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的地区往往是土地利用分类研究的首选地区.南海位于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以南海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的初步研究,尝试建立了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南海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是在现行的《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南海土地利用的实际,提出的一个三级续分的分类体系.其中包含了4个一级类型,21个二级地类.  相似文献   

2.
以土地社会功能的公共服务、经济、社会保障功能为立足点,建立土地社会功能分类框架,并对主要功能内涵进行初步界定。根据分类目的、依据和原则、分类方法,提出分类系统包括公共服务功能、经济功能、保障功能3个一级类,8个二级类以及23个三级类。通过和已有的土地社会功能分类成果对比,本分类框架对土地社会功能界定更为清晰、涵盖更为全面,能够为土地功能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沧州滨海区域盐荒土地的发生、变化与地域性因素密切相关。所论范围现有盐荒土地196.272万亩,占其国土总面积的46%。按照有关原则和指标。将其区分为4个一级类型(土地类)、14个二级类型(土地型)和50个三级类型(土地相)。应根据土地属性,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利用丰富的盐荒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是在符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根据青海省现有农村土地调查资料和成果,并结合青海省省情,本着既满足调查质量要求,又节约人力、物力的原则开展的.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技术流程:收集分析已有的资料、遥感影像解译判读、外业调查工作底图制作、外业调查核实、基本农田上图、建立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面积统计汇总.并在外业地类核查中根据农业县、半农半牧县和牧业县的地类特点采用了针对性的核查和补充调绘.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分布区,而湿地生态功能区划是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本文按照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结合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将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划分为3个一级区,14个二级区,并对其分区特征进行分析。为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湿地,创造可持续发展条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以泸水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生态用地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家实施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多规合一"方案,在总结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生态用地进行概念界定与分类;在分类基础上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选取地质灾害规避、土地防护、水资源安全、公路防护带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5个指标因子进行生态用地重要性评价。[方法]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叠加5个因子图层得到区域生态用地重要性分级及空间分布。[结果]提出增加生态用地为土地利用类型,将生态用地分为13个二级地类,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类型为8个一级地类和46个二级地类;且二级地类在保持与原相关分类一致的前提下,重新归类。更好地与原分类进行了衔接,分类可实施性较强。评价结果分为4个等级。[结论]结果符合泸水县生态用地功能特征,在土地分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在区域用地规划中有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土地督察工作的不断深入,土地督察发现问题的表述、归类等方面的问题逐步显现,制约了督察的效用,开展土地督察发现问题分类标准研究成为当前土地督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必然.2012年,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对这个课题展开了研究,形成了《土地督察发现问题分类标准》.该标准将土地督察发现问题分为耕地保护、农用地转征收、土地供应、土地利用、土地登记和抵押融资、违法占地与土地执法、相关部门履责、土地管理政策文件、国土部门工作、其他等10个一级类,包括52个二级类、118个三级类.这套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推进土地督察规范化建设,提高土地督察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8.
依法完善农村二轮土地承包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妥善解决当前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遗留问题,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权益。2004年,我省各地根据省委、省政府开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的决定,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省里有关文件要求,坚持“摸底排查、分类指导、先易后难、逐个落实”的原则,认真、扎实地开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我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04年12月15日,全省已完成完善工作的村有17559个,占应完善村数的97%。通过完善二轮承包,一是规范了土地流转。补签土地流转合同18.3万份,涉及29.1万户农…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细化县级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研究以及探讨“三线”范围内外土地管制对策。[方法]以2005年、2010年、2015年3期海阳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角度构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聚类分析和重心转移模型,定量刻画海阳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结果](1)基于“三生”功能将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3个一级类、9个二级类。(2)2005—2015年,一级类中,生产用地减少,生活用地增加,生态用地稳定; 从转入转出角度,主要表现为生态用地转出为生产用地、生产用地转入为生活用地。二级地类中,农业生产用地既是主要转出者,也是主要转入者,工矿生产用地通过转出,废弃地利用效率得到提升; 城镇生活用地转入势头逐步得到遏制; 水域生态用地的转入使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其他生态用地通过开发而得到有效利用。(3)从重心移动方向来看,“三生”用地的重心分别向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偏移; 从重心移动距离来看,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用地。(4)依据“三线”范围内外土地利用情况,提出差别化“三生”用地管制对策。[结论]海阳市土地利用转型总体趋势符合“十三五”社会经济发展定位,“三生”用地管制对策为土地供给侧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十二级分类模块概述十二级分类是将信贷资产质量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为十二级,分别是:正常一级、正常二级、正常三级、正常四级、关注一级、关注二级、关注三级、次级一级、次级二级、可疑一级、可疑二级、损失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资产分类仍以五类为基础;二是资产在五类的基础上再划分为十二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整合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促进规划和国土数据融合;根据管理需求细分用地类型,支撑精细化管理。研究方法:采用实地调研、需求分析、对照转换、征求意见、实践验证等研究方法,对整合原则、分类标准异同点、对应关系、地类细分及编码等关键环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制定了一套深圳市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地类及其与规划和国土分类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结论:深圳市2011年调查实践表明,采用工作地类进行调查,不但可以通过一次调查获取两套适用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用地审批、执法监察等精细化管理的数据,而且在数据获取源头为规划和国土数据的无缝融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总结2015年国内外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6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土地资源领域,土地资源保护、土地生态等是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热点,此外,国内学者还关注土地资源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分类与调查、土地资源评价等,国外学者对此关注较少;(2)土地利用规划领域,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分别偏重社会经济宏观驱动因素与具体微观驱动因素,国内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注重编制技术优化、规划实施评估及规划协同,国外学者则注重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及政策属性的探讨。研究结论:创新土地资源基础理论研究;细化土地资源本底要素研究;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分类与调查方法体系;开展国土空间合理利用评价,优化土地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加强农用地数量质量研究,深化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研究;探讨土地利用规划促进统一空间规划体系的作用等将是2016年及未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河北省赤城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例,对我国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以期加强现行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在实际调查中的可操作性,促进"城乡一体"、"一查多用"的现代多用途的地籍发展,使之更好的为国土部门服务.  相似文献   

