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从70年的跨度,探索中国高速经济增长的动因。文章的基本结论是:在经济市场化、所有制多元化、外资和出口四个因素中,出口对推动高速经济增长发挥了主要作用。出口的这一作用并不局限于中国。20世纪后期的日本奇迹、东亚奇迹和中国奇迹都起因于出口的高速增长,而后者又得利于利用已有技术实现追赶的后发优势和利用廉价劳动力推动出口的低成本优势。与日本奇迹和东亚奇迹相比,中国奇迹的特点是实现了更快和更长久的出口增长。中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其特有的大国规模优势和以强势政府为特征的制度优势强化了后发优势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作用。另外,鉴于中国的规模优势和制度优势源于改革开放前30年的经济变革,因此这些变革构成了改革开放后40年中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产业》2009,(2):230-230
反观中国企业50年成长史,当年以亚洲四小龙为首的东亚奇迹,震撼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企业,资本和劳动力要素为根本主导的东亚增长模式,也成了中国企业日后发展的标杆与模范。随后,中国凭借自身巨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所释放出的能量,迎来了国人欢欣鼓舞的“中国奇迹”,一大批中国企业以令西方同行瞠目结舌的速度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3.
从剖析东亚经济增长因素谈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兼评克鲁格曼“东亚奇迹神话”的论断●李志远张清辉王葆(兰州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兰州,730000)1“东亚奇迹”是对60年代以来,日本、“四小”(ANIES,亚洲新工业经济体)、东盟(AXEAN)...  相似文献   

4.
许冰  杜云杰 《特区经济》2005,(12):302-3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速度增长,被国内外经济学家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奇迹”。但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国外经济专家研究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依靠高储蓄、高投资,而不是依靠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断言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不会持久(Lau & Kim,1992;Young,1994;Krugman,1994).1997年下半年以来席卷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导致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似乎也部分验证了上述论断的正确性。由于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和东亚“四小龙”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崛起,使西方学者在惊叹之余开始探索“东亚经济奇迹”的原因。“是什么力量将这些国家和地区从沉睡的亚洲中唤醒?是谁给了他们‘普罗米修斯之火’或‘浮士德的野心’去主宰他们的环境?”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未来学家赫尔曼·卡恩首先明确地以儒家伦理来理解“东亚经济奇迹”。他说: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国……  相似文献   

6.
侯高岚 《亚太经济》2005,73(6):14-16
关于东亚增长源泉的“克鲁格曼命题”的争议似乎早已平息,但是对于大多数面临经济赶超使命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生在东亚的“奇迹”和“危机”所包含的经验和教训仍具有深远的含义。本文结合“克氏命题”,从后发优势视角重新审视东亚经济赶超模式,剖析东亚奇迹和危机的根源,探求更为合理的赶超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日本的亚洲投资促贸战略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研究所刘春华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东亚的经济增长被世人誉为“东亚奇迹”。这种奇迹的产生大多归功于贸易和直接投资。从60年代后半期起,亚洲“四小”就把贸易和直接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从而使“四小”的经济出...  相似文献   

8.
谈东北亚经济合作,人们首先遇到的是东北亚的地理范围如何界定的问题。我认为东北亚地区只应包括日本、中国(含港、台)韩国和俄罗斯、蒙古与朝鲜六个国家,其中俄罗斯还只是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1.东北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有活力的地区。在当今世界上亚太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东亚则是亚太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而在东亚,东北亚又是经济实力最强和发展最快的地区。东亚经济的蓬勃发展被誉为“东亚奇迹”。正是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亚太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增长。而构成东亚经济奇迹的,不仅是6O年代日本经济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9.
从“克鲁格曼之说”谈广州经济的发展 早在1994年,世界对东亚“奇迹”还处在一片赞叹、颂扬声中之时,美国经济学家保尔·克鲁格曼在美国《外交》杂志1994年11-12号发表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预言东亚经济发展会遇上高墙,不可避免会走上苏联解体的道路。他的理由是:亚洲奇迹主要是通过增加投入和吸引外资实现的,但这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了25年,突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亚经济增长不超过22年的增长极限的判断,被称为“中国奇迹”。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2%。当世界各国都以惊异的目光审视中国时,倒是我们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东亚奇迹”的讨论,是目前亚太经济圈里的一件大事。 年初,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在《外交季刊》上撰文,对流行的东亚“小老虎”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和“21世纪将是东亚世纪”的说法提出质疑。在这篇名为《虚幻的亚洲  相似文献   

