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区域综合发展水平及其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济发展、城镇化、经济效益、居民生活、外向度和区域联系等6个方面,构建了地级单元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测算了2012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发展水平、发展协调度,并依据综合发展、协调度指数,对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发展类型进行了划分。研究表明:综合发展及其6个子系统指数、协调度指数、发展类型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综合发展和协调度指数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彼此接近,形成若干高值集聚区;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胡焕庸人口分布线沿线及其西北侧,总体上呈现出东高西弱、阶梯状减弱的空间格局;较高水平初级协调型以上的城市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等发展水平以下的城市大多为勉强协调型、濒临失调型、轻度失调型和中度失调型。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6省区城市职能特点与分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忠暖  阎小培 《经济地理》2001,21(6):709-713
本文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以城市的基本经济活动作为确定城市职能的出发点,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东南部6省区地级及其以上的58个城市进行了职能分析,揭示出科教文化福利事业职能,商贸社会服务及行政枢纽职能,制造业职能是这个区域城市群体职能中最主要的职能特征,并分出科教文化厚生事业型,制造业型,交通运输与建筑业发育型,商业服务业金融等发育型,采掘与能源生产型5个特征比较明晰的大类和反映其内部次一级差异的15个亚类。  相似文献   

3.
本文使用中国23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四、五、六次人口普查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积累对城市规模扩张的影响。研究发现,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增加1%,城市人口规模会增长1.15%;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每增加1%,则城市人口规模增长0.17%。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积累存在溢出效应,人力资本积累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张。由于人力资本外部性的存在,家庭及城市政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会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因而中央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经济形势刚果位于非洲中西部、刚果河的西岸,西南濒临大西洋,面积34.2万平方公里,人口192万,其中城市人口占60%,农业人口占40%。资源丰富,全国森林覆盖面积约占60%,石油藏量约10亿吨。木材和石油出口,是刚果国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70年代后期,石油出口收入不断增加,人  相似文献   

5.
向宁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0):121-129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高速推进,城市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以城市三支柱协调发展为理论基础,分别采用城市5年人口年均动态增长率、空气PM2.5浓度年达标水平、5年地区GDP年均动态增长率3项指标,作为城市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经济增长3大维度表征,构建“8类4级”城市分类评价方案,其中4级是指城市发展呈现强、中、弱、欠可持续发展的不同特征。对中国2013年所有数据可得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实证研究,获取基于发展态势的城市分类结果。结果显示,90%以上城市处于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环境污染是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难题。我国东北地区城市人口流失和财富增长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挑战巨大。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黄河流域乡镇为研究对象,以“六普”“七普”、空间遥感和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为支撑,提出一种在行政边界(广义)和经济边界(狭义)双重视角下的收缩识别方法,对黄河流域乡镇人口收缩进行精准界定,进而分析人口收缩的空间格局和特征。研究发现:(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发生了严重的乡镇收缩现象,76.82%的乡镇发生广义收缩,45.65%的乡镇发生狭义收缩,其中2629个乡镇同时发生广义收缩和狭义收缩,即真正意义上的收缩,占比36.42%。(2)收缩乡镇的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以黄河“几字湾”的西北侧和东侧为主,基本形成了集中连片的分布态势,其中河南省收缩乡镇占比最高。(3)从空间自相关性看,黄河流域收缩乡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低—低集聚区和高—高集聚区的乡镇数量占比分别为37.58%和19.25%。(4)相比于非收缩乡镇,收缩乡镇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更快,老龄化程度更严重、抚养压力更大、人口红利更少。(5)收缩乡镇在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综合商店或超市数量的高值区间内远远低于非收缩乡镇,呈现出发展分异。(6)收缩更容易发生在人口规模较小的乡镇;资源型城市内的乡镇比非资源型城市内...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察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内涵,建立了由3个层级、5个维度和22个指标构成的城市基础设施评价体系,并采用极差标准化、均方差决策、加权平均和标准分等方法,对中国2007年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从发展排序、等级划分、空间分异和统计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基础设施具有和经济发展相似的自东向西递减的地带性特征;大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存在短板;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呈正态分布,环境设施呈尖峰左偏分布,交通设施呈尖峰右偏分布,供排水设施属于平顶正态分布,能源设施分布曲线波动较大,邮电设施分布严重右偏。本研究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万妍 《商周刊》2012,(7):70-71
采访前言:目前,我国有资源型城市近1 18座,约占城市总数的18%。紧接着是一组让人"揪心"的数字:全国现有资源型城市为国家提供了94%的煤炭、90%的原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随着资源的大量开采,目前有2/3的矿山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接近资源枯竭。  相似文献   

