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和危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已进入证券化发展阶段。美国金融制度的改变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积极作用是使低收入者买得起房子。2006年9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危机的特征是借款者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和抵押贷款坏帐高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导致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房价泡沫的破灭和利率上升。掠夺性放贷和监管缺位是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住房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把房价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外,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本文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边缘化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房地产市场震荡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人士和学者提出了对于我国房地产市场下行风险是否会给宏观经济带来压力的担忧。我们通过从住房抵押贷款中追索权条款的研究,发现我国房地产市场与日本更为类似,而与次贷危机的爆发地美国有着本质区别,我国房地产风险的实际承担者是消费者本人与房地产企业,而提供住房抵押贷款的银行已经较好的隔离了大部分房价波动的风险。在这一意义上我国房地产市场变动不会给金融体系带来过大压力,而只会产生一定的财富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4.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从宏观经济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内部,分析了整个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爆发的原因,通过分析美国此次危机,总结了一些间接的经验,并结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美国次级债危机成因分析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成因1、次级抵押贷款对金融机构更有吸引力在面对日趋繁荣的房地产市场时,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发放次级抵押贷款更有吸引力,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优质抵押贷款市场门槛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客户群体又相对较小,市场空间有限;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证券法律监管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把流动性差的个人房屋抵押贷款通过信用增级转换成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流动的证券的过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使得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遭到重创,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形成.我国从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到现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关的法律监管体制不足以保证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安全高效进行,基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启示,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法律监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7.
信用风险是住房抵押贷款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根据购房动机将房贷者划分为自住型房贷者和投资型房贷者,并将违约划分为主动违约和被动违约。分析认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形成机制主要在于市场供求决定房产市场价值,首付比例和还款年限决定房贷余额,支付能力和还款意愿决定是否违约,房产市值和贷款余额决定实际损失。我国房地产市场中房贷余额短期下降速度较慢,房价存在快速下跌风险,住房抵押贷款首付比例偏低导致房产市值小于房贷余额,这些情况都会增加违约风险,严重的可能导致金融危机。控制住房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贷前应认真考察房贷者信用水平,提高首付比例,确定合适贷款期限及提高资产证券化比率等。  相似文献   

8.
2007年2月引发的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及全球股市影响巨大。而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和前几年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有诸多相似之处,研究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危机以及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房价的不断升高与下降、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美国近几年资产证券化规模的迅速增加和次级抵押贷款产品本身的设计缺陷四个方面的原因分析美国次级债危机,并揭示其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次贷危机的爆发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在宽松的利率环境下因房产的抵押及信用风险等种种原因而造成.因而,可以将金融机构抠押信贷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次贷危机中解析当前金融机构所面临着的市场及信用风险,在危机后吸取教训,完善各类风险问题的预警机制,并建立健全房产信贷的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在过去二十年得到迅猛发展的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市场于2006年开始走软。2007年8月9日以来,欧洲央行、美联储、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央行纷纷向市场注资以提供流动性。至此,这次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相似文献   

11.
近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恶化迹象,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市场动向表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险近期加大,由此引发的负面影响可能正蔓延至金融信贷衍生品等其他金融市场,引起美国房地产业的进一步衰退,并将拖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的经济增长。美国次债危机由此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全球经济受到波动,由此也波及到中国经济,并对中国的房地产业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的支柱的银行住房按揭贷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席卷美国,进而波及全球,给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带来了严重的冲击,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主要是由美国利率大幅度上升、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以及美国过于廉价的信用体制等一系列因素所导致的。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产业发展迅猛,百姓买房的需求旺盛,以及金融机构放松贷款条件等因素导致房价的不断上涨,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给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带来重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管理,中央银行应强化对银行贷款质量的监管,并尽快完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住房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把房价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外,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本文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边缘化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民生的重要问题,对于推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繁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发展还不健全,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盲目乐观,要考虑的房价的波动和市场的走向,要做出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正确面对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法律为依据,以政策为准绳,不断开拓贷款模式,不断强化风险控制,才能促进我国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为民众和企业带来切实的利益,也能增加银行的收益,促进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底,美国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因次级贷款市场危机而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最终爆发,其"蝴蝶效应"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至今为止,危机已经造成美国多家住房抵押贷款机构陷入严重财务危机而宣布破产或濒临破产,危机还殃及许多全球知名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使它们陷入流动性困难.本文就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房贷业务的警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巍 《现代商贸工业》2009,21(17):189-190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是指在美国爆发的,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从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着手分析,通过对产生原因的分析而提出我国银行业应对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过度的次级抵押贷款,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这场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改革的初衷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得到完全贯彻,以致城市房价上涨过快,居民承受负担过重,房地产市场运行秩序欠佳。美国的次贷危机启示我们要加快优化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政策,以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世界范围的金融市场的动荡,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目前,我国房地产信贷市场也面临着违约风险、市场风险、提前还款等风险问题.我国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建立健全我国房地产业信用征信体系;加强金融监管;稳定房价,防止房价大幅度波动;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分散市场风险;积极运用金融创新,分散市场风险.  相似文献   

19.
《商》2016,(6)
我国房地产业的兴起源于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及开发商在当今新的市场形势下对建筑业的热衷,这也为项目集资提供了在建工程抵押贷款衍生的机会,并且抵押贷款逐渐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建工程抵押评估在房地产中的地位正在提升,但因为在建工程有自身的不确定性,引起在建工程抵押评估的原则和方法都具有特殊性,所以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住房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把房价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外,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本文就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边缘化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