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企业家天地》2010,(7):85-86
火炬在湖南只有三站,除了长沙和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就是岳阳,2008年6月3日火炬接力起点正是这里,终点则是下辖的泪罗,两千多年前屈原投江处——2008年6月1日到8日的端午文化节的源头正在这里。屈原的求索精神,岳阳楼所代表的忧乐文化,都是渗入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因子,很少有城市能拥有这样的文化荣耀。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1906年初的《屈子文学之精神》一文,深入解释了屈原文学的根本精神,即在对屈原主体人格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揭示了屈原文学的精神就是"国身通一"的具体体现。这是王国维认定屈原是"真正之大诗人"的根本原因。而叔本华的哲学则是王国维分析屈原文学精神的外缘,而非根本的思想凭借。  相似文献   

3.
屈原文学作品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是诗人的首创,它既展示了屈原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也蕴含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奋斗目标是"存君兴国",实现圣君贤相的美政理想。积极用世是贯穿屈原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积极用世精神直接源于儒家的"兼济天下"的观念。其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成为仁人志士的楷模,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永放光彩。  相似文献   

5.
《楚辞》的艺术魅力在于对生命情感的自由表达,它来自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忠诚的至死坚守,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生命的体验。屈原的诗作正是以不拘于形式成规的笔法,建构了一个超乎寻常的人神合一的奇异的艺术世界。真正读懂屈原及其《楚辞》,应建立在理解和把握屈原之死文化意义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重新确定以及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将对人们的休闲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休假后,"五一"黄金周期间的集中消费将向传统节日分散消费变化,休闲型、挑选性消费将出现向传统节日转移的趋势。因为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一天的休假很有可能搭上双休日,变成为时三天的"小黄金周"。  相似文献   

7.
王方 《大众商务》2008,(2):20-20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重新确定以及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将对人们的休闲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休假后,“五一”黄金周期问的集中消费将向传统节日分散消费变化,休闲型、挑选性消费将出现向传统节日转移的趋势。因为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一天的休假很有可能搭上双休日,变成为时三天的“小黄金周”。  相似文献   

8.
自汉初迄清季,历代学者虽没有用“人格”一词来评论屈原,但对其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行等多有阐发,并集中在忠君爱国的伦理道德层面。这些感发式的阐述,包含了“人格”的一些方面,是对屈原人格不自觉的局部揭示。以人格心理学理论观照,屈原赍志以殁,是历史必然条件下其人格合乎逻辑的推衍,是他对人生积极探索之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重新确定以及带薪休假条例的出台,将对人们的休闲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取消“五一”黄金周,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休假后,“五一”黄金周期问的集中消费将向传统节日分散消费变化,休闲型、挑选性消费将出现向传统节日转移的趋势。因为传统的清明、端午、中秋一天的休假很有可能搭上双休日,变成为时三天的“小黄金周”。  相似文献   

10.
屈原辞赋在表现手法上给后世提供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前引",其作品表现出爱国爱民情怀、深深忧国忧民思想,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屈原是中国文学之一"源",他养育了中国文学,陶冶了炎黄子孙,其作品的影响力量是巨大而难以估量的。  相似文献   

11.
王逸、朱熹从屈原本身出发,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抒发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而近代闻一多等学者却认为《九歌》是在赞美爱情。本文试图从读者的期待视野这一角度,并通过《山鬼》一文来分析《九歌》的主题是如何从忠君爱国转变为赞美爱情的。  相似文献   

12.
先秦经典诗歌总集《诗经》和《楚辞》一直是唐代文人相提并重的诗歌楷模,尤其是屈原及其作品在唐代享有极大的声誉。唐代文人在很多名篇警句中表达了对屈原才学的景仰和对他怀才不遇的感叹。正因如此,他们在写作中也有意识地学习楚辞,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楚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00多年前,楚人先贤屈原写下《天问》篇,一口气向老天爷提出172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鬼怪、水旱等自然灾害。在科技高度发展的当今,屈原的绝大多数设问已获得答案;然而,困扰先人的洪水灾害还在困扰着今人。中华儿女在生存、繁衍、发展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灾害的抗争。  相似文献   

14.
悲剧是以美暂时被丑压倒为其基本特征,以代表先进社会力量的实践主体力量暂时遭受挫折为基本内容,从而展示出斗争的艰巨性与实践主体的顽强性,激起人们间接地关照到实践主体的巨大本质力量,使人们获得美的陶冶与享受.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我们应从屈原的愤怒来把握悲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创作的《湘君》、《湘夫人》历来被认为是《九歌》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对于"二湘"的身份,向来众说纷纭。明确"二湘"的神话原型,不仅对于研究《九歌》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了解楚地的巫文化和楚地的神话体系都有很大帮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的研读,以及缜密分析屈原"二湘"及其他作品,可推论出"二湘"应为沅湘流域同一女性神。  相似文献   

16.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国欢腾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2008年的中秋节在一片喜气洋洋的氛围中到来。今年的中秋正式开始实施国家对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放假规定,中秋真正开始成为有“假期”的节日。这几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入侵,  相似文献   

17.
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与意义是深远而又深刻的,他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作者意识和文如其人的作者批评意识,为中国文学的抒情特征更为内在化﹑个人化﹑自我完善化奠定了基础。而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但丁是第一个探索自己灵魂的人。因为有了但丁,人类精神在向意识到他自己的内在生活方面迈进了一大步。本文从解读《离骚》和《神曲》入手,探寻东西方伟大诗人屈原和但丁在情感表现艺术方面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纪念活动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操控下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纪念活动载体具有指向性、参与性和渗透性等特征并通过文本纪念、活动纪念、实体纪念、网络纪念等多种形式表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解读纪念文化的内涵,分析了纪念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并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就如何运用纪念文化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离骚》与《史记》进行比较,从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类型的选材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共同的批判精神,以求窥一斑见全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