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特区到试验区:中国特殊区域战略措施的演进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特区与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都是中国特殊的区域战略措施,但它们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设立的,不能混淆其区别。中国特殊区域战略措施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经济特区、全面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局部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者在设立的初衷、区域与主体方面是不同的。随着改革与发展的推进,未来趋势必然是将重点放在体制机制的创新上,能否在体制机制方面明显创新,是新试验区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根据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性,基于“两型”社会背景,提出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内容和模式。对保障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使区域发展陷入困局,中央出于体制机制创新和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需要,设立了不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地方政府推动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践的一些做法偏离了设置初衷。今后,中央层面要慎批设置试验区,对已获批试验区要实行考核淘汰机制,发挥试验区之间在制度创新上竞争;地方政府要立足优势,在制约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政府管理体制机制上取得重点突出;非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创新探索。  相似文献   

4.
历史新时期珠澳合作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携手共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珠澳共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既符合国家总体部署又符合长远发展需要,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可行性。珠海申报和创建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基本策略是:充分利用澳门来作制度创新的大文章,把珠澳合作从单纯的经贸层面提高到制度层次,以制度创新带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刘恩专 《港口经济》2008,(10):23-26
一、以“新开放观”认识区域开发与对外开放的互动关系,高度重视自由贸易港区机制的开发开放价值 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外开放过程就是区域开发和制度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开放初期经济特区的优先发展与“先行先试”,还是当前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决策的形成,都体现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基本发展思路。其中,在有条件的“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是实现“试验区”使命和功能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产生的意义和重要作用,借鉴国内外经济特区发展的经验,从区域制度创新的角度对浦东综合配套改革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开发试验区:经济特区功能优势的扩展李东辉经济开发区是我国经济扩大开放和多样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说,它又是我国经济特区发展的延伸。因此,将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试验区,与中国整个经济开放格局联系起来研究,不论对经济开发试验区和经济特区,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引人注目之一的是深圳、厦门、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的相继建立,而21世纪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国务院先后批准全国设立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一些国家级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深刻认识这两种类型经济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就必须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国家在中部地区设立了包括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战略平台。  相似文献   

10.
当前,山西上下正在加快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本文简要论述了山西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山西科技资源现状,明确了科技资源相对缺乏与转型综改科技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从国家层面聚集科技资源,助推山西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和各国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自主创新是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技术、知识和管理等多种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这些生产要素之间的和谐又构成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特征。国家应当注重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文化理念创新和人才观念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驱动经济发展的手段是创新。为实现创新型经济的目标,"硬创新"是根本,"软创新"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的驱动力是国家创新体系,应通过建立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为"硬创新"提高保障和激励,从而实现我国驱动创新战略。  相似文献   

13.
按照区位相近原则规划的城市经济圈(带、群),如果缺乏强势的经济集聚中心和优势产业的支撑,这样的城市经济圈(带、群)则较多的具有地理空间的属性,而缺乏经济学意义的属性。构建城市经济圈,要致力于形成和强化投资热点效应,以热点效应集聚优质资源。城市经济圈是国土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必须与国土主体功能规划相结合。安徽应该按照一主、多次、立体型布局的战略思路,构建以沿(巢)湖经济圈为核心、沿江和沿淮城市经济带为两翼的"一个核心,两翼支撑"的"三沿"城市经济圈,形成多层次、跨越型、现代化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对外主打"三沿"城市经济圈一张牌,强化安徽城市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中的整体竞争、规模竞争、创新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王琼 《中国经贸》2008,(20):52-54
环渤海经济区目前仍面临一体化程度较低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由于特定经济制度变迁模式和特殊经济结构造成的,因此本区域提高一体化水平的关键是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要从硬制度和软制度两个方面入手。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其次要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软制度;最后要完善硬制度使其有利于区域协调。  相似文献   

15.
牛瑞瑞 《特区经济》2009,(8):225-226
自主创新是高新区的本质特征。本文认为高新区是特定的区域创新系统,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视角,为实现高新区"二次创业",从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和环境性要素等方面分析提高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是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的第十个年头,2010年5月20日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会议,决定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不仅标志着国家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由"稳定压倒一切"向"稳定与发展并举"的战略转变,也为西部地区从大开发到大开放奠定了基础。本文从喀什经济特区建立的意义和策略对经济特区的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尝试从竞争优势角度阐释中国经济特区40年持续性产业升级何以成功。文献梳理发现,从比较优势理论到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经济特区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模式。文章结合开放型经济下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演进特征,构建依托生产要素、国际国内市场、产业和创新体系、特区文化等四个因素耦合作用的经济特区竞争优势"钻石模型"。其中,"特区文化"的引入是对波特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最大的拓展。文章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分阶段考察了经济特区产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演化,并分析其构成要素驱动产业升级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报告以作者的“人本体制论”、“广义产权论”和“第三波转型论”为理论依据,对中国未来几年发展转型的理论与方略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总体上正由“生存型”阶段转向以追求人自身发展为主要诉求的“发展型”阶段,传统的低成本粗放型工业化模式进入调整转型期,城镇化将延续快速发展态势,体制改革也将呈现新的特点。在未来几年,中国应实行人本、绿色、创新和协调八字方略。人本战略:由“物本导向”到“人本导向”;绿色战略:由“环资启蒙”向“生态社会”;创新战略:由“加工基地”向“创新高地”;协调战略:寻求内外、产业、区域和城乡四个经济结构的各自均衡和总体协调。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体制的转型。应及时由单向度的经济转轨拓展为多向度的“五环改革”。要准确把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五环改革”的“靶心”,特别要注意摆脱特殊利益集团的束缚和掣肘,从而为发展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和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9.
开发区是中国经济成长主要贡献者,为产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创新政策则是开发区成功营运关键因素,并成为开发区的核心竞争力。现实中由于各地方开发区的盲目发展,导致数量多、规模大、同质化严重,出现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现象。通过成功开发区的个案研究可以发现:创新政策是政府管控市场失灵、推动企业创新的主要工具。创新政策一般以直接资助、间接资助、需求激励、促进合作、创新服务等五个构面来推动园区的发展,绿色创新已成为新的趋势。同时创新政策的实施涉及多个政府部门,需要政府部门间协调促进。开发区应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从资源基础角度出发制定创新政策。  相似文献   

20.
陈新业  彭静 《特区经济》2010,(8):265-266
保税港区是具有多重战略意义的制度创新,设立保税港区并不只是看它可以创造多少经济效益,重要的是为了改善地区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保税的独特条件,真正成为国际贸易的新增长点。保税港区的功能开发利用必须在战略上总揽全局,方案上周密论证。本文提出要实施区域功能综合,防止"境内关内"的区域定性难以发挥开放优势;实施特殊政策叠加,防止"多头分管"的管理体制难以提高运营效率;实施区港体制合一,防止"区港分离"难以达到发展的初衷;实施产业导向外向,防止"名不符实"的功能定位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