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间教育协调发展是教育公正与平等的原则的体现,教育省际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比2001年之前的情况,在2001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改革后,各省教育差距及农村教育差距存在显著的收敛和β收敛特征,而城市教育发展省际差距也存在着β收敛趋势。这说明2001年义务教育投入体制改革效应是明显的,但是这种"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教育投入体制对教育公平的改善作用在减小,其弊端已成为制约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应进一步提高教育投入的重心。  相似文献   

2.
教育财政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者及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利用2007年全国县级地方数据,就县域间预算内、预算外和总教育支出差异的基尼系数值进行了测算,研究发现,当前预算内与预算外教育财政支出均呈现出一定的县域差异,且预算外差异要远超过预算内差异;此外,预算内和预算外教育支出差异的基尼系数在省际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研究指出,要进一步改革教育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把预算外教育资金纳入预算内管理,以缩小县域间教育支出差异。  相似文献   

3.
中国义务教育效率的省际差异及投入拥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2007年小学和初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省之间教育资源投入的冗余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明显的省际非均衡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份反而效率较低,这主要是由过度投入导致投入拥挤所致。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效率水平比较接近,且均表现为纯技术效率较低,而规模效率较高。为了缩小省际间义务教育效率差异,政府可以采取平衡各地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师结构、推行各地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省际间的经济差距也在逐步加大。造成省际间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区域天然要素禀赋的差异、历史积淀和发展基础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环境等。为此,建立各种专项省际协调发展基金,加大科技投入,增强资源输出省经济增长能力,打造区域发展中心城市,提高欠发达省区的投融资水平,建立协调发展机构等,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省际经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地区发展差距的扩大、环境问题的日益深化,地区间的环境不公平问题也应加以重视。本文基于环境不公平是经济不公平的转化延伸的逻辑,采用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1999-2008年间中国省际间环境负担不公平的状况与成因。环境负担函数(以废水排放为案例)的实证结果为:地区间环境负担的不公平,主要是由居民人均收入和废水治理投资这两个指标所衡量的发展差距引致。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主张:在缩小地区间环境负担不公平的政策中,要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6.
基于收入差异适度性判断准则,构建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测度了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静态协调度和动态协调度,对省际间和区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适度性进行了判断分析,研究结论认为:第一,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异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适度;第二,适度性在收入差异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轨迹;第三,区际间收入差异的适度性要优于省际间;第四,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资源优化配置以及社会稳定与公平的适度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教育公平是检验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和谐社会是以公平为基础的社会,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应从教育公平开始,完善我国的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体制更该以公平为本。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是帮助国民摆脱贫困、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省际之间的差异比较大。本文基于2005年~2007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各省基础教育均等化程度进行了比较。基本结论是:从基础教育的投入来看,我国基础教育经费在各个地区分配不均衡,差异较大;从产出和效果来看,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发展也不平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上级政府承担基础教育财政责任份额不足有关。今后应在加大基础教育投入的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  相似文献   

9.
闫文娟  郭树龙  熊艳 《经济前沿》2012,3(3):102-110
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1998—2008年工业废水排放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了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省际间环境公平的驱动因素。结论表明,政府规制在全国样本以及三大区域样本下都和环境公平显著正相关,公众参与在全国样本下和环境公平显著正相关,但在分区域的静态面板中则不显著,这洗明中国目前公众参与还很薄弱,政府的正式规制起主要作用。同时,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环境公平的拉动作用最大,应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外教育投资的财政分析,从财政支出结构、教育支出效益及社会教育公平等角度论述国外的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协调三级教育投入比例,实现教育公平,提高投资效益,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相似文献   

11.
转移支付是缩小教育投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对浙江省2006~2009年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受益分析表明,转移支付受益呈现出人均收入越高、受益份额越小的格局。即,转移支付资金本身完成了缩小地区投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初衷,但是,从新增转移支付资金的受益归宿看,低收入群体并非新增转移支付资金的最大受益者,而是利益受损者。这意味着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扩大对推动教育公平的力度在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2.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而教育公平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和起点。教育作为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和决定性意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认真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及成因,从转变观念,树立教育公平观;健全教育法制,做到依法治教;依靠政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营造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等方面入手,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以确保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江苏省为范例,探讨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范围的合作和共赢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省际间的经济合作,既是东部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措施。文章认为,省际间经济合作来源于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三个层面的驱动力,使省际间经济合作呈现多渠道、宽领域、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最后对加强省际间经济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江苏省为范例,探讨了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在更高层次和更广泛范围的合作和共赢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指出省际间的经济合作,既是东部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措施。文章认为,省际间经济合作来源于企业、地方政府和中央三个层面的驱动力,使省际间经济合作呈现多渠道、宽领域、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态势。最后对加强省际间经济合作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M-R-W增长模型框架下,将人力资本的内涵扩展至教育和健康两个方面。用教育收益率修正了教育人力资本指标,而健康则主要从投入角度加以测度。应用传统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DGMM)估计教育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促使全国省际间人均GDP增长出现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而三大地区内部的经济增长则表现出条件收敛趋势。从教育人力资本产出弹性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正从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方向转变。以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代表的健康人力资本促进了全国及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6.
正进入21世纪老龄化在我国呈现出加深与加速推进的态势,与此同时,老龄化区域差异也日益凸显,集中体现在省际间差距和城乡差距两个方面。省际差异在全国呈阶梯状分布,尽管区际间差异及东部区域的省际差异有所减小,但总体省际间差异不断扩大,尤其是中部和西部区域的省际间差异(李秀丽,2008)。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乡三级老年人口抚养比分别为15.03%、16.89%和22.75%,远高于第五次人口  相似文献   

17.
本文建立了识别我国省际保险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模型和识别我国省际保险业发展失衡成因的多元离差模型并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逐步回归法为模型选择了最优的解释变量。除相关关系外,保证变量间还存在因果关系,并降低了解释变量间的共线性。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省际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省际保险业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不是社会文化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诗娥  杨汝岱 《经济评论》2012,(1):76-84,107
经验观察发现,三十年来,我国省际城乡居民消费一直存在"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地区,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越大"的现象。本文构建1978-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不同模型的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集体贫困"之后,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二十年间显得尤为突出。而一些省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开始下降,这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本文还从社会发展、经济现状、政府行为、基础设施和对外贸易五个方面对影响省际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因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研究表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有助于迈向理想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9.
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发展教育,当求公平,这既是实现中国社会公平,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需要。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宏观主体在政策的制定、发展规划的实施、经费的投入方面等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而微观主体通过突出自己的主体地位,确保受教育者的权利,提高教育质量而促进教育公平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落后地区农村,微观主体地位不突出,作用发挥不够,因而分析微观主体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主要方面,并有针对性提出对策研究,对促进落后地区农村教育公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现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大致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公共财政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公共财政要致力于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享有比较均等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和良好生活环境。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省际间基础公共服务综合水平差距较大,尤其以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同其他省市的差距最大。推进公共财政制度建设是解决中国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根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合理确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和标准,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均等化责任,实现专项转移支付与一般转移支付的有机结合,完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