14.
专项用地统计调查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专项用地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地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各专项用地内容之间也有重复和交叉。本文从分析专项用地概念入手,结合土地调查工作实际,就如何开展专项用地统计调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和诠释了我国现行的城镇低效用地范围总体框架下的城镇低效用地内涵,它具有时代性、相对性、资源性特征。综合比较分析我国城镇低效用地类型划分和判定标准,由于缺乏政策支撑和严格的量化标准,低效用地认定困难。文章提出按低效城镇产业用地、低效城镇生活用地、低效村庄用地和其他低效用地等四种类型划分城镇低效用地,建议从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利用强度、经济效益、民生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判定与识别。  相似文献   

16.
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研究——以平潭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明确自然生态空间内涵和分类的基础上,探讨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区划定的逻辑框架和技术方法,提出自然生态空间分类、分级管制规则。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GIS空间分析。研究结果:根据不同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将自然生态空间类型划分为森林生态空间、草地生态空间、湿地生态空间和荒地生态空间;基于景观功能识别并按不同管控等级将自然生态空间管制类型区划分为红线区、橙线区和黄线区;同时,依据不同地块主要功能进一步确定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分级,划定用途管制分区结果。研究结论:基于"区域主体功能—景观主导功能—地块主要功能"的自然生态空间管制分区划定逻辑框架,可为构建以功能分类、用途分区、管控分级为导向的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运用遥感技术快速查明福建省的土地资源状况与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为国土部门与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并结合自动分类对2001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研究结果(1)在自动分类基础上,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与精度.(2)福建省遥感调查土地利用总面积12398515.09 hm2,林地和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3)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6-2001年耕地面积减少11.78%,未利用地减少23.55%,而园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也发生转移,耕地转化为林地和城镇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突出.研究结论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变化研究,能较准确、及时地为有关部门提供依据,并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研究留地安置制度的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征地制度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政策分析、案例分析。研究结果:留地安置的实质是在法律规定的补偿费用之外增加了一部分实物补偿,其实质是农民分享了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留用地的多种实现途径,经历了从实地到货币化的转变。虽然留地安置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方向正确,应从细节入手解决弊端。研究结论:对留地问题宜及早进行规范并明确规定留地安置的法律地位;从源头入手,在规划上预留农民征地后的留用地;虚化区位、固化权益,因地因时探索留用地的多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总结2013年国内外土地利用与规划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2014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2013年国外土地利用与规划研究侧重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效应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理念和方法等方面;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调查与动态监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效应和模拟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评估等方面。研究结论: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分类、强化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将是2014年及未来土地利用与规划领域着重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用地是否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提出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设计思路。研究方法:法律解释分析,立法学分析。研究结果:生态用地应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土地用途;在静态区分方面生态用地应与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呈并列关系,生态用地分类的决定性依据为土地资源之社会功能而非自然属性;在动态约束方面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针对生态用地承受的市场失灵趋势具备动态适应性,能够抑制生态用地流失或侵占其他土地用途类型。研究结论:《土地管理法》应作出相应的稳健更新,在此过程中应借鉴生态价值定量评估、生态补偿核算方面的技术和自然生态空间管制试点成果,确保法律对生态用地进行有效的静态区分和动态约束,并确保法律在更新过程中得到及时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