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ampbell等(2001)为实证研究市场的长期趋势特征提出了市场波动率分解模型,其特点是将波动率按成因进行分解并且该分解不依赖于β系数。采用该模型,本文将我国股票市场1991至2004年的波动率实证分解为市场波动率、行业波动率和公司波动率。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三种波动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美国市场相比(美国市场1962至1997年间市场和行业波动率保持稳定而公司波动率增长了一倍),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市场1991至2004年间市场、行业和公司波动率均存在显著的下降趋势;表现出了与国际市场不同的趋势特点;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国股票市场在不断成熟、市场效率不断提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1998年后我国股票市场中市场波动率最大。公司波动率略小,而行业波动率则远小于前两者。本文的研究结论将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组合风险管理者提供宏观借鉴,我国投资风险管理的战略重点首先应对冲市场风险,其次分散公司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金融工程实验室真人实验平台进行了三次有无做空的对比实验,发现可以做空的情况下,市场的均衡价格低于无做空的市场均衡价格;当股票的基础价值短期不变时,做空可以减少股票估值泡沫;市场的均衡时间延长,股票的成交价格方差扩大,市场的波动性加大,市场的波动性与定价泡沫成反方向变化。将市场波动纳入泡沫界定能更好的衡量做空对市场的影响,做空能否降低市场泡沫,需要同时讨论估值泡沫和市场波动及各自的权重参数。  相似文献   

3.
价格波动存在两种类型:第一类型由于内在价值变化而波动;第二类型价格投机性的波动。我国市场实施固定涨跌幅制度。固定涨跌幅制度存在三大缺陷:阻碍第一类波动,损害市场效率;日内价格涨跌幅度接近涨跌停板时,会加大波动;当收市达到涨跌停板,次日波动会增大。本文对这三类缺陷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应当通过完善机制与制度维护我国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发展,避免因系统风险对社会和经济金融造成不利影响。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交易商品种、消除市场分割等手段加大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正确处理放松管制和加强监管的关系,调整监管理念,建立分层监管模式;要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科学运用政策调控工具;正确认识资本市场的波动性,科学运用政策调控工具。  相似文献   

5.
游资逐利的“乐命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家偏好均衡,可市场却偏好波动。在波动不已的市场浪潮中,蕴含着无穷的能量。那波动的市场能量,没有一份虚伪,也没有一份牢骚,有的只是一份真诚,一份理解的霸气。在这种真诚与霸气之间,波动不已的市场能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住房资产的消费和投资的二重性出发,分析了住房资产市场内在特征,进而揭示了住房市场价格的内生波动特征。本文的结论是:尽管根据一般衡理论,实现住房市场(或更一般地讲整个房地产市场)竞争性的市场均衡价格意味着效率最大,但是,由住房资产及其市场的内生特征破坏了住房价格趋向均衡的过程,因此住房市场价格的内生波动必然偏离均衡状态。这个结论也很容易推演至整个房地产市场。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在监测住房市场价格波动时,必须在充分考虑住房市场内在特征的基础上,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参照系,寻找能够逐渐接近住房市场一般价格均衡的条件和途径,而不是试图实现住房市场的价格均衡。  相似文献   

