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数据,研究了两市间流动性溢出效应的非线性动态特征、两市流动性的相关关系以及宏观变量的冲击对两市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股市与债市的流动性之间存在双向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两市场间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具有非线性动态特征;宏观变量的变化显著影响两市的流动性且在市场低迷、流动性不足时期影响程度更大;不同状态下的宏观变量冲击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跨市场投资转移。  相似文献   

2.
流动性是决定资产收益的重要变量之一,笔者主要通过数据的实证检验,验证市场流动性是否能完全解释流动性溢价,构建一个包含了Fama-French模型三因素和市场流动性因子的四因素模型,并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实证结果都支持了股票预期收益与流动性的强相关性。其中在时间序列检验中,从低流动性到高流动性资产组合中,两个模型的截距项都逐渐降低;进一步的GRS检验表明两个模型的截距都不同时显著为0,这都说明市场流动性因素不能完全涵盖个股流动性水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资本市场银行日收益率指标为金融风险的代理变量,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运用Granger 因果关系和脉冲响应函数实证检验了金融风险在中国国内各区域传染效应的存在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国家间存在传染效应一样,金融风险在中国国内各区域间也同样存在显著的传染效应。但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也同时表明,各区域间金融风险传染并非在任何时候都存在双向影响机制,在风险较为集中的时期,各区域之间的金融风险关系错综复杂,任何区域都是其他区域金融风险的Granger原因,此时金融风险在各区域间存在显著的交叉传染效应。  相似文献   

4.
杨默  黄峰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2-118,128
本文在经流动性风险调整的资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四个工具变量,构建了一个检验模型,于时间序列上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股市流动性单位风险溢价于时间序列上存在显著的时变性。从而证实了投资者之内生流动性风险对股票收益率之影响效应,进而揭示了一个货币供给量影响股市的一个作用机制,即股票价格的涨跌由于流动性水平的不同和由前者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溢价要求的不同而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楗炆 《经济研究导刊》2015,(9):134-136,139
通过建立Engle(2002)提出的动态条件相关多元GARCH模型DCC-MVGARCH来计算时变的市场收益对市场总流动性相对变化的敏感性(协方差),进而建立三因素资产定价模型,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市场总流动性风险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股市存在显著的市场风险溢价、市场收益对总流动性变化的敏感性风险溢价以及流动性相对变化的波动性风险溢价。  相似文献   

6.
营销组合在企业消费品市场和个人消费品市场两类市场的营销活动中存在明显的区别性特征。探讨营销组合的基本概念,论述营销组合在不同市场存在区别性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针对不同的市场拟定合适的营销方案。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后,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虽然经济实现了快速复苏,但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也再度显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流动性与我国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函数结果也显示,流动性过剩后一般会出现资产价格上涨,尤以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脉冲响应较为明显,债券市场的脉冲响应相对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8.
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厘正了若干流动性过剩认识误区,阐释了流动性、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过剩的本质与定义,测算了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的规模和程度.得出了近年来中国流动性过剩并不严重、流动性过剩与经济过热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以及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取向值得反思等若干结论.  相似文献   

9.
杜依航  刘航 《时代经贸》2013,(16):173-173,175
本文选用我国2008年1月到2012年12月的发电量和股市电力指数作为原始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剔除趋势和季节波动,得出两序列的残值,然后对两序列的残值进行平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在滞后期为1时,我国发电量对电力指数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而在滞后期为2-12时,二者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最后对二序列进行了协整检验,发现二者存在长期的双向的因果关系。这一关系的发现对于电力市场的投资者制定投资计划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流动性过剩:分层界定、判定指标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性过剩应区分为银行体系和市场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流动性过剩具有完全不同的判定指标。尽管二者具有因果关系并相互影响,但它们同时并存并不是一种必然。在分析流动性过剩的成因时,人们可能忽视了以下三个重要因素:邮政储蓄资金运用方式的转变,以土地为载体的财政收入信贷化,各类新支付工具的发展等。而实行"藏汇于民"政策,增加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优化信贷结构等,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