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加拿大率先突破“反补贴不适用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论断,首次对我出口商品征收反补贴税。文章从有关国际法和国内法规范入手,探讨了国外对华适用反补贴的理论依据,分析了其可能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出我国的应对之策,以期对我国防范和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着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面临反补贴加剧的严峻形势,这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造成严重影响,并危及企业竞争力。文章从国外对华实施反补贴的现状入手,通过对补贴和反补贴的福利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张剑  何海燕   《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71-73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增加,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问题已经由企业的微观层面向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发展,补贴与反补贴问题越来越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为科学合理的确定反补贴产业损害程度,应对国外反补贴以及通过反补贴手段保护国内产业。文章通过对WTO规定的反补贴实施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构建了反补贴产业损害评估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在入世至今的近六年中,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在补贴和反补贴方面面临严峻的形势。文章通过对我国遭受的国外反补贴调查现状的分析,总结出我国出口产品屡遭调查的原因。最后提出,政府应根据中国入世时的承诺以及WTO的规章制度,着力调整补贴政策,对相关立法进行修改补充,使之能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同时增强企业自主应对反补贴调查的能力,从政府政策,国家立法和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共同应对国外的反补贴调查,切实保护我国企业的国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一国一税本是征收反倾销税的一种歧视性办法,但我们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在反补贴调查中也存在一国一税的现象。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我国在将来可能面临的反补贴调查中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运用经济博弈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使我们认识到,面对国外的反补贴调查,企业、行业协会和政府应各自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需要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严峻,应对任务十分艰巨。结合当前外贸形势,就应对贸易摩擦,尤其是应对国外反补贴调查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论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湛凤鸣 《特区经济》2005,(6):277-278
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对我出口商品的关税壁垒及许可证、配额等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门槛将逐步降低,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商品可在国际市场上畅通无阻。事实上,不少国家正以其更为隐蔽的方式——反倾销和反补贴来限制我产品进口,其措施正在日益增加,并将成为未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的出口产品已经深受反倾销的危害。高额的反倾销税给我国的产品出口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虽然目前我国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施加反补贴措施的还比较少,但是我国现行各种补贴政策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还比较多,其中很多将受到世界贸易组织《补贴与反补贴协定》的约束和影响。本文试着从这方面探讨一下我国关于反补贴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对华反补贴现状与我国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振华 《特区经济》2008,(9):224-226
反补贴是WTO贸易救济措施之一。我国面临的反补贴风险加大。本文介绍补贴、反补贴及WTO相关规则;阐述对华反补贴的现状,解释被反补贴调查的原因,分析应对反补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是第一个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国家,也是到目前为止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加拿大的行动给我国发出了危险的信号。加拿大对我国的反补贴调查随后被美国效仿,2007年3月30目,美国商务部宣布决定对中国适用反补贴法,并开始对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产品征收临时反补贴税,这打破了美国23年来不对“非市场经济体”采取反补贴措施的惯例。今后,我国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反补贴调查。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诉讼的情况还是罕见的,其原因主要在于反补贴对于发起国来讲不如反倾销好用,而且欧美等主要贸易体的反补贴法不适用于中国这样的“非市场经济国家”。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今后我国也较少面临反补贴诉讼威胁,因为我国企业获得补贴的情况本来就比较普遍,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正在获得越来越多WTO成员的承认,况且,现在已经有加拿大等个别国家对我国发起了反补贴调查。  相似文献   

11.
陈爱蓓 《特区经济》2007,226(11):248-249
双边磋商解决方案无助于贸易摩擦的有效解决。目前,我国最需要做的是利用WTO规则澄清国外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规则及特别保障措施条款等的适用,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以维护既有的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12.
黄青燕  姜发根 《改革与战略》2009,25(10):168-17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对华发动反补贴调查已成为贸易伙伴转移国际贸易竞争压力、遏制中国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继2004年4月加拿大对中国首开反补贴调查以来,针对中国的反补贴调查案件快速攀升,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面对日益严峻的反补贴形势,我国应依据WTO反补贴规则和中国入世承诺,修改与完善反补贴立法,清理与调整国内补贴政策,运用WTO反补贴规则,应对与化解反补贴诉讼,保护国内产业的安全和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在贸易摩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向和新特点以及产生的影响 反补贴是继反倾销之后的又一个贸易摩擦新热点。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反补贴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全球70%以上的反补贴调查针对中国。加拿大、美国是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的始作俑者和主要发起国,其做法可能被其他国家仿效。  相似文献   

14.
高国辉 《港口经济》2009,(6):20-21,30
一、当前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持续升值、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和传统比较优势丧失等多重不利影响因素下,我国产品的外部需求大幅减少,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显著降低,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新兴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替代效应逐渐显现,这些不利因素导致我国产品出口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开始逆转。  相似文献   

15.
随着圆际贸易形势的变化,美国、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的反补贴调查遂年增多。同时伴随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景气。国际贸易竞争的激烈程度日渐加深。我国遇到的和将要遇到的国际贸易争端进入到了一个多发期。本论文从国际反补贴新趋势入手.分析了我国遭遇反补贴的国际背景,利用中国贸易救济网公开的相关数据说明我国近年来遭遇反补贴的现状、特点以及对中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从政府加快法律法规建设、调整补贴政策、优化出口结构、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吴蔚 《开发研究》2012,(2):131-133
近年来,美国对华反补贴已经成为中美贸易之间仅次于反倾销的第二大贸易摩擦,美国对华反补贴案件中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和分析的现象。针对2008—2011年期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补贴调查的所有20起终审案件,搜集并整理了案件的相关资料,从中梳理出了美国对华反补贴终审案件的基本情况及其这些案件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认为我国在面临美国对华反补贴调查时,企业应积极应对,政府部门应不断优化税收优惠形式,充分发挥其公共资源管理的作用,从多方面提高应诉反补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月揽事     
反倾销的连锁效应:中小企业艰难复苏6月4日,澳大利亚确定将对中国铝型材启动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一旦立案,将有700多家中小企业受到影响,这是继南非和加拿大提起诉讼之后,我国铝型材遭受的第三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此前,澳大利亚还对我国卫生纸和空心结构钢管提出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贸》2013,(4):48-49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贸易争端频现,而反倾销、反补贴等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贸易摩擦救济手段。虽然我国对外的第一次反倾销调查的时间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且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案件数量也要少于欧美等国,但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开始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加大对外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力度,以进一步维护我国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9.
符合WTO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敢 《乡镇经济》2008,24(7):97-100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规定了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农业协定》对补贴和反补贴措施作出了特殊的规定。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农业补贴政策,但对照《农业协定》还有较大的政策空间。我国应在《农业协定》规则允许范围内,扩大农业补贴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当前全球贸易摩擦与争端的焦点.美国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已经成为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最多的国家,中美贸易关系成为当今政治与经济的焦点问题之一.文章系统分析了美国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的特征与强度,并从贸易限制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角度,重点分析美国“双反”调查对我国涉案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美国“双反”调查对我国涉案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贸易限制效应,同时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是产生贸易转移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