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地勘单位矿业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矿业权会计核算,对地勘单位加强矿业权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矿业权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1)成本核算没有体现矿业权的无形资产属性.(2)矿业权成本核算不符合新会计准则中相关性、可比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假设.(3)缺少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4)对探矿权终止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不全面.文章提出应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规定的石油天然气开采中矿区权益的会计处理规定,将矿业权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对完善矿业权会计核算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实践科学发展观着眼,论述了地勘单位矿业权的资产属性及其分类,从规范管理与会计控制角度强调了健全矿业权会计核算的必要性,探讨了矿业权核算的内容和主要会计分录示例以及相关问题,以理顺和加强地勘单位矿业权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控制,建议由国家地质勘查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统一的矿业权管理与会计核算办法.  相似文献   

3.
地勘单位企业化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地勘单位走向市场,走企业化道路,是大势所趋.破解地勘单位企业化难题的关键在于:①政府先要为地勘单位进一步改革垫付成本,帮助他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②地勘单位要真正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进行改革;③地勘队伍要进行专业化分工,为上市创造必要条件;④政府要为地勘单位培育好矿产勘查资本市场和矿业权有形市场.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地勘单位应该重视三个问题。首先,应该重视对矿业权的拥有,这是地勘单位发展的前提;其次,应该重视对矿业权的经营,这是地勘单位最后获得收益的保障;第三,应该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构建,这是地勘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矿业权的简单招、拍、挂严重地损害了地勘单位的利益,也阻碍了找矿突破和政府应在探矿权市场管理中有所作为。矿业权是地勘单位实施企业化经营的生命线,各级政府要为疏通这条生命线制定和完善政策规定,切实抓好矿业权市场建设,为地勘单位实现找矿突破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地勘单位逐步向企业转化,矿业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给地勘行业带来了新机遇和经济增长点,矿业权的属性和相关的会计核算对地勘单位矿业权管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由实践科学发展观可知,无形资产概念的创新是一种必然,矿业权的行政权利以及后期投入的增值,使其成为无形资产中的一项新内容。矿业权资产的会计核算,应参照新会计制度中的相关会计核算设计设置会计科目、核算内容和主要会计分录、期末摊销、计提减值以及列报披露等相关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7.
矿业权对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地勘单位对矿业权的管理和维护现状并不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矿业秩序尚未根本好转,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缺乏保障;二是矿业权使用制度不尽完善,地方政府难操作;三是矿业权出让流转制度不健全,弊端较多;四是地勘单位经济基础脆弱、人才缺乏、装备落后,不利于矿业权的管理和维护。加强地勘单位矿业权管理及维护的对策:一是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技术队伍素质;二是用好现有法律法规、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三是抢抓全球金融危机之机遇,回收矿业权;四是加强矿业权的综合研究,加大勘查投入,实行专人管理,加强与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的联系;五是重视区块整合,树立大地质观。  相似文献   

8.
地勘单位应在矿业权市场上有所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矿业权转让实践的反思,论述了新矿法实施对矿业权市场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地勘单位要把经营矿业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在矿业权市场有所作为,成为矿业权市场主体,并对培育、规范矿业权市场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石油地勘单位的实际出发,在推进经营管理企业化的过程中,必须抓好几个问题:要重视制定增强经济实力的经营目标;要完成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要建立新的经营机制;要实行全面的经济核算。  相似文献   

10.
对地勘单位矿业权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地勘单位现阶段矿业权的管理、维护及开发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矿业权逐步实行招拍挂以后如何进行矿业权的管理和运作 ,并结合地勘单位的生存、发展和企业化 ,提出了要依法登记、依法管理、以权养权、以权生权、走滚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角度谈矿权资产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主要体现在有偿取得矿权和征收资源补偿费两方面。矿权的有偿取得及许可在一定条件下转让,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中,以矿权的有偿流转制度为主。矿权资产管理的具体步骤为:①产权登记;②价值评估;③管理经营。矿权资产管理中应注意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包括:①储量管理与评审;②建立矿产资源资产和价值的动态核算体系,为矿权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支撑;③矿山企业应具有矿权资产维权意识;④应加强矿权市场建设;⑤加强资源补偿费、矿权价款的使用过程的监管;⑥国家在进行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的同时应注意矿产资源管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地质勘查单位改制转企的大趋势,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资料,概述了地质勘查单位改制中所拥有的地质勘查成果的会计处理:即对矿权价款的确认、探矿权会计科目的归属、采矿权作为无形资产的摊销及后期投入资本化等问题的会计处理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文章指出 ,矿业权评估方法与其它资产评估方法有相似之处 ,也是通过收益、市场和成本三个途径对评估对象的价值进行评价和估算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矿业权评估途径和评估方法 ,并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强调了一些问题。文中还简单介绍了一些其他国家同业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作为生产要素的矿产资源是资产化的矿产资源,其价值包括净价值、矿业权价值和矿山生态补偿价值.矿业权收入分配要补偿已消耗的矿产资源资产、劳动和资金,这三个要素的回报加税金构成矿产品总成本,矿产品收入减去总成本是矿业企业的利润.当前矿业利润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突出反映了资源和资本分配不公,造成国家资源权益流失.应通过矿产资源资本化来实现矿产资源所有权权益,不能用资源税代替矿产资源权益所得.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矿业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矿业权制度是保护、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矿业权制度在矿业权的内容及物权性,矿业权主客体等方面都存在着问题。在矿业权制度改革中,应进一步明确矿业权制度的改革目标、任务,研究与物权原则相适应的矿业权制度,研究新的矿产资源储量评价标准和矿业权评估科学方法,以及按矿种分类分级管理的矿业权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演变的研究,我国矿业权体制的演变动因主要是矿业活动中,政府与企业双方各自利益的变化以及相互的利益冲突。当前我们要注意进一步明晰矿业产权,规范政府行为;放宽矿业权流转的限制,建立完善矿业权市场,促进矿业权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行;进一步规范矿业税费制度,平衡政府与企业利益;消除矿业权人资质认证上的歧视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云南省煤田地质局的基本情况 ,提出以局为单元深化改革 ;实行产业整合和重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矿权获取和管理的基本思路 ,以及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各项优惠政策 ,抓住属地化管理带来的机遇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充分利用云南省的区位条件 ,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速发展自己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是天然形成的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权益,而矿业权有偿取得是社会资本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二者的联系是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等于天然形成的矿产资源价值加上矿业权价值。正是这种联系,当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权益不到位时,其不到位的部分便被社会资本所占有。后果是扭曲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经济关系,造成政府管理错位,并促成行业分配不公,加大收入差距,助长以权谋私。必须提高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收取标准,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必须加强对矿产资源实物消耗的管理,把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结合起来,增加"资源取得成本"科目,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矿业权项目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业权评估中 ,风险分析是决定矿业权评估方法的基本因素之一。本文在分析矿业权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用层次分析法量化各风险指标 ,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求出矿业权评估价值修正系数 ,据此建立了风险分析条件下的矿业权评估模型 ,并通过实例分析检验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对完善现有的矿业权评估方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的,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是将矿业权定位为用益物权,考虑到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矿业权的使用权事实上转化成为一种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并未实现,这直接导致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影响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确定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价值,完善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社会的持续保障。因此,要通过改善税费政策、完善矿业权评估、落实环境保护、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矿业权的国家所有权,促进矿业开发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