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得到了深入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完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会,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民工短缺现象,即“民工荒”现象。文章主要针对“民工荒”的概念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民工荒”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陈艳  向鑫 《致富时代》2011,(10):8-8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出现了人口结构中的出生人口减少,社会总抚养比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升高的状况,进入了“人口红利期”。但如今,我国一些加工制造业聚集的地区先后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我国未来否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问题。该文简要分析了我国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3.
何伟  严玥 《商场现代化》2006,(5Z):239-240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试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究和分析,指明民工荒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并结合当代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解决民工短缺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春辉 《商场现代化》2007,(7X):368-369
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出现的“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出发,通过全面、细致地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80年代的改革释放了当初被严重束缚在农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的农民得以从农村走出来,以农民工的身份走向城市,一时间神州大地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劳动力,“民工潮”一时兴起。一直被认为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却在21世纪的头几年(确切地说应该是2003年)出现了短缺现象.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已经存在了一年多的”民工荒”问题.是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在”两会“上,改善民工待遇也成了代表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发展中“民工短缺”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伟  严玥 《商场现代化》2006,(14):239-240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民工短缺现象,试从经济学角度对其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做出探究和分析,指明民工荒对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并结合当代我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以解决民工短缺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工荒”现象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性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淑艳  詹玉萍 《商业研究》2006,(24):105-107
近几年来,中国东部沿海部分城市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究其原因既有表层次的原因,也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单纯依靠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已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民工短缺的问题。借鉴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根本对策在于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  相似文献   

8.
刘春辉 《商场现代化》2007,(21):368-369
本文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出现的“民工潮”到“民工荒”现象出发,通过全面、细致地解读“民工潮”到“民工荒”产生的根源,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治理对策,以期能够为有关部门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周林冲 《消费导刊》2011,(13):64-65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煤矿业对农民工的需求量很大。然而,南方国有煤矿企业目前却面临采掘农民工招收难且队伍不稳定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供大于求,而是煤矿业劳动力市场扭曲失衡的结果。“民工荒”使国有煤矿企业的发展遭遇瓶颈,对我国煤矿产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如何采取有力措施,遏制“民工荒”现象,是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静 《致富时代》2011,(10):17-17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农村劳动力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民工荒”这个词汇,曾经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而一度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回暖,关于“民工荒”现象的报道又开始占据各大媒体的版面。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其他省市也出现了“民工荒”现象。这是用工制度的一个不合理现象。按理说,出现“民工荒”对民工是好事,说明市场对他们需求增加了,但事情并不让人乐观。过低的工资待遇和一些歧视行为,让民工也寒心。他们逐渐意识到,城里的那份工作并不可靠,由当初的趋之若鹜变得理性起来,城市里就出现了招不到民工的现象,所谓的“民工荒”。该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工荒”现象进行了解读,这与目前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下半年起,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内地桌些地方逐渐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本文结合“民工荒”产生的背景.首先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并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然后从各方面揭示本轮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农村劳动力转移在2004年似乎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之前.大家关注的是每年春节之后汹涌而至的“民工潮”;之后.不期而遇.让人惊呼在经济相对活跃发达地区出现了“民工荒”。无论“民工潮”问题,还是“民工荒”问题.都是“三农”问题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但是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本文对当前的民工荒的现象进行了本质的分析,分析它的概念、种类、形成的原因,提出了缓解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却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并且从东南沿海扩展至中西部内陆,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结合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从"民工荒"现状、成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工荒"作为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是农村劳动力供求变化、劳动力价格与价值偏离以及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还需长期努力。  相似文献   

15.
周利兵 《商》2014,(2):254-254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然而,近几年来,“民工潮”慢慢演变成“民工荒”。特别是2007年以来,“民工荒”一词在网络、电视等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之“民工荒”现象也随之进入大家的关注当中。本文试图分析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王丽兰 《商业科技》2010,(32):124-125
2008年金融危机背景下农民工大规模返乡,然而2009年6月以来,随着经济复苏,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民工荒”现象。本文分析珠三角“民工荒”的原因得出:经济发展使农民工就业不仅仅限于珠三角地区,实际收入水平过低使部分珠三角农民工流向其他就业渠道,在珠三角农民工劳动力市场需求上升时导致“民工荒”现象。要应对“民工荒”,珠三角必须实现从依靠低廉劳动力到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珠三角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  相似文献   

17.
贾婕 《商》2013,(24):272-272
我国身为劳动力市场供给大国,却出现了“民工荒”这一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不仅只局限于制造业企业集中的省市及地区,还出现在以往的一些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面对这一令人费解的现象,本文从农民工群体本身、用工企业、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国际现状这五个方面对此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民工荒”——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初以来,我国福建、广东、山东等地陆续出现了“民工荒”,这是继我国近二十年“民工潮”之后首次出现的“反民工潮”现象。如同看待“民工潮”一样,社会各界对“民工荒”也是褒贬不一,有为之喝彩的,有为之担忧的。笔者认为,无论昔日的“民工潮”,还是今日的“民工荒”,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正常现象。 一、“民工荒”是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动的结果 不管农民离开土地来到繁华的城市,还是农民离开城市回到农村,都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廉价问题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新形势下,面对着“民工荒”问题的出现,企业应当将观念进行转变,将对人力资源成本的控制,从员工的工资成本上转移到劳动生产率上来。“民工荒”使企业给员工提供的工资、工作条件、福利条件都有一定的提高,这就使其成本提高。在本文中主要从影响人力资源成本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到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民工荒”的局部性、结构性、短期性特征仍占主导。“民工荒”是劳动力供需面改变、体制性因素、结构性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认为应继续着力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极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稳步优先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同步解决“民工荒”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