7.
乱象堪比古玩界的普洱市场,在缺失合理引导与监管之下,或将不断重复暴跌暴涨的波动。  相似文献   

8.
对个股的收益波动进行拟合,对于预测股价与波动时很有意义的。ARCH—M(GAKCH—M)模型还反应了风险升水状况。因此,文章力图构建一个把交易量、隐含波动率等信息揉进ARCH—M(GAKCH—M)的波动率嵌套模型,以便于波动率反映更多的市场信息。用包钢股票及权证价格数据作为实例.对嵌套模型进行了筛选,该例表明:交易量信息在波动率拟合中,既无开关效应,本身对波动率影响也不显著,隐含波动率对股价波动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市收益率与波动率跳跃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童汉飞  刘宏伟 《南方经济》2006,630(5):61-72
股票市场收益率通常小幅波动,但是当市场出现重大或者异常信息时,收益率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规模的运动.产生跳跃性变化,市场波动率也明显加剧。本文采用Jump—GARCH对沪深两市A股B股的这类跳跃性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根据该模型:当收益率小规模变化时,波动率由GARCH(1,1)平稳随机过程产生,但是当收益率发生跳跃性变化,波动率将背离GARCH(1,1)过程.调整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估计出沪深两市收益率和波动率的跳跃性变化.比正态分布的GARCH模型更合理地反应了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率过程。本文同时讨论了A股B股的跳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王世鸿 《魅力中国》2011,(2):385-385
一、农户养牛误区多 误区一:商品意识不强。有的养牛户不是把养牛作为致富的重要项目,而是当成副业,惜售心里比较重。误区二: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弱。面对市场变化,养牛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当市场波动时,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自1985年放开肉类市场以来,我国生猪市场开始呈现周期性波动。生猪生产的波动现象各国都有,但像我国这样的大幅振荡是少见的。生猪周期波动严重制约了生猪产业发展。最近一个周期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的,本来是一个正常的猪价波动周期,但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新一轮的猪价上扬是一把“双刃剑"。应对新一轮生猪周期性波动,建议加强政策扶持,强化防疫体系、完善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推广政策性保险制度、鼓励规模化饲养方式等,形成发展现代养猪业新机制。  相似文献   

12.
抓点带面 滚动发展 陕西省石泉县发展生猪养殖业与其他地方一样,遭遇过生猪市场波动周期的困扰。就在上一个波动周期低谷的2007年,全县生猪饲养量跌至25万头。农民养猪不赚钱,甚至赔钱,积极性受到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13.
刘仁和 《改革》2008,(2):118-123
我国股票市场和住宅市场的市盈率与货币幻觉代理变量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即在高通胀时,市场被低估;在低通胀时,市场被高估。通货膨胀通过货币幻觉,影响资产估值高低。股市的市盈率波动幅度远大于住宅市场,股票价格波动主要来自估值倍数变化;而住宅的估值倍数波动小,房价波动更多地受到了估值倍数与租金变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交易机制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从建立以来的波动性特征,我们特别关注了交易制度对市场波动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市场微观结构中的价格稳定措施和竞价方式的采取,对市场波动有显著影响,进而本文对如何增强市场稳定性提出了证券交易制度设计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用2002年12月至2014年10月的小麦市场价格数据,分析了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主要特征,运用X12季节调整模型实证分析季节要素对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运用HP滤波分解模型将2002年12月至2014年10月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指数原始序列分解为趋势值序列和波动值序列,分析得出我国小麦市场价格长期波动的趋势,并对研究期进行周期划分。经研究发现:小麦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夏季和秋季因素使得小麦价格上涨,春季和冬季因素使得小麦价格下跌,这与小麦的生长周期基本保持一致;研究期内我国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可划分为2个周期,各周期持续的时间长度和峰谷落差都不相同。研究末期小麦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存在逐渐缩小的趋势,波动周期存在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沈家园 《新财经》2006,(7):102-103
今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两次提高成品油价格,理由是:国际市场油价再次大幅攀升,近期在每桶70美元左右波动,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价差进一步拉大,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加剧,成品油供应趋紧,个别地区出现限供、断供现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世界经济的过度金融化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而商品价格的指数化、交易的期货化在强化商品与资本市场之间联系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以追逐暴利为目的的商品市场投机风险。价格的剧烈波动极大地扰乱了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正常的供需格局,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日趋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般的金融学教科书来说,货币政策作为总量政策,应当主要关注总供求的波动及其走向;对于房地产市场等微观市场的波动和走势,货币政策不应过于敏感,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比较有限。但是,随着全球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这一让人习以为常的金融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无论是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还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都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蔡宾  谢臻  刘义 《新疆财经》2003,(1):47-48
一般认为,机构投资比例的提高可以有效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内在稳定性,然而以主动式管理共同基金为代表的传统机构表现出加剧市场波动的倾向,特别是在存在大量资金和信息劣势投资者的不发达市场中,传统机构的过度投机行为是造成市场波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粮食价格数次波动。每一次波动的宏观背景因素以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都不可忽视,因此,我们在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价格变动的影响基础上,探求如何立足于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稳定市场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