补偿标准低,并且大部分农民只得到部分补偿;当前实行的货币安置方式实际上等于不安置;征地工作缺乏透明度,农民没有知情权,更没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对现行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进行改革,要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通过修改相关法律使其物权化;严格执行公益性建设用地国家征用制度,缩小征地范围;全面建立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取得制度;彻底改革征地补偿费用计算和分配办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4.
5.
城镇化过程中将不可避免由于城镇边界外延而占用耕地,而面对耕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如何协调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变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将意义重大.本文以1978-2015年中国国民社会经济及耕地等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spss22.0构建回归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分别对中国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和协调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期且耕地总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逐年阶段性减少,近年减少有放缓趋势;(2)中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单位对应耕地面积减少6.854单位,即为高度负相关;(3)中国1979-2015年期间城镇化与耕地资源变化间协调度差异较大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表现为波动期(1979-1996年基本协调、调和)、低谷期(1997-2003年勉强调和、不协调)、稳定期(2004-2015年基本协调、较协调).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于2003年3月1日实施。土地承包法在郊区实施中要考虑大城市郊区土地关系的特点。在对上海等城市郊区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对大城市郊区实施该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朱莉芬  黄季焜 《经济研究》2007,42(2):137-145
学术界在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问题上存在着较大的争论。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的土地利用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东部14省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经济增长是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因素,不同城镇化模式对耕地的影响也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对于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而言,城镇化对耕地减少还起到一些缓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5,(12)
以新疆整体为研究区,借助环境、经济、城市相关专家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分析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关系;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指数、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协调度模型建立以及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等方法揭示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动的相关性和协调性。结果表明:2002年-2013年新疆城镇化综合水平与耕地资源呈现正向发展关系,同时运用脉冲响应分析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公共生活、城乡一体化对耕地的影响作用,为新疆城镇化发展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一、城镇化与公共资金供给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由原来的17%左右提升至目前的约54%,其中进入新千年后形成了快速上升,十余年间提升了约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升约1.5个百分点。城镇化的推进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应产生了土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等公共问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供给加以保障。例如,由城市规模扩张引起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的新需求,新增城市  相似文献   

10.
政府和市场是推进城镇化的两大动力来源。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政在推进城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吉林省城镇化取得显著成绩,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更好发挥财政支持城镇化建设的作用,应确保财政与相关规划的精准对接,加大当地城镇化建设规划的财政支持力度,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扩大城镇化建设资金来源,加快完善各级财政管理制度,提升财政政策对城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明确财政支出在城镇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科学统筹城镇化建设中财政资金的使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城镇化扩张现象比较突出,造成土地闲置、资源浪费,致使失地农民生活缺乏保障。房地产税,作为调节房产和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理应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房地产税的改革方向应为:在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条件下,通过合并部分税种、完善部分税种的课税要素等措施来适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一方面满足地方财政的正常开支,另一方面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提供充足的资金,同时,增强其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抑制对土地资源的过度需求以及房地产的过度开发,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理论考察及改革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张全景  王万茂 《经济地理》2003,23(6):804-807,812
征地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土地制度,征地过程是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的所有权转变过程,强制性和补偿性是其两个基本特征。文章简要回顾了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演变轨迹,分析了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绩效和不足,提出了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在评价两种改革观点的基础上,对征地补偿的改革进行了理论设计。  相似文献   

13.
土地红利分配、村委会职能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郊区土地被征收后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土地红利的产生,并进一步在地方政府、用地企业和村委会(农民)之间分配;其二,失地农民的市民化,即(被动)城镇化过程.而城镇化过程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土地红利分配的格局.当前的土地红利分配格局不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合理提高个人的土地红利份额,但为了有效地提高城镇化水平,村委会需要承担失地农民的谈判代表、土地红利分配方式的决定主体、土地股份公司的实际管理者三个职能.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入,我国城镇化体系的协调发展状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普遍认为健康的城镇化应该做到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的协调融合.本文在梳理近年来诸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多维度阐述了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总结分析了学者们对人口、土地及经济城镇化之间协调关系的不同的研究角度、模型构建以及研究方法,剖析了三者不协调的原因,最后分别从多角度提出了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2014,(5):120-121
<正>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201 4年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将逐步调减东部地区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特别是人口500万以上特大城市,除生活用地外,原则上将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我们认为,这一政策导向将倒逼特大城市挖掘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当大城市进入存量土地高效利用时代之后,当前我国土地改革以及城镇化发展的诸多难题都有望逐步得到破解。集约用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与过去粗放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同,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综合资源,强调内在质量的全面提升,所以,能否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未来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便成为关键因素。分析当前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耕地资源紧缺的丘陵地区,面临着城镇化发展和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运用实例调查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娄星区的城镇化发展中的耕地保护问题进行调研和探讨,采取新的有效措施,实现城镇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19.
郑州市新型城镇化问题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郑州市被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成为了政府现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其核心城市区域,郑州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也加速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尽管如此,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矛盾,尤其体现在耕地变动与农民权益的保障方面,制约着城镇化进程的健康发展。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并结合日本城镇化的先进经验与教训,分析了郑州市某行政村新型城镇化在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提出适时的政策建议,对于加速社会转型,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中原崛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征地矛盾日益增多的背景下,本文在分析现在普遍流行的利用“市场机制决定土地价格”观点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征地补偿标准计算方法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被征地农民的合理意愿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化过程中的征地补偿标准新方法:最低工资收入+基本社会保障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