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月以来,美国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家无法独善其身,于是,减产、利润下滑、破产、被并购等现象屡见不鲜。许多企业家,尤其是成功过的企业家,都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沮丧、挫折感加深等情绪。  相似文献   

2.
增值税转型对我国微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增值税的全面转型是振兴经济的一大利好消息,力度大、范围广,对企业来说,不仅能够直接减轻税收负担,改善生存环境,更能够增加流动资金,扩大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因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促进利润的提升和产业升级。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文章论述了增值税转型后给企业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钟小根 《老区建设》2012,(18):22-23
一国工业企业的龙头企业投资收益的好坏决定一国国家经济的凶吉。通过对美国《财富》世界500强中关日三国企业群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数据分析,得出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有8年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都小于2%。即日本投资收益较低,国家经济凶险,中美两国在凶险之外。一国企业群投资收益越高越吉利,投资收益较少则凶险。所以企业要重视投资收益率,企业家需要找到打水的用具例如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4.
民间资金无法找到投资渠道,独占利润制高点的央企利润则进入下降通道,两者叠加出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中国的要素资源迄未找到高效配置方式。缺乏高效率的企业与内需市场的支撑,很可能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出现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者。转型时期中国企业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成功的企业家或经营管理者通常会具备一些典型特征,涉及战略决策、捕捉商机、概念形成、业务经营、人际关系处理、个人修养、领导艺术等方方面面。系统分析理解这些典型特征,有助于培育新时期的中国企业新领袖,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产业》2011,(7):38-38
研究发现,两方面的因素正在催生和唤醒中国企业的创新意识:一是国家将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台相关鼓励创新的政策,刺激了部分企业追求创新的热情;二是市场上演的创新成功法则,不断强化企业家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是企业的灵魂,创新可以为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  相似文献   

7.
这些年来,我们从企业家们口中听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在商言商”。这句话看似有理,其实包含很多谬误,因为企业不只是赚钱的机器、发财的载体,它还承载着很多的社会使命。一位韩国企业家说得好,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利润,但是利润是从社会中来,企业家就理应将一部分利润回馈给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克服利润隐瞒因素影响的基础上,文章利用来自企业层面的数据,对投资经营环境与中国民营企业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投资经营环境在投资诱导和利润增长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对民营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投资经营环境优越的地区,民营企业获得了更高的经营绩效,但这种影响在不同管理模式和企业家年龄特征的企业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宁宇新  李静 《开发研究》2012,(5):98-100
首先对产融结合的内在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以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产融结合与企业投资行为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产融结合对企业投资支出和投资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后企业扩大了投资支出但并不一定给企业带来正的经济利润。这一结论为企业慎重选择产融结合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的发祥地之一,进入20世纪以后,其发展更为快速,到20年代末,成为全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工商金融中心。在上海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族企业家的经济开发思想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思想包括经济开发的指导认识、企业内部管理及集团扩张的策略方针、市场开拓和竞争的战术原则、谋求上海投资环境改善的建议等丰富的内容。从指导认识上看,上海企业家虽以获取利润为其投资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但拯救国家危亡和振兴民族经济的历史责任感也是他们从事经济开发的重要出发点。刘鸿生在回顾创业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信息》2003,(23):52-52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对3192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经济走势明显升温 民间投资迅速增长 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经营环境趋于改善。  相似文献   

12.
李冀飞 《中国经贸》2010,(12):170-170
投资行为对企业来说非常关键,是企业进入市场,谋求利润的第一步,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企业投资活动给企业所带来的税后收益,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几种方案,结合现行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对比选择,从中选出能帮助企业减轻税负、实现税后利润最大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交流     
“中国背景”成为海外侨胞新的经济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据统计,从1978年至2004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4%,已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祖国的发展壮大,为海外侨胞创造了特有的发展机遇。 统计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达50.9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621亿美元,其中海外华商的投资占到了60%以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华商在中国的投资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  相似文献   

14.
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4月16日全部亮相,其中备受关注的季度GDP同比增长61%,这给全年GDP“保8”目标抹上了一层阴影。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副会长、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对“保8”目标表示,当前“保8”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企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还是相当低迷。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保8%还在于消化库存,今年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尽管有8%的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是市场仍不活跃,企业的利润比较低,失业率还会比较高。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它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越来越发挥其重要作用。广东省经济的增长离不开广东企业的发展,而广东企业的壮大需要企业家精神来支撑。因此加强广东企业家的精神建设,将对广东经济的提升起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广东企业家精神建设缺失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对广东企业家精神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投资就是投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的民营企业能生存下来都很不容易。所以,企业无论大小,每个企业家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正因为如此,在过去多年的投资中,我都比较好地处理了与企业家的关系。我已经投资了将近10家企业,比较幸运的是其中大多也都有了较好的回报,我也与其中大多数企业家成为了好朋友。把企业家真的当成合作的伙伴和朋友,互相尊重,相互欣赏,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7.
一个企业的诞生、成长、发展,除了必要的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规划等因素外,企业家精神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中国,中国企业家与西方企业家在企业运作方面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企业家,对企业、集体乃至国家承担很大责任。西方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更多是靠完善的流程、制度来治理一个企业,更注重中间过程,在责任承担上也没有中国企业家重。本文将探讨下中国企业与企业家精神的休戚关系,以及分析在经济转型的今天,中国企业更需要哪些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8.
由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中华工商时报、中国企业投资协会、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共同主办的“民营经济圆桌对话第一期——2005:民营经济回顾与展望”于2005年12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举行。 时值2005年末,著名经济学家和民营企业家代表汇聚北大,围绕“非公36条”的落实情况、中国目前的市场化走了多远、如何看待公平与效益、如何看待民营企业家、2005年民营企业投资行业特点、民营企业家关心的热点话题展开互动式讨论,并对2006年民营企业投资的热点行业进行预测和展望。本刊将圆桌对话内容择选了几个重要话题,进行了编辑整理,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周靖妤 《中国西部》2009,(10):42-43
企业慈善行为不只是传播企业形象,也能给企业带来直接利润。我们呼吁,把慈善和公益作为产业来投资。  相似文献   

20.
传统宏观经济增长的分解框架仅仅关注微观的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源配置效应,无法识别要素层面的这两种效应以及两种要素的经济利润。为此,文章借助一个新的基于要素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对中国工业企业的增长动能、配置效率以及经济利润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增长是其产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个结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产业以及不同地区均适用。中国工业企业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移。(2)企业自身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增进效应贡献最大,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从抑制效应大小来看,其抑制作用抵消了企业技术进步的绝大部分。具体到资源配置效率程度大小来看,行业内部企业之间的资本配置效率年均恶化程度至少是劳动配置效率的两倍,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微弱。(3)就要素获取的经济利润份额来看,资本占优,高达3.2%,资本利润是劳动利润的至少四倍,劳动利润的上升极为有限。民营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中东部地区企业获取了更大的资本利润,而外资获得了更多的劳动利润,体现了外资进入中国的战略取向。东部获得了更多的利润说明其反哺中西部地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