12.
东亚发展模式的再思考——政府干预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建勇 《珠江经济》2006,18(11):59-69
“东亚奇迹”、“东亚模式”到“东亚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对东亚地区发展历程的基本概括。东亚发展模式,既不同于传统的欧美经济模式,也不同于拉美的经济模式。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东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比较一致的是,学界都认为东亚奇迹的取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兼评“克鲁格曼判断”赵凌云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94年在《外交事务》上发表题为“亚洲奇迹之谜”①一文,对东亚特别是“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近20年的经济增长提出了与时下观点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经济模式成功地运行,都离不开该模式运行其间的社会文化背景。东亚经济赢得长达30年的经济增长,造就出东亚"奇迹",其间闪耀着东方文化的光芒。研究东亚模式的文献可谓浩如烟海,大多数人把东亚模式的特征主要归结为:政府主导经济、高储蓄、外型经济等三项,而且把东亚经济奇迹也归功于它们。可是,这次亚洲金融危机袭击了东亚,使东亚模式、东亚奇迹蒙上了一层阴影,甚至使东亚文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 60年代以后,南朝鲜的经济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8.5%),被西方称为“汉江的奇迹”。1985年以来,由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油价下跌和国际利率下降等因素,促进了南朝鲜经济再次上升,1986年上半年的出口额增加了23%,预计1986年的年增长率将达12%,因而被称为“第二次汉江奇迹”。因此,西方国家把南朝鲜称为“第二个日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速度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经济增长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辅相成,但归根到底,经济增长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助推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终要靠经济增长。根据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近几年的数据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与名义GDP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今年国家制定了“压经济增长、保体制改革”以及2005年“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至1000万”的宏观调控目标,对这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解读是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我们得知,适宜经济结构下的经济高速增长是迅速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东亚模式过去曾以东亚奇迹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笔者认为,它还将再刨历史性的辉煌。东亚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赶超型的发展模式。东亚经济起飞,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两百年,历史决定了东亚经济的发展只能采取赶超型,也决定了东亚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依靠三个轮子——政府的“主导”、“夹生”的机制和制度工具、“外向”型经济。东亚经济的这些特点,使得东亚经济在其市场经济体系的培植、发展过程中常易出现各种“不协调”或“扭曲”现象,而金融领域中这些“不协调”或“扭曲”现象便可能成为金融风险的“风源”。  相似文献   

18.
从“克鲁格曼之说”谈广州经济的发展早在1994年,世界对东亚“奇迹”还处在一片赞叹、颂扬声中之时,美国经济学家保尔·克鲁格曼在美国《外交》杂志1994年11-12号发表一篇题为《亚洲奇迹的神话》的文章,预言东亚经济发展会遇上高墙,不可避免会走上苏联解体的道路。他的理由是:亚洲奇迹主要是通过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叶,东亚和拉美基本处于同等发展水平。30年后一些东亚国家(地区)已跻身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而多数拉美国家因债务危机而陷入困境。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我们认为"东亚奇迹"主要归因于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迅速扩大与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禹森 《现代日本经济》2001,116(2):48-48
东亚经济起飞、发展并创造出“东亚奇迹”,曾引发多少学者对“东亚模式”的赞美。然而,1996年以来一场金融风暴,又使人们冷静下审视“东亚模式”利弊。此时,理性地思考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环境、“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的未来,殊为可贵!李晓教授主编的《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与中国工业振兴》(以下简称《循环》,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一书,就是在这种思考基础上产生的一部力作。 《循环》一书是作者利用在日本访问研究期间收集的大量第一手材料和在国内广泛收集有关文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