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力系统的接地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接地、电抗接地、低阻接地、高阻接地、谐振接地(又称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前三种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后三种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我国3KV-66KV电力系统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并不破坏系统电压的对称性,且故障电流值较小,不影响对用户的连续供电。系统可运行1h-2h。  相似文献   

2.
电力系统的接地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接地、电抗接地、低阻接地、高阻接地、谐振接地(又称消弧线圈接地)和不接地。前三种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后三种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我国3KV~66KV电力系统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并不破坏系统电压的对称性,且故障电流值较小,不影响对用户的连续供电,系统可运行1h~2h。但长期运行,由于非故障的两相对地电压升高1.732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电力系统中性点接地的各种运行方式及分析,并对不同电压等级和系统结构采取何种中性点接地方法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接地是为了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的接地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外部电磁干扰的抑制,而且还能够防止电气设备向外部发射电磁波.文章对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接地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电气设备接地,不仅关系到人身安全,而且关系到设备的安全并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正确的接地方式和安全的接地装置,是保证电气安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中对接地装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变电所接地系统直接关系到变电所的正常运行,更涉及到人身与设备的安全。然而由于接地网设计考虑不全面、施工不精细、测试不准确等原因,近年来,发生了多起地网引起的事故,有的不仅烧毁了设备,而且还通过二次控制电缆窜入主控室,造成了事故扩大,故接地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电力系统中,变压器作为核心设备之一,直接关系到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然而,由于设计、制造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变压器时常出现运行故障,尤其是铁芯多点接地问题,极其变压器损坏,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相似文献   

8.
一、背景分析 各种电气设备、设施为了保证运行的安全,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低阻抗途径保持与大地的电气连接,这就是接地。它能使电气设备的所有部分在正常运行或故障时与大地保持同一电位。接地网则是满足接地要求,保障发电厂、变电站安全运行的重要设施,其接地散流性能一直受到国内外电力工作者的重视。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接地网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电力系统工程与电气设备运行实践中,常遇到接地问题。所谓接地,就是将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和大地相联接。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的接地按作用不同,主要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两类。所谓工作接地就是根据电力系统运行的需要,人为的将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及电气设备的某一部分(例如避雷针和避雷器的接地引下线)直接与大地进行金属性连接,或者通过特殊装置(如消弧线圈、电阻等)与大地间接相连。其目的是使电力系统在正常工作或事故状态下,保证电气系统和设备可靠地运行,降低人体的接触电压以及有利于快速切断故障设备等。所谓保护接地主要是指在10KV以下的供电系统中,当电气设备的绝缘出现损坏时,有可能使设备的金属外壳带电,为防止这种电压危及人身安全而人为的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大地进行金属性连接。为了接地,需将金属导体埋人地内,而将设备中需接地的部分与该导体连接。这种埋在地内的导体或导体系统称为接地体。  相似文献   

10.
电力系统的接地是对系统和网上电气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及操作维护人员安全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研究接地体的布置、连接,接地体的材质等是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必要措施之一,所以说设计、施工好高标准的接地系统是变电站防雷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变电站接地网作用概述接地网作为变电站交直流设备接地及防雷保护接地。对系统的安全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接地网作为隐性工程容易被人忽视,往往只注意最后的接地电阻的测量结果。随着电力系统电压等级的升高及容量的增加,接地不良弓l起的事故扩大问题屡有发生。因此,接地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变电站接地网因其在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一次性建设、维护困难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受到重视。另外,在设计及施工时也不易控制,这也是工程建设中的难点之一。因此,为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降低接地工程造价,应采用最经济、合理的接地网设计思路,本文拟重点就材料选用方面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无功补偿装置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的定义,所谓的电能质量就是指给敏感设备以合适该设备的电力供应及接地方式,如果电力供应及接地方式满足敏感设备要求,称为电能质量符合敏感设备要求,否则就存在电能质量问题,在电力系统中,电压和频率是衡量电能质量的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频率的控制与有功功率的控制密切相关,而电压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2.
张启俊 《城市建设》2011,(4):422-423
城市配变接地网电阻的测量受到接地体的大小、形状、地电阻率、周围电磁场、土壤中的金属物质、地电阻率等的影响,因此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简便、正确地测量发变电站接地网的城市配变接地网电阻是长期困扰电力工作者的一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对于正确估计变电站的安全性、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和发变电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电力系统中,直流系统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直接关系到电网和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一旦直流系统发生故障,则会导致电力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影响正常的电能供应,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文中对变电站直流系统进行了概述,对变电站直流系统接地故障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预防直流系统接地措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也日趋增多,使得我国的电力事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电力系统中对接地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变电站的接地系统不仅影响着变电站的正常工作,同时还关系到人身与设备的安全。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雷的重要保护部位。我国的变电站防雷接地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变电站的正常工作及安全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变电站防雷接地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变电站防雷接地的意义和原则,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谐振现象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电力系统运行实际情况,首先针对电力系统产生谐振现象的危害进行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从自动调谐接地补偿装置的应用、中性点接消弧线圈的应用、以及操作方式的优化这三个方面入手,就电力系统中抑制谐振现象的有效措施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抑制并逐步消除谐振现象在确保电力设备及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系统接地的特点 我国IOKV电力系统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运行方式,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在小电流接地系统中,单相接地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性故障,多发生在潮湿、多雨天气。发生单相接地后,故障相对地电压降低,非故障两相的相电压升高,但线电压却依然对称,因而不影响对用户的连续供电,系统可运行1h-2h,这也是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最大优点。  相似文献   

17.
过去,电力系统的各个变电站都有人值守,可以对直流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查,因而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其出现的异常现象,保证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电力系统推广无人值班变电站,虽然调度中心可以通过远动通道获取变电站运行情况的实时信息,但是对于直流部分只能得到少量的重要信息(包括:遥信量——充电机交流电源故障,充电机故障,直流绝缘接地,直流电源电压异常:遥测量——控母电压)。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本文结合实例对输变电系统中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接地故障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其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相似文献   

19.
在电力系统中,由于电气装置绝缘老化、磨损或被过电压击穿等原因,都会使原来不带电的部分(如金属底座、金属外壳、金属框架等)带电,或者使原来带低压电的部分带上高压电,这些意外的不正常带电将会引起电气设备损坏和人身触电伤亡事故。为了避免这类事故的发生,通常采取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防护措施。下面就谈谈有关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接地是保障电力系统电气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安全技术之一,近年因接地方式选取不当等原因造成重大设备烧损及人身触电伤亡事故屡屡发生,特别在低压网络中,人身触电事故占电力行业人身触电事故的80%以上。1987年,国家水利电力部制定的反事故措施中,规定按其作用分为: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和防静电接地。在2000年国家电力公司东北公司和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合编的《电力工程师手册》中,详细规定了电气设备和电力生产设施上应没保护接地的范围。根据接地保护的接地方式及变压器的工作接地方式配合形成了不同的配电系统:其中对应于低压配电网络,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低压配电系统有IT系统、TT系统和TN系统三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