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纵观过去的2006年,面对世界各国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通过不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宏观调控措施已在世界各国产生积极的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理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也都在各国得到抑制和改善。由此可见,中国2007年经济发展仍将具有一个相对宽松和不断向好的国际环境,高油价和高初级产品价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明显增加。为此,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从经济发展的“有快有好”迈向“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其中传递的强烈信号表明,中国经济发展将逐步从重“量”转向更重“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看来,今明两年是转折之年,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  相似文献   

3.
纵观过去的2006年,面对不断加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发达国家普遍通过不断提高利率为经济降温。宏观调控措施已在世界各国产生积极的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理性投资和房地产市场也都在各国得到抑制和改善。由此可见,我国2007年经济发展仍将具有一个相对宽松和不断向好的国际环境,高油价和高初级产品价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明显增加。面对新形势,我国确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从经济发展的“又快又好”迈向“又好又快”。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在第三十九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只是阶段性的。当经济转型完成之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重新提高到9%左右,而且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面对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谁会第一个走出危机”无疑是一个非常吸引眼球的问题。笔者认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有三方面的理由支持中国先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复苏:一是在实体经济方面,中国具有扎实而稳定的基础优势;二是从总量上来说,中国拥有相对较雄厚的财政实力;三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较小,中国经济拥有稳定且可依靠的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撑。  相似文献   

6.
经济要览     
张立群:中国经济格持续向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表示,抓好“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国经济一定会化危为机,并给其他国家带来机遇。张立群表示,畅通国内大循环,一要牢牢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有效扩大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产能,保障就业。  相似文献   

7.
宏观措施刺激下的中国经济存在三大隐忧。 隐忧一,中国经济发展对投资与外贸的依赖度太高。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为60%以上,而美、日等发达国家仅为2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需肯定会大幅减弱,产能过剩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难题。中国经济面临与1998年完全不同的形势。这次的经济衰退,在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同时发生,其规模之大、危害之广、程度之深都大大超过以往,而且衰退的过程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8.
“环保”与“经济发展”,谈及它们的关系,有一个词总是如影随形,那就是“代价”。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人们见证了诸多因对经济目标的执拗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最近三十多年中绞合层现。  相似文献   

9.
“环保”与“经济发展”,谈及它们的关系,有一个词总是如影随形,那就是“代价”。在快速发展的中国,人们见证了诸多因对经济目标的执拗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最近三十多年中绞合层现。  相似文献   

10.
高辉清 《开放潮》2001,(12):21-22
我们在年初就曾经做出了一个结论:世界经济在美国经济的带动下要经历一次中长期调整。毫无疑问,现在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主流的意见。受其影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相应地有所放慢,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潜能,外部环境恶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就能降到最低,“逆风飞扬的中国经济”就能够成为长期存在的奇迹。我们认为在中国经济中潜藏着五个发动机:在供给方面有一个,即城市化建设;在需求方面有四个,分别为投资需求中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及消费需求中的汽车消费和住房消费。一、 城市化建设。每年年初,…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既包含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也包括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技需求会促使中国科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从而促使科技发展从“科技与经济相结合”转向“社会发展中的科技”。本文从前述“全球化及信息化社会”、“工业化社会”、“城市化社会”、“循环型社会”与“消费型社会”发展愿景出发,分析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抛出“中国威胁论”,惊呼中国是亚洲即将睡醒的雄狮,已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尽管中国的政治外交一直声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客们仍然无视他们正在分享的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丰厚果实,频繁地采取种种手段,诸如制裁中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的汇率改革施加压力,在“台独”问题上态度不明朗干涉中国内政等等,试图遏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影响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正在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才能够不断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很可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处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阶段,而且在长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的问题和矛盾,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既是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由“中央经济时代”向“地域经济时代”转变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占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在地方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中小企业也就不会有地域经济,在地域中如果没有比较完善的援助体系,中小企业也不可能顺利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庞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日本的地域经济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借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对于繁荣我国地方经济、缓解社会深层次矛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能否正确认识经济发展的真正目的,不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认识正确,就能较好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使经济按照客观规律稳健前行,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并平稳迈向更高层次;认识模糊甚至完全错误,即使经济在某一阶段或特定时期取得一定“成功”,但经济社会不可解决的根本矛盾会不断爆发,经济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波动,甚至发生危机,  相似文献   

16.
尽管瑞士并不是第一个与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发达国家,新西兰、冰岛尚在瑞士之前,但身为欧洲大陆和世界经济的20强国家。瑞士作为发达国家的“成色”比新西兰和冰岛高得多,其富庶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高为世人所公认。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情》2001,(5):8-12
“入世”对我省房地产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与其他行业一样迎来的也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房地产属于不动产,不像一般商品会随“入世”产品大量流入,对房地产的冲击带来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促进我省房地产业的不断成熟,尽快与国际接轨,完善房地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当前,使经济增长率由年均10%左右平稳下降到7%~8%,是首要和最紧迫的任务。由此既可以形成推动经济转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倒逼环境”,也可以继续释放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为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改革攻坚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集体经济》2009,(6):24-24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中国人民很好地发挥了“后发优势”,从发达国家那里学习、模仿先进技术和经验,避免重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创造了GDP连续快速增长的成就。但“后发劣势”的效应也开始逐渐凸显,由于我们可以轻易地模仿发达国家,能以技术替代制度变革,能快速地发展经济,就会缺乏动力去改革自己的制度,缺乏动力在根本性制度上做有利于长久发展的变革,结果牺牲了长久繁荣的机会,后发“优势”反成了“劣势”。特别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显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结构:投资增长过快、企业产能过剩;  相似文献   

20.
2001年,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经济实现了由外开放向开放经济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深刻意义是:从此决定中国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将不仅主要取决于国内因素,而同时将取决于国际因素;在实施宏观调控时,将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情况如何,而且要综合要权衡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我国开始于1997年的需求不足,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经济开放度逐年提高的情况下发生的,基本上属于“输入型需求不足”,而并不是中国经济自身已经发展到“生产过剩”阶段而出现的需求不足。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在今后与以“过剩经济”为基本特征的西方国家往来的过程中,“输入型需求不足”可能会经常发生。治理需求不足可能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长期战略任务,但决不可对发展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的问题有任何的忽视。在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不消除甚至有可能增加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仍然可以采取措施尽可能据展新的贸易市场,开辟新的对开放渠道,但宏观政策的基点应该着力发挥国内优势、扩大国内需求,以内需的扩大弥补外需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