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为例,采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效应,而FDI的进入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文章实证结果表明,FDI对劳动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集群有促进作用,但没有发现FDI显著地促进了江苏省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这个结果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跨国公司在江苏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投资低于其在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中的投资。  相似文献   

2.
陈欢  邝国良 《特区经济》2009,(11):269-270
FDI是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无论是东道国还是母国都可以通过FDI的技术扩散效应获取技术进步。而技术扩散存在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效用并未得以充分地发挥,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外资技术扩散的制约因素,探讨了提升FDI对我国产业集群技术扩散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FDI区位集聚与产业集群因果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大量统计数据,通过对FDI的锡尔熵指数、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 系数、N指数等指标的计算,对国内FDI的区位分布情况以及产业集群的现状做了定量分析.并从实证层面,对制造业的20个大类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基尼系数、N指数与分行业的FDI进行了Granger检验,结果发现FDI与产业集群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东部、中部、西部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关系,认为东中西部地区的FDI与产业集群之间成正向的关系,FDI与产业集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基于广东省关于“加快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调研及问卷数据,检验了产业集群归属是否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同时探究其作用机制,并考察了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以及企业技术特征等不同情境下产业集群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产业集群有利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提高数字化转型成效,且集群内的企业主攻生产制造环节更能充分发挥效能。产业集群的效应在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特征、企业规模与所有制以及企业技术特征三个方面体现出异质性,更有利于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薄弱、中小民营和“专精特新”等企业破解数字化转型难题。机制分析表明,产业集群通过共享技术研发、培训服务、同源供应商和订单分配等途径推动数字化转型,反映出集群的知识溢出、资源共享和交易匹配等三大效益机制。该研究以一手调研数据拓展了现有文献中对产业集群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测度方法;以机制分析揭示产业集群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制和阶段差异,印证并深化产业集群理论。文章的研究结论为企业“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推动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  相似文献   

6.
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山东产业集聚的发展,通过分年度、分行业以及分地域的方式测算了山东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并以区位熵为指标分析了2010年山东制造业行业的产业集聚程度,通过对山东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得出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最后针对如何合理使用外资和如何发挥产业集聚的带动作用提出: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外资投向,促进山东产业集群升级,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赵岩  王海峰 《改革与战略》2009,25(6):143-146
集群化发展是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文章在分析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现状后指出,加快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结合省情,以内源型品牌企业为核心,政府进一步自上而下的科学规划与企业自下而上的自主发展相结合,分地区、分行业、有主次、有步骤地进行,以提高甘肃省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FDI与产业集群互劲机制的分析——基于上海和江苏的例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DI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机制不仅考察产业的集聚对FDI的吸引作用,同时还考察FDI进入后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作用.作为建立在企业集群基础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产业组织形式,FDI集群内部的互动机制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表现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外溢"、专业化生产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动态循环累积效应.宏观层面的互动机制则是指FDI流入与产业集聚度之间的良性互动.本文通过对上海和江苏的制造业FDI集群的互动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地FDI与制造业集群间的互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并分别找出两地制造业FDI集群内互动效应显著的行业,从而为主导产业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经济转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制造业的更新与升级.文章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结合对该地区高职教育现状的考察,得出如下结论:在现有条件下,低成本、恶性竞争的产业集群,企业“一窝蜂”式的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以及产业地域集中后的“拥挤效应”而引致的集群不经济,依然是阻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更新升级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因而从企业层面上来讲,应重视技术型员工在制造业企业中对技术创新的贡献作用;从政府层面讲,要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培植具有地方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王发明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10):52-57
经济的全球化及区域化这一对对立统一的发展趋势愈发凸显了跨国公司与地方企业集群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文章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分析方法,从集群的产业及技术特征分析集群吸引跨国公司FDI的能力差异,指出集群区域的创新能力是吸引跨国公司FDI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伴随着FDI的不断涌入而不断深化的。最初在东南沿海,由于实施了优惠政策,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主的外向型加工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仇恒喜 《乡镇经济》2007,(10):42-46
嘉兴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集群特色明显,但一般多为传统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对嘉兴传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在分析嘉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提升嘉兴产业集群竞争力为目的,对影响嘉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进行探讨,并着重分析了FDI对产业集群的作用路径,最后提出提升嘉兴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外部资金引进方面与长三角等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规模小,吸引和集中功能不足.同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安徽省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不仅使制造业产业集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进而优化了产业结构.在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集群内产业配套、加快集群产业升级等措施来促进产业集群与承接产业转移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4.
FDI 对我国产业风险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对外商最有吸引的国家之一,外资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外资的大量涌入使我国许多本土产业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产业安全问题成为近期国内官方机构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界定FDI 带来的产业风险内涵及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设立了产业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据以分析我国面临的产业风险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珠三角地区272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问卷,考察了外源型产业集群现状以及产业关联对集群升级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产业集群内、外交互治理的视角,剖析其对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提出两者在集群升级过程中存在普适性的四个交互作用阶段。通过对南通电动工具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得出结论:可以借助内外交互治理机制来不断完善和提升集群内部治理,以推动其在外部治理中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最终实现地方产业集群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首先是生产要素在特定地区的集聚,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产业集群必然涉及到它与要素自由流动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FDI与产业集群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
全球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近年来对其发展的研究更多地采用价值链分析的手段。本文通过对全球主要航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价值链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以期对中国的航空业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天津滨海新区升格为国家级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战略目标,是把以滨海新区为增长极的京津冀打造为环渤海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都市圈。本文借鉴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构建一个地区制造业升级的竞争模型,并借助于这一模型对滨海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分析,从而就提升其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对策探析。  相似文献   

20.
集群经济是广东省工业发展的特色,这决定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在广东省产业转移的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从产业集群租金与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出发,基于产业集群租金视角对当前广东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以集群租金为导向的产业转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