9.
温州企业创立品牌之路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毅恒 《经济前沿》2005,(12):61-64
一个人口不过700万的地级城市,却涌现了4个国家免检产品,6个中国名牌产品,11个中国驰名商标,上百个省级名牌产品,这个名牌集中度全国无出其右的城市,就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温州。本文从几个温州企业创立品牌的过程,浅谈品牌的创立对企业的意义以及在打造自身品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与城市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效率低下首先反映在城市政策上. 中国目前生活在城市的人口数量约为6亿人,但这仅占全国人口的45%,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超过了8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人口还有可能大大增长.  相似文献   

11.
汪军 《经济研究导刊》2010,(34):166-167,261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必然会面临衰退的危险。通过剖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提出资源型城市要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持续使用,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针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在比较了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阜新为例,论证了发展循环经济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中一直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物质资本稀缺且使用效率较低、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较小、人口结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等困境,这也是制约其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其成功的转型必须从产业转型、企业转型、政府转型和体制转型等多方面调整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张艳明  董靓 《经济地理》2012,32(4):62-66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分析了中国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面临的严峻态势,阐释了生态集成设计的概念、内涵与特征,提出并总结了生态集成设计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在理论和技术方法两个方面的相关启示,认为将生态集成设计思想渗透并体现到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之中,建立以生态为导向的中国城市规划体系,是既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又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王雪  焦利民  董婷 《经济地理》2020,40(2):70-78,88
对比研究高密度城市和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有助于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以人口超过100万的12个中国城市、9个美国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圈层分析法和反S方程,对比分析1990、2000和201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结果表明:①同等人口规模下,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但土地扩张速度快。中国和美国城市的土地扩张分别主要发生在郊区和城市内部。②中国城市相对更为紧凑。高密度松散的城市土地扩张趋于紧凑,低密度城市蔓延程度在降低。③高、低密度城市的总体人口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的中国城市尽管空间形态更紧凑,人口密度下降得较快,有必要遏制中国的城市蔓延趋势。④空间紧凑的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得较慢;蔓延和紧凑的空间增长使高密度城市的人口密度下降变快和变慢,而对低密度城市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2015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电子信息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地级市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之间技术交易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交易市场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之间、城市群区域内部技术交易存在结构性差异,跨区域、跨企业、跨机构交易存在壁垒。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人力资本的估算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针对中国城市人力资本估算中的困难,在Casey B.Mulligan和Xavier Sala-I-Martin(1995)关于人力资本估算思想的启发下,本文明确提出单位人力资本的概念;在对技术进行适当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人力资本估算的、可实现的框架。运用中国行政地级以上城市的统计资料,本文对中国各城市的人力资本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各城市的人力资本都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对人力资本估算的相关性检验表明,本文所估算的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通过对中国各城市人均人力资本标准差的计算,本文还发现中国各城市之间的人力资本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扩大。初始的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增长率具有正向的关系也为此结论提供了一个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能源效率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1995—2006年中国210个主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模型测算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然后分析了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差异特征,结果显示,城市能源效率变动趋势呈现四个较为明显"倒U型"特征,城市间差距扩大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左右,而地区间城市差距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城市能源效率水平并不稳定,低效率高投入城市将是节能减排的重点。本文最后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资源禀赋、平均气温、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及各类政策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回归结果说明,应区别对待不同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引起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普遍性问题,当资源型城市发展成综合性工业城市后,人口结构最终呈现老年型结构,三产从业人员知识和就业结构单一,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和隐性失业人口增加。同时,第二产从业人员比重扩大、性别比失调,最终产生"婚姻拥挤"现象。资源型城市转型期必须考虑协调城市资源与人口、环境、经济社会等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区域一体化与城市创新:基于长三角扩容的准自然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都市圈发展的新时代,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创新资源流动整合、知识技术溢出和市场规模扩大等维度深入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创新的潜在作用机制,将长三角扩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2003-2018年中国内地283个地级市为样本数据,综合利用合成控制法和PSM-DID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①整体而言,长三角扩容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从不同区域看,长三角扩容对原位和新进城市创新水平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新进城市的影响大于原位城市;②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扩容政策对科创走廊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强于非科创走廊城市,同时区域通达性改善也能够明显强化扩容对城市创新的政策效应;③扩容政策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减趋势。研究结论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建设长三角创新驱动示范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