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全球价值链下中国产业升级模式的局限性与国内价值链构建下区域产业升级的新思路分析,本文认为,以跨区域产业转移为载体,通过重构国内价值链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是加快落后地区产业升级发展的可行路径.从当前广西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和表现出发,通过"加大支持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营造良好的转移环境,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完善工业园区配套体系,发展产业集群;加强科技教育培训,优化人力资源"等对策,促进广西产业承接与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报告》2007,(92):1-17
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但常常面临企业创新能力弱、技术标准竞争处于弱势、产业链不配套三方面的制约,企业必须走联合创新之路。五类产业联盟反映了企业在不同环节开展的联合创新,促进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国内产业联盟的发展还存在法律身分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也不强。建议制定行政性法规解决产业联盟的法律身份和监管问题,政府支持创新的资金适当向产业联盟倾斜,在重点区域和行业进行产业联盟的试点。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资本产业投资与产业配套能力建设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转移促进本土企业配套能力提升的微观作用机理系统,并以武汉承接制造业转移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机制作用于本土企业的配套能力,从微观层面上讲,本土企业配套能力建设应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合肥市集中供热企业发展现状及困境的基础上,对合肥市集中供热企业的发展定位进行了思考,认为合肥市的集中供热应为基础性配套产业加选择性配套产业。最后,从集中供热企业自身努力和请求政府支持两个方面提出了合肥市集中供热企业后续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5.
广东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东产业转移过程中,企业本身的不稳定因素以及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出现脆弱性。产业转移中的企业脆弱性与政策、要素和区位环境有关。主要对策有:改善欠发达地区的硬件环境、深化转入和转出区域分工协作、提高转入地产业配套能力等政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应用灰色系统建模方法,选取区域物流能力的3个关键要素作为控制表变量,区域经济三个产业的GDP产值为状态变量,建立物流能力与产业经济的灰色控制系统,并以江西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提高区域物流能力来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研究表明:江西省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前中期,区域物流能力对第二产业发展支持最大;区域物流能力的增强能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相似文献   

7.
魏澄荣 《亚太经济》2007,(3):113-116
目前福建制造业配套能力还存在着产业层次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分工协作程度不高、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等问题。福建要抓住国家支持海峡西岸发展的有利机遇,强化产业链招商,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推进开发区整合转型,加强闽台产业合作,促进内外资企业的有机对接,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区域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区域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评价模型,并运用模型对2012~2015年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系统总体协同度不高,主要原因是子系统内部各主体以及子系统间长期处于不协同状态。基于此,本文从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部门的科研能力,完善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的情况下,河北省所提出的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重大发展战略,引发了更多深层思考.经济强省的重要标志是产业强省,产业强省的根基在于产业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成为建设沿海强省的内在和迫切要求.河北省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应从省情出发,主要通过产业集群形式,完善区域生产网络,增强网络互动,建立本地配套企业与外来厂商之间的"学习"机制,培养本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实现产业升级,推动河北省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王淼   《华东经济管理》2008,22(1):88-92
文章运用和发展了企业技术能力理论的相关观点,研究了技术后进国家技术能力提升和技术成长的路径问题.在安同良(2003)提出的技术学习过程和技术学习战略模型的基础上,与之配套地提出了决定各层次技术学习战略即技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按可得性由易到难分为技术学习的资金支持、技术学习的科技人员支持、企业家抱负和进取心以及企业家对未来技术走向的把握.文章以中国的医药产业作为案例,分别对影响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技术成长的关键因素进行区别和分析.文章最后针对技术后进国家的产业及企业如何实现技术升级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在数控机床产业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加快辽宁数控机床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振兴,是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抓手。本文从组织领导、企业自身发展、配套能力、创新体系建设、财政支持、人才引育留用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一、北工大软件园,依靠完整高端的企业服务内容,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配套,到业态齐全的商务配套,以及社区内企业交流共享的平台,实现全面支持,为人驻企业搭建起一个实现价值提升的宽阔平台.  相似文献   

13.
谨防产业转移陷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升级的推动力。根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水平,特别是其主导产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如果其主导产业部门正处于创新阶段,该区域则被视为高梯度区域。该地区的高水平创新活动带动主导产业快速膨胀,并迫使由创新溢出的上下游配套产业或企业以及大量原有的成熟(或衰退)产业向低梯度区域转移,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群是在特定区域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通过专业化协作和分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布局形成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15.
以"钻石模型"为基础,对福建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和需求前景良好,各级政府支持有力,企业发展战略明确,具备极佳的发展契机,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在产业发展中仍存在汽车技术集成水平较低、续行里程短、电池成本高;集群效应低;配套基础设施滞后;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因此,要大力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以实现福建省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任浩  任文举 《北方经济》2011,(21):43-44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 所谓产业集群,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如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最成功和最大的信息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的产业集群特征表现在软件业生产的集中方面,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集聚了大量电子生产企业和相关的科研开发和销售公司。  相似文献   

17.
以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提高大规模生产能力和高水平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能力,形成特色鲜明,上中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我国培育壮大优势高技术产业,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进入新世纪后,国家调整了重点支持地方产业发展的方式,由过去支持专项项目转向重点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项目.除采取直接加大对基地内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外,还将以创业投资的方式加大对基地建设的投入。  相似文献   

18.
促进京西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在京西南五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尚且存在诸如优化升级路径相似自主创新能力较为欠缺、资源瓶颈威胁与浪费并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发挥区域特色、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合作与配套设施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同时京西南区域还要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张乔  田婧 《科技和产业》2013,(11):37-40
从重点产业的发展速度、工业投资弹性和地区工业结构入手分析了山西省工业发展现状,建立了偏离份额分析模型,进而分析了山西省工业全国份额分量、区域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分量和总偏离量,发现山西省资源性产业具有结构偏离分量优势,但是竞争力却正在下降,提出了通过发展同资源型产业相关的其他配套产业,引进新技术,增强煤炭等资源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等策略来提升山西省工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左伟 《改革与战略》2013,29(3):49-52
电子商务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建立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有利于发挥电子商务产业聚集优势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文章分析了南宁高新区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的政策优势、产业规模优势和基础配套设施优势,认为南宁高新区创建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必须明确基地发展定位,优化制度环境,完善支持体系,构建重点特色行业电子商务集群,形成区域电子商务品牌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